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尋聲救苦,觀察音聲救度,故稱觀世音。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譯爲漢語意爲“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對菩薩的理解認識也應該加以澄清,不要把城隍、土地、無常都叫做菩薩,他們只能叫“神”。菩薩必須具足大智大悲大願,能夠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才叫菩薩。有些居士受過菩薩戒就應該知道此道理,好好學習經典,生起正見,具足無我智,要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無我慧。
另外最重要就是要有大悲心,要隨時憶念衆生的疾苦,不舍棄衆生,處處饒益衆生。除我的父母親友外,與我平常有交往者以及冤家仇敵都能幫助他,慈悲饒益他,不舍棄他,這才是菩薩的大悲精神,必須要具足這一精神,才能稱菩薩。反之,你對于衆生不修悲心,瞋心很重,一念無明就要罵人、打人、惡口咒人,這就不叫菩薩。即使你受了菩薩戒,也不能證明你就是一個合格的菩薩。
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覺”即覺悟,覺悟真理,以無我慧能自覺覺他叫菩提。“薩埵”就是“有情”。有情是什麼呢?即所有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是有情感知覺的,故稱之爲有情。菩提代表智,薩埵代表悲,有智又有悲才叫菩薩。你們看,菩薩的境界是很高的呀!雖然境界很高,大家只要能發悲心,發大願,就已經是資糧位菩薩、有願力的菩薩了。
什麼叫普門?“普”就是普遍,門即能通過的一條路。“普門”就是通達觀世音菩薩大悲大智的一種普遍的法門,一直通到佛果位。這就不像世間法的叁惡道和人天善,叁惡道和人天善都不叫普門。它們以什麼爲門?地獄、餓鬼、畜生都是以五逆十惡爲門,地獄以瞋恚爲門,餓鬼以悭貪爲門,畜生以愚癡爲門。地獄受刀山劍樹之苦,餓鬼受饑餓燒燃之苦,畜生受鞭打殺戮之苦。我們要記住不要走那些門。
人天的門通于世間善法,指修五戒十善。人間是苦多樂少,天上雖快樂多,但是天福享盡了,五衰相現前時還要墮下來,這是世間法(世間善),所以這些門不名爲普。只有大乘菩薩法,修大智大悲,像觀世音菩薩這種法門,能以觀世音菩薩之心爲心,觀世音菩薩之行爲行就通于佛道。如此才能恢複真心,真心恢複了就有很大的功德,心如太虛,量周沙界。其境界廣大難思,遍于一切,此時發揮的心力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稱普門。
據祖師們的有關著述,有以下十種普門:
(一)慈悲普門,修無緣慈、同體悲。
(二)宏誓普門,宏誓即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叁)修行普門,修即修六度四攝之行,六度四攝萬行以五戒十善爲基礎,逐步引發四無量心,修廣大菩薩行。
(四)斷惑普門,在實際行動中根據自己的病、自己的煩惱,進行對治,斷除自心的煩惱。
(五)如法普門,修習戒定慧,證得一切叁昧的境界,悟入佛法的大海,得了智慧,如理作意,如法精勤,就叫如法普門。
(六)神通普門,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到此時能自在地發揮主人公的作用,不像我們凡夫常爲外境所轉,而反過來能支配物質、轉化外境。
(七)方便普門,即以大悲心修方便行,根據衆生的需求,進行解救,隨機應化,于調伏衆生方便無礙。
(八)說法普門,通達經典,辯才無礙,以善巧的智慧解說佛法,使衆生都能悟入真理,破除煩惱、所知二障。
(九)供養普門,普賢菩薩十大願裏有廣修供養,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供養叁寶,具有舍心,平等一味。供養也是一種修行方法,入于佛法大海叫供養普門。所以不要輕視供養,有力量就多出一點力量,力量少就少出,哪怕一枝花、一杯水都很好,關鍵看你的心。你有這個心,就有此行動,就可以入于佛法大海,以此因緣可以證得佛果,叫供養普門。
(十)成就衆生普門,什麼叫成就衆生普門?就是以實際行動,使衆生蒙受佛法的廣大無邊的利益。經中講到觀世音菩薩隨類現身,不管是叁惡道、人天道,無論在哪一界他都可以現身。你們現在經常看到的觀音菩薩像是女身女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菩薩還要現將軍身、羅漢身、宰官身、居士身、沙彌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等等身。爲救度地獄衆還現身,什麼身呢?現“面然大士”身,就是一般叫的鬼王。見了多可怕呀!但是他不現這個身,就降伏不住那些惡鬼,就不能在地獄度衆生。佛教道場放焰口時首先就要禮拜面然大士,就是請觀世音菩薩鎮壇。隨類現身主要是根據慈悲心修方便行、成就衆生的利益。
總的來說,修學觀世音菩薩法門,就是要具足大慈大悲大願,既能自利又能利益衆生,自他一體故。這個法門能深入佛道,具足此功德,就會遍于一切,無有障礙,故稱爲普門。
慈悲、宏誓、修行、斷惑四普門屬于自行自利,是自己修證得解脫;如法、神通、方便、說法、供養、成就衆生六普門是屬于利他。自利利他十種普門任運自在,所以觀世音菩薩又叫普門大士。
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單是口裏持誦而已,還要從內心了解和體會觀世音菩薩的精神,發此心願,落實到實際行動。
“品”代表類別,這一品就是專門贊揚觀世音菩薩功德的。
二、釋正文
(一)長行部分
長行,系佛經體裁之一,像當今的散文一樣不限字數和韻律而連續綴輯,與偈頌相對稱。
[經文]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是總答。凡是具有丈夫氣概的佛陀的弟子,不分性別都稱做善男子。善男子就代表清淨善法的行持者,不是單指性別上的男人。衆生平等包括男女平等、老幼平等、尊卑平等。所謂丈夫氣概,即正直無私,一切爲公,能夠勤學佛法,勤修解脫。無量百千萬億衆生代表無邊無際的衆生,包括九界衆生,其中五趣衆生苦惱最重。
什麼叫苦惱?“苦”即身體受到逼迫、束縛,不自在叫“苦”;“惱”即內心感到憂慮、悲戚、苦悶、煩惱稱爲“惱”。這些在衆生境界都是解不開的。在座各位各有各的憂慮,各有各的苦惱。
五趣衆生中最苦的是叁惡道衆生。地獄有八寒八熱,刀山劍樹之苦,無間地獄就更不必說;餓鬼受饑餓逼迫之苦;畜生受鞭打殺戮之苦。
人有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一切無常五取蘊苦等。人生是苦多樂少,雖然有樂,實際此樂都不是真正的快樂,樂極生悲,不是徹底的快樂。
生老病死之苦,不說也都能體會得深切,尤其是上年紀的人。
怨憎會苦就是怨家仇敵常見面,不說怨家仇敵,就是平時有點語言矛盾的人見到了都互相煩惱。
愛別離苦,即一家團圓固然好,但沒有一輩子都團圓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花不常開,月不常圓。
求不得苦,求名求利求生活,每天開門就要油鹽柴米等,爲名爲利爭鬥得不可開交,甚至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一切無常五取蘊苦,人從出生一直到死,身體都在不停地變化,人的細胞分分秒秒都在新陳代謝。天天見面不覺得,若是一年半載後再見面就覺得變了,這就是無常之苦。人生是八苦交加的,依佛經講,苦還有很多很多。
天趣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
叁界中天人最享福,人間帝王最享福,但是與天人相比差得就太遠啦,歌舞伎樂、資具無缺,沒有操心的事。天人仍有福盡時,到時“五衰相”現前,頭上花冠枯萎、天衣汙垢、腋下出汗、身體臭穢、內心煩惱不樂本座,這時所有眷屬全都遠離,恐慌恚惱,苦不堪言。
色界難免有自然災害,依佛經講,地球是成住壞空的,到地球末年時,世界上將出現水災、火災、風災等。地球毀滅時,欲界至色界,火燒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風刮叁禅天,四禅天以上雖可以避免這些,但是定力消失後仍會墮落生死,受諸苦惱,無有邊際。
佛在這裏就指出,以上各界衆生受諸苦惱時,應多念觀世音菩薩。因此佛說,“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一心”即恭敬、虔誠、一心不亂。“一心”分爲“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就是持誦名號,虔誠禮拜;“理一心”,是在稱誦名號時達到息諸虛妄分別,不執著我在念和菩薩是我所念,消滅“能”、“所”分別,遣除虛妄,開啓智慧,冥證諸法法性。念觀世音菩薩也就達到念你自性的菩薩,逐步恢複你自心佛性,稱“理一心”。
在念觀世音菩薩時,觀世音菩薩同時就觀察到你的音聲而尋聲救度,你就可解脫這些苦惱。這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具足無量的威力。從曆史到現在,從中國到其它國家,這類感應事例很多。如當年孫中山到普陀山,當時他的隨從很多,有軍艦艦長和胡漢民等官員陪同,走到普濟寺時,他發現上空有很多奇景:有樓臺亭閣,奇特花木,兩邊有幾十個羅漢相的聖僧,中間有一個大圓輪(大光環)正在旋轉。當時他感到很詫異,還以爲是自己神經虛弱,是眼花瞭亂,但是他回憶起來又是清清楚楚的,便問胡漢民等人,他們都說沒見到,只有他一人看見了。後來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遊普陀山志奇》。他在一些著作中就曾指出,“佛法可糾科學之偏”、“佛法可補法律之不足”、“佛法與政治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等,能夠闡發這些治國良策,就說明孫中山先生具有大善根。
下面別解,稱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可“免七難”:一水難,二火難,叁在黑風難,四刀杖難,五羅刹難,六杻械枷鎖難,七怨賊難。
[經文]“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號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這段說,遇…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