..续本文上一页来滋润、辅助它,这样才能最终圆成正等正觉。因此我们要修大悲心,巩固大悲心,能这样做就是因位菩萨。
五种恐怖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明修涅槃果。菩萨具足大悲大智,依于广大的智慧,内心无挂碍,消灭了烦恼就证涅槃果。众生有业障、烦恼障、异熟障,故处处有挂碍,身心不自在。菩萨由于有真空慧,经过修行能逐步消除三障,离障碍而消灭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挂碍就无恐怖,有恐怖就有多种痛苦逼恼身心,得不到安宁,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恐怖之中。
《杂阿含经》中说恐怖有五种:不活恐怖、恶名恐怖、众中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一是“不活恐怖”,怕自己无穿、无吃、衣食不足、生活困难、难以养活自己而产生恐怖;二是“恶名恐怖”,怕人毁谤、伤名誉,怕自己的名声不好;三是“众中恐怖”,在群众中生活引起的恐怖,因自己才学差、德行差,怕言行有失;四是“死恐怖”,到死时,生死关头生起恐怖;五是“恶趣恐怖”,知道三世因果的人,怕死后堕恶道,堕了恶道的众生是很恐怖的,地狱有八寒八热、刀山剑树之苦,有恐怖就有痛苦,由于痛苦逼恼身心,不得安宁就有挂碍。
执着“常乐我净”为四颠倒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挂碍就无恐怖,也就远离颠倒梦想。所谓“颠倒”就是执着“常、乐、我、净”,无常计常、不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这是大颠倒,称为“四颠倒”。“梦想”是虚妄之想,对一切万法非真计真、非有计有。不起颠倒就可去掉一切执着和妄想分别。菩萨证真后,可远离这些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即达到究竟圆满的涅槃境界,身心都证得解脱、不生不死的境界,无挂无碍自在逍遥的境界。菩萨的涅槃是无住涅槃、实相涅槃,即大涅槃,虽处生死而不为生死所扰。
以上说明菩萨是由修般若波罗蜜多所得的涅槃果报。所以学佛人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具足菩萨之慧。若只求死后趋善道、求无灾无病、求转来世好、求儿孙多福等,这些追求心胸狭小,真正学佛是求解脱,学菩萨自利利他。
(二)菩提果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由修般若慧证的菩提佛果。佛、菩萨离不开般若慧,必须修般若慧才能证得佛果。
“三世诸佛”的“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法分为三大劫,即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大劫中各有千佛出世。我们现在正值贤劫,有释迦牟尼佛出世,将来还有弥勒佛出世。石刻造像里经常塑有三世佛,以迦叶佛、释迦佛、弥勒佛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里的“三世诸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佛。
这一切佛都依于般若波罗蜜多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在因位中广行四摄六度修智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语,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指“无上”;“三藐”是“正等”,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三菩提”是正觉,谓如来之实智,简别不是凡夫外道之邪觉。“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彻底觉悟之义,简称“菩提”,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无上菩提。
三身四智
依唯识讲,佛具有“三身四智”。
三身。“法身”代表真如法性,是佛最高智慧证得的妙觉明心;“报身”代表佛的最高福德智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了很多福德、智慧资粮所达之境界,即福德圆满的境界;“化身”是佛成道后为救度众生所现,是本着悲、愿、行救度众生所现之身。化身又有“应化身”和“变化身”两种。应化身是释迦佛“八相成道”,从诞生至入涅槃所现之身,变化身是随众生根机随类示现之身。
四智。“成所作智”,是转眼耳鼻舌身五识所得之智,可依此为广大众生行度化之事。“妙观察智”是转第六识所得之智,第六意识在众生境界不能微细观察,所见的道理也不正确,转为妙观察智后,能微妙地观察诸法自相、共相以及因果现象。“平等性智”,是由第七末那识转得的智,末那识在凡夫境界处处执着“我”,转识成智后能平等待众生,消除我法二执。“大圆镜智”,是由第八阿赖耶识转得的智,此识在凡夫境界含藏的种子是染污的,被染污所障蔽就像镜子被尘垢遮着一样,不能明照一切。到了转成大圆镜智后,就消除了污垢,纯留清净种子,如太虚能朗照一切,如镜子去了尘垢,把一切照得清清楚楚,这就证得菩提了。
我们学佛,就是要恢复三身四智,若能这样,学佛的功德就算圆满了,这就是最高的佛果。
六、明般若之功德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密咒的含义
这里以咒名经,说明般若的功德。佛教分显密二教。显教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密教讲行持可具足无上的威力和功德。所谓修密,设坛作法、手结印、口诵咒、意观想,这中间有很大的威力和功德。显密二教互不相离,即“显密圆融”。持咒要知其意义,还要体会其精神。
“咒”印度语为“陀罗尼”,汉译“总持”,总摄教理善法和功德,具足此威力。咒多为密教修的,是佛的心印。佛成道后,有些道理不能以语言显示,就以咒之音声代表这最高的道理,此功德和威力能使修般若的人具备无我的空慧。要做到无我,就要按照佛所说的法门修行。
这是个很有威力的咒子。玄奘大师去印度求学就是用《心经》和观世音菩萨圣号两大法宝,就表明了该经咒的威力和功德。
念心经等于念咒
佛最后说,你们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者具有无限的威力,能成菩萨,能毁灭一切业障、妖魔鬼怪。
“是大明咒”,是从智慧方面讲的,超过了声闻、独觉,证得了人我、法我二空,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六祖大师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心经》注重讲般若慧,念此经就像大明咒一样,可消除愚痴,增长智慧,由智慧证得菩提。
“是无上咒”,无上者菩萨之境界,超过了声闻、独觉,证得了我法二空,消除了人法二我的境界,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故称无上。
“是无等等咒”,这是形容佛,由般若证得佛果。佛是不能以“等”来类比的,在世出世法中,是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故称“无等”,而在佛位平等平等,故又称“等”,合起来“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够解除一切忧悲苦恼,经文第一句“度一切苦厄”,即说不但自己能出离痛苦,而且还要解救众生的痛苦,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般若的功德力。
你们能念此《心经》就等于念了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是真实不虚的。佛说法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教的五戒中有一条就是不诳语。佛说法是真实不虚,所以世间好语佛说尽,这是佛自证的境界,是真实不虚的。
七、以咒作结,赞颂般若之功德
[经文]“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以咒作结语,赞叹“般若波罗蜜”之无边功德。此咒语是梵语之音译,表示对这部心经所阐扬之法义的总持。
学佛注重修心,消除虚妄心,恢复真心。这部《心经》就是《大般若经》之精髓、般若空宗之精要。你们能够听此经是很有因缘的,听讲经、吃斋、念佛、拜佛、参加七天拜忏,功德很大。能从第一天坚持到今天,生活也不像在家那么舒适,为了求忏悔、拜佛、消业障,这种精神很值得赞叹。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