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寻声救苦,观察音声救度,故称观世音。

   “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译为汉语意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对菩萨的理解认识也应该加以澄清,不要把城隍、土地、无常都叫做菩萨,他们只能叫“神”。菩萨必须具足大智大悲大愿,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叫菩萨。有些居士受过菩萨戒就应该知道此道理,好好学习经典,生起正见,具足无我智,要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无我慧。

  另外最重要就是要有大悲心,要随时忆念众生的疾苦,不舍弃众生,处处饶益众生。除我的父母亲友外,与我平常有交往者以及冤家仇敌都能帮助他,慈悲饶益他,不舍弃他,这才是菩萨的大悲精神,必须要具足这一精神,才能称菩萨。反之,你对于众生不修悲心,瞋心很重,一念无明就要骂人、打人、恶口咒人,这就不叫菩萨。即使你受了菩萨戒,也不能证明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菩萨。

  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觉”即觉悟,觉悟真理,以无我慧能自觉觉他叫菩提。“萨埵”就是“有情”。有情是什么呢?即所有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有情感知觉的,故称之为有情。菩提代表智,萨埵代表悲,有智又有悲才叫菩萨。你们看,菩萨的境界是很高的呀!虽然境界很高,大家只要能发悲心,发大愿,就已经是资粮位菩萨、有愿力的菩萨了。

  什么叫普门?“普”就是普遍,门即能通过的一条路。“普门”就是通达观世音菩萨大悲大智的一种普遍的法门,一直通到佛果位。这就不像世间法的三恶道和人天善,三恶道和人天善都不叫普门。它们以什么为门?地狱、饿鬼、畜生都是以五逆十恶为门,地狱以瞋恚为门,饿鬼以悭贪为门,畜生以愚痴为门。地狱受刀山剑树之苦,饿鬼受饥饿烧燃之苦,畜生受鞭打杀戮之苦。我们要记住不要走那些门。

  人天的门通于世间善法,指修五戒十善。人间是苦多乐少,天上虽快乐多,但是天福享尽了,五衰相现前时还要堕下来,这是世间法(世间善),所以这些门不名为普。只有大乘菩萨法,修大智大悲,像观世音菩萨这种法门,能以观世音菩萨之心为心,观世音菩萨之行为行就通于佛道。如此才能恢复真心,真心恢复了就有很大的功德,心如太虚,量周沙界。其境界广大难思,遍于一切,此时发挥的心力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称普门。

  据祖师们的有关著述,有以下十种普门:

  (一)慈悲普门,修无缘慈、同体悲。

  (二)宏誓普门,宏誓即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修行普门,修即修六度四摄之行,六度四摄万行以五戒十善为基础,逐步引发四无量心,修广大菩萨行。

  (四)断惑普门,在实际行动中根据自己的病、自己的烦恼,进行对治,断除自心的烦恼。

  (五)如法普门,修习戒定慧,证得一切三昧的境界,悟入佛法的大海,得了智慧,如理作意,如法精勤,就叫如法普门。

  (六)神通普门,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到此时能自在地发挥主人公的作用,不像我们凡夫常为外境所转,而反过来能支配物质、转化外境。

  (七)方便普门,即以大悲心修方便行,根据众生的需求,进行解救,随机应化,于调伏众生方便无碍。

  (八)说法普门,通达经典,辩才无碍,以善巧的智慧解说佛法,使众生都能悟入真理,破除烦恼、所知二障。

  (九)供养普门,普贤菩萨十大愿里有广修供养,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供养三宝,具有舍心,平等一味。供养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入于佛法大海叫供养普门。所以不要轻视供养,有力量就多出一点力量,力量少就少出,哪怕一枝花、一杯水都很好,关键看你的心。你有这个心,就有此行动,就可以入于佛法大海,以此因缘可以证得佛果,叫供养普门。

  (十)成就众生普门,什么叫成就众生普门?就是以实际行动,使众生蒙受佛法的广大无边的利益。经中讲到观世音菩萨随类现身,不管是三恶道、人天道,无论在哪一界他都可以现身。你们现在经常看到的观音菩萨像是女身女相,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菩萨还要现将军身、罗汉身、宰官身、居士身、沙弥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等等身。为救度地狱众还现身,什么身呢?现“面然大士”身,就是一般叫的鬼王。见了多可怕呀!但是他不现这个身,就降伏不住那些恶鬼,就不能在地狱度众生。佛教道场放焰口时首先就要礼拜面然大士,就是请观世音菩萨镇坛。随类现身主要是根据慈悲心修方便行、成就众生的利益。

  总的来说,修学观世音菩萨法门,就是要具足大慈大悲大愿,既能自利又能利益众生,自他一体故。这个法门能深入佛道,具足此功德,就会遍于一切,无有障碍,故称为普门。

  慈悲、宏誓、修行、断惑四普门属于自行自利,是自己修证得解脱;如法、神通、方便、说法、供养、成就众生六普门是属于利他。自利利他十种普门任运自在,所以观世音菩萨又叫普门大士。

  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单是口里持诵而已,还要从内心了解和体会观世音菩萨的精神,发此心愿,落实到实际行动。

  “品”代表类别,这一品就是专门赞扬观世音菩萨功德的。

  

  二、释正文

  (一)长行部分

  长行,系佛经体裁之一,像当今的散文一样不限字数和韵律而连续缀辑,与偈颂相对称。

  

  [经文]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是总答。凡是具有丈夫气概的佛陀的弟子,不分性别都称做善男子。善男子就代表清净善法的行持者,不是单指性别上的男人。众生平等包括男女平等、老幼平等、尊卑平等。所谓丈夫气概,即正直无私,一切为公,能够勤学佛法,勤修解脱。无量百千万亿众生代表无边无际的众生,包括九界众生,其中五趣众生苦恼最重。

  什么叫苦恼?“苦”即身体受到逼迫、束缚,不自在叫“苦”;“恼”即内心感到忧虑、悲戚、苦闷、烦恼称为“恼”。这些在众生境界都是解不开的。在座各位各有各的忧虑,各有各的苦恼。

  五趣众生中最苦的是三恶道众生。地狱有八寒八热,刀山剑树之苦,无间地狱就更不必说;饿鬼受饥饿逼迫之苦;畜生受鞭打杀戮之苦。

  人有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一切无常五取蕴苦等。人生是苦多乐少,虽然有乐,实际此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乐极生悲,不是彻底的快乐。

  生老病死之苦,不说也都能体会得深切,尤其是上年纪的人。

  怨憎会苦就是怨家仇敌常见面,不说怨家仇敌,就是平时有点语言矛盾的人见到了都互相烦恼。

  爱别离苦,即一家团圆固然好,但没有一辈子都团圆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花不常开,月不常圆。

  求不得苦,求名求利求生活,每天开门就要油盐柴米等,为名为利争斗得不可开交,甚至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一切无常五取蕴苦,人从出生一直到死,身体都在不停地变化,人的细胞分分秒秒都在新陈代谢。天天见面不觉得,若是一年半载后再见面就觉得变了,这就是无常之苦。人生是八苦交加的,依佛经讲,苦还有很多很多。

  天趣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

  三界中天人最享福,人间帝王最享福,但是与天人相比差得就太远啦,歌舞伎乐、资具无缺,没有操心的事。天人仍有福尽时,到时“五衰相”现前,头上花冠枯萎、天衣污垢、腋下出汗、身体臭秽、内心烦恼不乐本座,这时所有眷属全都远离,恐慌恚恼,苦不堪言。

  色界难免有自然灾害,依佛经讲,地球是成住坏空的,到地球末年时,世界上将出现水灾、火灾、风灾等。地球毁灭时,欲界至色界,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刮三禅天,四禅天以上虽可以避免这些,但是定力消失后仍会堕落生死,受诸苦恼,无有边际。

  佛在这里就指出,以上各界众生受诸苦恼时,应多念观世音菩萨。因此佛说,“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一心”即恭敬、虔诚、一心不乱。“一心”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就是持诵名号,虔诚礼拜;“理一心”,是在称诵名号时达到息诸虚妄分别,不执着我在念和菩萨是我所念,消灭“能”、“所”分别,遣除虚妄,开启智慧,冥证诸法法性。念观世音菩萨也就达到念你自性的菩萨,逐步恢复你自心佛性,称“理一心”。

  在念观世音菩萨时,观世音菩萨同时就观察到你的音声而寻声救度,你就可解脱这些苦恼。这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具足无量的威力。从历史到现在,从中国到其它国家,这类感应事例很多。如当年孙中山到普陀山,当时他的随从很多,有军舰舰长和胡汉民等官员陪同,走到普济寺时,他发现上空有很多奇景:有楼台亭阁,奇特花木,两边有几十个罗汉相的圣僧,中间有一个大圆轮(大光环)正在旋转。当时他感到很诧异,还以为是自己神经虚弱,是眼花瞭乱,但是他回忆起来又是清清楚楚的,便问胡汉民等人,他们都说没见到,只有他一人看见了。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游普陀山志奇》。他在一些著作中就曾指出,“佛法可纠科学之偏”、“佛法可补法律之不足”、“佛法与政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等,能够阐发这些治国良策,就说明孙中山先生具有大善根。

  

  下面别解,称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可“免七难”:一水难,二火难,三在黑风难,四刀杖难,五罗刹难,六杻械枷锁难,七怨贼难。

  

  [经文]“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号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这段说,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