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1985年农历九月十九·重庆慈云寺
(壹)题前概述
一、能得到观音菩萨加被的三个条件
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十年来的第一次,在全川也是第一次。今天因缘很殊胜,在座的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能够有缘参加这次盛会确实是很难得的。这里边有的居士已是年逾八十,他们的热诚的确很令人感动啊!
观世音菩萨与众生有缘,在世界各国都深受人们的广泛信仰。我们现在举行此观音法会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礼拜忏悔,希望参加此法会的所有三宝弟子,在这七天中以诚恳心、恭敬心、殷重心,好好地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听经、礼拜、供养。
在这里首先给大家三点提示,有哪三点呢?
(一)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应该有正信,坚定信仰。信仰观世音菩萨有大智、大悲、大行,即慈悲普度的功德,此功德威力不可思议,要坚信。特别是要坚信,观世音菩萨与法界众生都有缘,以其无量无边的大悲心,寻声救度法界一切众生。处在忧悲苦恼逼迫中的众生,只要能够称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心称名,就一定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被护佑,真实不虚!
(二)在持诵和礼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要至诚恭敬,不要以放逸心、轻慢心、散乱心礼拜和持诵观世音菩萨。否则,你就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念恭敬心就有一念的功德。
(三)持诵、礼拜观世音菩萨要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我们在这七天中,从第一天至第七天都要调柔身心做好佛事,另外在平常也要经常持诵,礼拜观世音菩萨,必须要有精进不懈的精神,不怕阻碍,不怕困难,不间断地用功。
在这七天的过程中,必须要具足这三点,在平常也要具足这三点,这样就可以真正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满足你的要求。这是我首先给大家的要求和希望。
大家在这七天法会中,能以此精神做好佛事,必然能得到三宝的加被、观世音菩萨的加被。在此首先祝愿参加法会的出家众、在家众,在三宝的慈光照耀下,在观世音菩萨的加被下,都能够消灾免难,一切吉祥!
二、《妙法莲华经》的宗趣
《妙法莲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其中的第二十五品,在这里释迦牟尼佛专门宣讲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此功德微妙而不可思议,凡有所求,必应所愿。
《法华经》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经典。中国大乘八宗中的天台宗,就是以《法华经》为本经而创立的。隋朝的智者大师根据本经精神,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来阐明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妙理,因而建立了天台宗。
更重要的是,《法华经》特别提出唯有一乘,即佛乘,才是究竟真实之教。佛教把修行阶梯分为五乘,五乘即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修五戒十善一定感人天善报,修四谛感声闻善果,修十二因缘感独觉善果,修六度四摄菩萨行一定感得佛果。所以人天乘是世间善果,声闻、独觉是出世间解脱的果报,菩萨是种大乘的因,佛是大乘的果。声闻、独觉修解脱行,由解脱因证阿罗汉的果报;修菩萨行就是救度众生,修四无量心,四摄六度,证的是佛果。《法华经》就说三乘中最究竟的一乘即佛乘,故《法华经》有首偈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此偈说明在所有的一切法门中,佛讲的上乘法,最究竟的法门就是佛乘,所有的佛弟子最后都要归入佛乘。所以三乘归于一乘,三乘为方便,一乘是究竟。
在《法华经》的二十八品里面,前十四品讲如何证得佛乘的因,如何种此因,后十四品讲的是从明因到识果,如何证得佛果。本经最高的真理是天台宗阐述的三智三观,三谛圆融。能观是佛智,所观的是空假中三谛的境界,这意趣是非常微妙而高深的。
能听到《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具有深厚善根和福德因缘,虽然这道理不容易会通,但能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逐步消除业障,增加福德智慧,就会逐步悟得此真理,这是《法华经》的大体内容。
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流通缘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一部分,这个单行本是如何产生的呢?后汉明帝时,佛教传进中国,从后汉到东晋,这几百年间都是中印的高僧大德翻译佛经、附带讲学的时期。东晋末年,中国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即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在此期间,后秦鸠摩罗什把《法华经》翻译到中国来。十六国中有个国家叫北凉王国,其君主北凉王叫沮渠蒙逊。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请了许多的医生来给他医疗,历经很久,医药无效。这时印度高僧昙无谶就对北凉王说,你得的是业障病。
各种病变依佛经讲就叫四大不调,不外乎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在中医来说,内部原因是七情六欲,外部是风寒湿热,一脉不通周身不畅,这种病,一般可以用医药治疗。另一种病就是业障病,民间有句话,叫做“妙药难医冤业病”。还有一种就是邪魔病,因中了邪魔而生病。一般四大不调的病用医药可以治疗,业障病就不行,必须仗佛菩萨的力量,通过读诵经典、礼拜忏悔,来消除宿世冤业。若是邪魔缠绕,那就必须靠佛菩萨的经咒力量来驱逐邪魔了。这就是医病的三种方法。
昙无谶尊者告诉北凉王得的病是业障病,如要医好就必须消除宿世的冤业,于是就对他说,你最好持诵《法华经》里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能恭敬持诵《普门品》,承观世音菩萨的力量,疾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北凉王听后,就信了他的话,受持读诵《普门品》,并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没几天病就好了,同时也增加了他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之后他便命令全国人民抄写《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单行本,使所有的臣民都能持诵《普门品》,因为他感觉《普门品》的功德很大,威力无穷,他本身就能够印证。从此以后,中国就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单行本流通了。
(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正文释
一、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法即说明佛法是很微妙殊胜的法门。为什么说很微妙呢?因佛指示众生,一切修行在五乘中最后归于一乘,即佛乘,无论声闻乘、独觉乘还是菩萨乘,都是方便而已。这是究竟无上心法,其意趣是微妙甚深的。
如何证得佛乘呢?那就必须修心。《法华经》里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就是佛,这“心”可不是我们普通说的肉团心,也不是现在一般生理学家讲的神经中枢,而是功用很大、无形的妙明真心。在众生境界,心被无明障蔽,就是阿赖耶识,到了转识成智、证了佛果的时候,那就恢复了清净心、如来心,其智慧就是大圆镜智,光明遍照,超越时空。所以心体是不可思议的,心力是很微妙的,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内心有无明障蔽就是凡夫,去掉无明障蔽得到领悟的境界进入真见道,再经修行位证得彿的智慧,这就是悟则成圣,都是心的功用。
佛经上说“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其最高原理就是讲修心,恢复本来就具备的、从不曾缺失的真心、真性、佛性,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所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见,这法门是非常微妙殊胜的,故称之为“妙法”。
什么叫莲华?莲华是比喻妙法。妙法就如莲花一样处淤泥而不染。说明菩萨精神虽在六尘境界之中,却不被六尘所染所牵。什么是菩萨精神?就是真正能照见五蕴皆空,同时能由空入有,具足无我的精神、无我的智慧,这就代表菩萨的大智。虽处于污泥般的世俗之中,却从不舍众生,在五浊恶世以大悲大愿救度众生。无论是哪一类众生只要能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恭敬、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都要救度。
从理方面讲,有因就有果,修佛的因就可以得佛的果,有莲花就有莲子,种了因就有果,果的力量就含藏在因中,即因即果。莲花就是我们佛教中最吉祥的象征,是菩萨大智大悲的象征,其理高深,其行大慈。其理包含缘起性空的真实妙理,其行即悲智之行,修六度四摄,不舍弃众生。
我们现在念观世音菩萨就应具有菩萨的精神,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行为行。菩萨的心是大智大悲,其行是寻声救苦,处处给与众生方便。我们学佛之人除礼拜、持诵圣号以外,还应广修功德,广行方便,处处以大悲心对待众生,以各种方便救度众生,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就能得到菩萨的加被。这就是妙法莲花的精义。
“经”就是代表经典,同时有多重含义。“经”首先是一种法则,我们持诵此经典,修学佛法,就必须以此为法则来指导我们走正道,故说经是一种法则。印度语叫“修多罗”,译成汉语叫“契经”,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机,是有其趋向性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就是说观世音菩萨时常观察世间的音声而予以救度。世间的音声就代表众生遭受痛苦、遭遇危难、生命财产安全受威胁的时候而发出种种呼救的心声或声音,观世音菩萨以千眼遥观,千耳遥闻,寻声救度。本来声音是耳朵听的,怎么说是观呢?这说明观世音菩萨能够六根互用,有无量的威力,有广大的神通,六根互用能观察音声。
另一解释,言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缘外尘,观察此声真性,真性即如来的真性;因听外面六尘境界,易触境生情,所以观世音在修行过程中反观自性,证得真如妙理,故称观。这两种解释是相通的。重颂云: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观世音菩萨悟道后,在世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