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无尽意菩萨就问佛道:观世音菩萨怎样在娑婆世界随类现身?怎样为众生说法?施设运用的方便威力都有哪些呢?

  “娑婆”是印度语,汉译意为“堪忍”。我们目前依托的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而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五浊恶世的众生苦恼很多,有三苦、八苦等种种痛苦,但五浊恶世的众生有很多都麻木于这个世界的痛苦,而在苦中作乐,俗话说: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有些人不知是苦,还去追求乐,其实是在追求苦,乐极生悲。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从历史书上看,他还经常素食,很有智慧,他在当时被称为文豪。当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曹操也信佛,提倡生活朴素简单,其本身也吃素食。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有佛教无常的思想,感到人生是苦。

  有很多人不知世间苦,还以为是快乐。他的快乐是什么呢?是吃得好、穿得好、花天酒地,在歌舞场中纸醉金迷,弄得晕晕乎乎的,把时间空过了,把生命浪费了,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很多人因此搞得家破人亡。娑婆世界的众生偏偏能堪受这些苦,而不知觉悟,故称娑婆世界。

  但是佛菩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不舍弃的,所以经常有佛菩萨应世,其中就有观世音菩萨。所以无尽意菩萨在这里问佛:观世音菩萨的无量威力,经常应化众生,是怎样在娑婆世界游化应世?怎样实行方便说法的呢?

  佛菩萨教化众生讲究应机,有许多善巧方便,因地制宜,因机施教。众生的根机有上、中、下三等;烦恼中分别有贪心重、瞋心重、痴心重的,各各不同。佛菩萨就要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得什么病施什么药,来对治众生的各种烦恼习气,只要能解决众生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办法。

  佛家高明之处就是治心病,因为佛教讲修心,这一法门比世间学问高,只有佛对此讲得非常深微实际。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各宗法门都是为众生处方治病。所以修学菩萨行的要学“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这五明就表明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不仅仅要学习佛法,其它的各种社会科学知识,都要学习。这样以佛法为主旨,因材施教,对什么人说什么法,才能使人接受。故经言“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说所有的法门都要学,才能做到方便说法、普行教化。

  下面是分别讲解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

  

  [经文]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言观世音菩萨示现佛身。“国土众生”包括十方世界国土。 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

  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世界”一语本与“世间”同义,包含有情世间、器世间,然一般惯指器世间(山河大地)而言。

  由于凡圣境界不同,各有世界,又分四种: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

  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如我国四大名山,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四大菩萨曾经在这些地方说法显圣。既有凡人,又有圣人应化,共同居住,故称“凡圣同居土”。这世界很多地方就是凡圣同居,如我们慈云寺是三宝的道场,曾有圣人应世,这是佛菩萨所应化的地方,那么你们来念佛的,包括四众弟子,境界有染有净,这就是凡圣同居。

  方便有余土是声闻、缘觉二乘与地前菩萨所住的国土。以彼等所修为方便道,断尽通惑,故称方便;然彼等尚未断灭无明之惑,故称有余。

  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庄严,指菩萨的心胸广大、智慧高深,不可思议,以此庄严菩萨的身心,故名庄严;实报,即菩萨对于众生是真真实实、诚诚恳恳的,修真实因得真实果,名“实报庄严土”。

  常寂光土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常寂光,谓佛的法身遍于法界,永恒不变,光明照射十方,故名“常寂光土”。

  此处经文中所说的国土,是指凡圣同居土,即是娑婆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与佛有缘,见佛之像后能发菩提心修行乃至成佛,那么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故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佛身有法身、报身、化身。“毗卢遮那佛”代表法身,“卢舍那佛”代表报身,“释迦牟尼佛”代表化身。化身分“应化身”和“变化身”两种,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叫“应化身”,为了救度众生,随时示现的各种身叫“变化身”。法身就代表佛的智慧真如理体,报身代表佛的福德圆满殊胜,化身就代表佛的大悲大愿,不舍众生广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在这里现的就是佛的化身。化身一般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世音菩萨即现三十二相的佛身来救度众生。

  

  [经文]“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此言示现辟支佛身。辟支佛是印度语,译为缘觉,又称独觉。缘觉是有佛在世,能听闻佛的音声,闻佛说十二因缘而悟道;独觉是佛不在世时,自己有高度的智慧,住在深山岩洞、水边树林、茅棚之中,见到春夏秋冬四时,由花开花落而悟到人生无常,悟到因缘生法的真谛而悟道。

  因缘生法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不会,诸行不起。你们今天来此参加法会都是有因缘的。缘聚则会,缘尽则散。经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里说的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佛法讲的三世因果,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众生流转生死有其因就有其果,因主要指无明、烦恼、业。无明、烦恼是表现于内心的因,业是表现于行动的因。业分善业、恶业、不动业。造恶业堕地狱、饿鬼、畜生道;造善业生人天道;造不动业,即世间禅,生色界、无色界天。因此,众生由于无明、烦恼、业而得生死苦果,进入生死流转而循环不已,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这一观察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不看未来世,也不看过去世,只看现在一点,甚至现前的一点都看不清楚。佛法就看得宽广,所以讲因果就可推之于三世,具体说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等,这是众生流转世间的十二种原因及条件。无明缘行,就是“无明”作为“行”的条件,同样地,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由过去的无明、行(过去二因),就有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五果),继而由现在的爱、取、有(现在三因),就召感未来的生、老死(未来二果)。生生世世这样轮转,无穷无尽,这就是世间的“流转门”。要消灭生死苦就要消灭无明,转无明为明慧,才能解脱生死。这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是出世间的“还灭门”。这是辟支佛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现辟支佛身,讲十二因缘的道理使他开悟,出离生死,证得解脱。故说:“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经文]“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言示现声闻身。声闻就是由于闻佛的音声教诲而证道的人。经里常有: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在世时就有这么多证了“四沙门果”的弟子,指的就是声闻,前三果叫“有学”,第四果为“无学”,就是阿罗汉果。现在许多庙里的罗汉堂供的五百罗汉都是佛在世时的声闻僧,他们都是亲自听佛说法而证道的。在佛灭度当年,五百罗汉在七叶窟结集经典,在阿奢世王护持下,以摩诃迦叶为上首,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长老们订校认可后进行了编辑。这就是人们说的“五百结集”。

  佛对声闻说“四谛法”。佛于菩提树下证道后就在印度的鹿野苑初转*轮,为五比丘讲“四谛法”。最早的僧团也就是由这五个声闻僧组成的。“四谛法”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既讲世间因果,又讲出世间因果。我们流转世间受种种痛苦,痛苦的因是“苦集”,简单说就是烦恼和业。能厌离娑婆世界,求得解脱,那就是“灭”和“道”。“灭谛”即涅槃,寂灭一切烦恼过失,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达到此就是不生不灭、出离生死的境界。如何修行就是“道谛”,包括“三学”和“八正道”等。三学就是戒定慧,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再广的就包括三十七道品。四谛讲明四种道理即四种真理,谛的定义就是真理。世出世间的四种真理叫四谛。小乘《阿含经》主要讲四谛法,其论注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都是解释四谛的道理。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通于三乘。

  若这类众生想听闻“四谛”,修声闻法,观世音菩萨就现声闻身为之说四谛法。故说“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经文]“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此言示现梵王身。梵王居在色界之初禅天的梵王宫之中。梵王天比帝释天高,福德智慧都比帝释天高。生到梵王天就要修色界初禅定,已断了欲界的贪爱。有此类众生想生梵王天的,观世音菩萨就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