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無盡意菩薩就問佛道:觀世音菩薩怎樣在娑婆世界隨類現身?怎樣爲衆生說法?施設運用的方便威力都有哪些呢?
“娑婆”是印度語,漢譯意爲“堪忍”。我們目前依托的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衆生濁、煩惱濁、命濁,而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五濁惡世的衆生苦惱很多,有叁苦、八苦等種種痛苦,但五濁惡世的衆生有很多都麻木于這個世界的痛苦,而在苦中作樂,俗話說: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作樂。有些人不知是苦,還去追求樂,其實是在追求苦,樂極生悲。
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從曆史書上看,他還經常素食,很有智慧,他在當時被稱爲文豪。當時佛教傳入中國不久,曹操也信佛,提倡生活樸素簡單,其本身也吃素食。從這首詩裏可以看出他有佛教無常的思想,感到人生是苦。
有很多人不知世間苦,還以爲是快樂。他的快樂是什麼呢?是吃得好、穿得好、花天酒地,在歌舞場中紙醉金迷,弄得暈暈乎乎的,把時間空過了,把生命浪費了,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很多人因此搞得家破人亡。娑婆世界的衆生偏偏能堪受這些苦,而不知覺悟,故稱娑婆世界。
但是佛菩薩對娑婆世界的衆生是不舍棄的,所以經常有佛菩薩應世,其中就有觀世音菩薩。所以無盡意菩薩在這裏問佛:觀世音菩薩的無量威力,經常應化衆生,是怎樣在娑婆世界遊化應世?怎樣實行方便說法的呢?
佛菩薩教化衆生講究應機,有許多善巧方便,因地製宜,因機施教。衆生的根機有上、中、下叁等;煩惱中分別有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的,各各不同。佛菩薩就要因機施教,應病與藥,得什麼病施什麼藥,來對治衆生的各種煩惱習氣,只要能解決衆生的痛苦,就是最好的辦法。
佛家高明之處就是治心病,因爲佛教講修心,這一法門比世間學問高,只有佛對此講得非常深微實際。佛教的叁藏十二部教典,各宗法門都是爲衆生處方治病。所以修學菩薩行的要學“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這五明就表明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不僅僅要學習佛法,其它的各種社會科學知識,都要學習。這樣以佛法爲主旨,因材施教,對什麼人說什麼法,才能使人接受。故經言“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說所有的法門都要學,才能做到方便說法、普行教化。
下面是分別講解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種應化身。
[經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此言觀世音菩薩示現佛身。“國土衆生”包括十方世界國土。 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于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即指衆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
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爲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爲一單位,稱爲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爲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叁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叁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爲一世界,或一叁千大千世界,或爲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
由于凡聖境界不同,各有世界,又分四種: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叁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
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如我國四大名山,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四大菩薩曾經在這些地方說法顯聖。既有凡人,又有聖人應化,共同居住,故稱“凡聖同居土”。這世界很多地方就是凡聖同居,如我們慈雲寺是叁寶的道場,曾有聖人應世,這是佛菩薩所應化的地方,那麼你們來念佛的,包括四衆弟子,境界有染有淨,這就是凡聖同居。
方便有余土是聲聞、緣覺二乘與地前菩薩所住的國土。以彼等所修爲方便道,斷盡通惑,故稱方便;然彼等尚未斷滅無明之惑,故稱有余。
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莊嚴,指菩薩的心胸廣大、智慧高深,不可思議,以此莊嚴菩薩的身心,故名莊嚴;實報,即菩薩對于衆生是真真實實、誠誠懇懇的,修真實因得真實果,名“實報莊嚴土”。
常寂光土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常寂光,謂佛的法身遍于法界,永恒不變,光明照射十方,故名“常寂光土”。
此處經文中所說的國土,是指凡聖同居土,即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的衆生與佛有緣,見佛之像後能發菩提心修行乃至成佛,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故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佛身有法身、報身、化身。“毗盧遮那佛”代表法身,“盧舍那佛”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代表化身。化身分“應化身”和“變化身”兩種,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叫“應化身”,爲了救度衆生,隨時示現的各種身叫“變化身”。法身就代表佛的智慧真如理體,報身代表佛的福德圓滿殊勝,化身就代表佛的大悲大願,不舍衆生廣度衆生。觀世音菩薩在這裏現的就是佛的化身。化身一般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觀世音菩薩即現叁十二相的佛身來救度衆生。
[經文]“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此言示現辟支佛身。辟支佛是印度語,譯爲緣覺,又稱獨覺。緣覺是有佛在世,能聽聞佛的音聲,聞佛說十二因緣而悟道;獨覺是佛不在世時,自己有高度的智慧,住在深山岩洞、水邊樹林、茅棚之中,見到春夏秋冬四時,由花開花落而悟到人生無常,悟到因緣生法的真谛而悟道。
因緣生法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不會,諸行不起。你們今天來此參加法會都是有因緣的。緣聚則會,緣盡則散。經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裏說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佛法講的叁世因果,現在、過去、未來叁世。衆生流轉生死有其因就有其果,因主要指無明、煩惱、業。無明、煩惱是表現于內心的因,業是表現于行動的因。業分善業、惡業、不動業。造惡業墮地獄、餓鬼、畜生道;造善業生人天道;造不動業,即世間禅,生色界、無色界天。因此,衆生由于無明、煩惱、業而得生死苦果,進入生死流轉而循環不已,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這一觀察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因爲他不看未來世,也不看過去世,只看現在一點,甚至現前的一點都看不清楚。佛法就看得寬廣,所以講因果就可推之于叁世,具體說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等,這是衆生流轉世間的十二種原因及條件。無明緣行,就是“無明”作爲“行”的條件,同樣地,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由過去的無明、行(過去二因),就有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五果),繼而由現在的愛、取、有(現在叁因),就召感未來的生、老死(未來二果)。生生世世這樣輪轉,無窮無盡,這就是世間的“流轉門”。要消滅生死苦就要消滅無明,轉無明爲明慧,才能解脫生死。這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是出世間的“還滅門”。這是辟支佛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辟支佛身,講十二因緣的道理使他開悟,出離生死,證得解脫。故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經文]“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此言示現聲聞身。聲聞就是由于聞佛的音聲教誨而證道的人。經裏常有: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在世時就有這麼多證了“四沙門果”的弟子,指的就是聲聞,前叁果叫“有學”,第四果爲“無學”,就是阿羅漢果。現在許多廟裏的羅漢堂供的五百羅漢都是佛在世時的聲聞僧,他們都是親自聽佛說法而證道的。在佛滅度當年,五百羅漢在七葉窟結集經典,在阿奢世王護持下,以摩诃迦葉爲上首,由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長老們訂校認可後進行了編輯。這就是人們說的“五百結集”。
佛對聲聞說“四谛法”。佛于菩提樹下證道後就在印度的鹿野苑初轉*輪,爲五比丘講“四谛法”。最早的僧團也就是由這五個聲聞僧組成的。“四谛法”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既講世間因果,又講出世間因果。我們流轉世間受種種痛苦,痛苦的因是“苦集”,簡單說就是煩惱和業。能厭離娑婆世界,求得解脫,那就是“滅”和“道”。“滅谛”即涅槃,寂滅一切煩惱過失,圓滿一切福德智慧,達到此就是不生不滅、出離生死的境界。如何修行就是“道谛”,包括“叁學”和“八正道”等。叁學就是戒定慧,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再廣的就包括叁十七道品。四谛講明四種道理即四種真理,谛的定義就是真理。世出世間的四種真理叫四谛。小乘《阿含經》主要講四谛法,其論注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都是解釋四谛的道理。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義,通于叁乘。
若這類衆生想聽聞“四谛”,修聲聞法,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爲之說四谛法。故說“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經文]“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此言示現梵王身。梵王居在色界之初禅天的梵王宮之中。梵王天比帝釋天高,福德智慧都比帝釋天高。生到梵王天就要修色界初禅定,已斷了欲界的貪愛。有此類衆生想生梵王天的,觀世音菩薩就現…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