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985年農曆九月十九·重慶慈雲寺
(壹)題前概述
一、能得到觀音菩薩加被的叁個條件
農曆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慈雲寺舉辦這個觀音法會是數十年來的第一次,在全川也是第一次。今天因緣很殊勝,在座的有出家衆,也有在家衆,能夠有緣參加這次盛會確實是很難得的。這裏邊有的居士已是年逾八十,他們的熱誠的確很令人感動啊!
觀世音菩薩與衆生有緣,在世界各國都深受人們的廣泛信仰。我們現在舉行此觀音法會要開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禮拜忏悔,希望參加此法會的所有叁寶弟子,在這七天中以誠懇心、恭敬心、殷重心,好好地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聽經、禮拜、供養。
在這裏首先給大家叁點提示,有哪叁點呢?
(一)對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應該有正信,堅定信仰。信仰觀世音菩薩有大智、大悲、大行,即慈悲普度的功德,此功德威力不可思議,要堅信。特別是要堅信,觀世音菩薩與法界衆生都有緣,以其無量無邊的大悲心,尋聲救度法界一切衆生。處在憂悲苦惱逼迫中的衆生,只要能夠稱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心稱名,就一定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被護佑,真實不虛!
(二)在持誦和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至誠恭敬,不要以放逸心、輕慢心、散亂心禮拜和持誦觀世音菩薩。否則,你就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念恭敬心就有一念的功德。
(叁)持誦、禮拜觀世音菩薩要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我們在這七天中,從第一天至第七天都要調柔身心做好佛事,另外在平常也要經常持誦,禮拜觀世音菩薩,必須要有精進不懈的精神,不怕阻礙,不怕困難,不間斷地用功。
在這七天的過程中,必須要具足這叁點,在平常也要具足這叁點,這樣就可以真正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滿足你的要求。這是我首先給大家的要求和希望。
大家在這七天法會中,能以此精神做好佛事,必然能得到叁寶的加被、觀世音菩薩的加被。在此首先祝願參加法會的出家衆、在家衆,在叁寶的慈光照耀下,在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下,都能夠消災免難,一切吉祥!
二、《妙法蓮華經》的宗趣
《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其中的第二十五品,在這裏釋迦牟尼佛專門宣講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此功德微妙而不可思議,凡有所求,必應所願。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經典。中國大乘八宗中的天臺宗,就是以《法華經》爲本經而創立的。隋朝的智者大師根據本經精神,以《大智度論》爲指南,以《大品般若經》爲觀法,來闡明一心叁觀、叁谛圓融的妙理,因而建立了天臺宗。
更重要的是,《法華經》特別提出唯有一乘,即佛乘,才是究竟真實之教。佛教把修行階梯分爲五乘,五乘即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修五戒十善一定感人天善報,修四谛感聲聞善果,修十二因緣感獨覺善果,修六度四攝菩薩行一定感得佛果。所以人天乘是世間善果,聲聞、獨覺是出世間解脫的果報,菩薩是種大乘的因,佛是大乘的果。聲聞、獨覺修解脫行,由解脫因證阿羅漢的果報;修菩薩行就是救度衆生,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證的是佛果。《法華經》就說叁乘中最究竟的一乘即佛乘,故《法華經》有首偈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此偈說明在所有的一切法門中,佛講的上乘法,最究竟的法門就是佛乘,所有的佛弟子最後都要歸入佛乘。所以叁乘歸于一乘,叁乘爲方便,一乘是究竟。
在《法華經》的二十八品裏面,前十四品講如何證得佛乘的因,如何種此因,後十四品講的是從明因到識果,如何證得佛果。本經最高的真理是天臺宗闡述的叁智叁觀,叁谛圓融。能觀是佛智,所觀的是空假中叁谛的境界,這意趣是非常微妙而高深的。
能聽到《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具有深厚善根和福德因緣,雖然這道理不容易會通,但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逐步消除業障,增加福德智慧,就會逐步悟得此真理,這是《法華經》的大體內容。
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流通緣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的一部分,這個單行本是如何産生的呢?後漢明帝時,佛教傳進中國,從後漢到東晉,這幾百年間都是中印的高僧大德翻譯佛經、附帶講學的時期。東晉末年,中國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國,即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分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在此期間,後秦鸠摩羅什把《法華經》翻譯到中國來。十六國中有個國家叫北涼王國,其君主北涼王叫沮渠蒙遜。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請了許多的醫生來給他醫療,曆經很久,醫藥無效。這時印度高僧昙無谶就對北涼王說,你得的是業障病。
各種病變依佛經講就叫四大不調,不外乎來自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在中醫來說,內部原因是七情六欲,外部是風寒濕熱,一脈不通周身不暢,這種病,一般可以用醫藥治療。另一種病就是業障病,民間有句話,叫做“妙藥難醫冤業病”。還有一種就是邪魔病,因中了邪魔而生病。一般四大不調的病用醫藥可以治療,業障病就不行,必須仗佛菩薩的力量,通過讀誦經典、禮拜忏悔,來消除宿世冤業。若是邪魔纏繞,那就必須靠佛菩薩的經咒力量來驅逐邪魔了。這就是醫病的叁種方法。
昙無谶尊者告訴北涼王得的病是業障病,如要醫好就必須消除宿世的冤業,于是就對他說,你最好持誦《法華經》裏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能恭敬持誦《普門品》,承觀世音菩薩的力量,疾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北涼王聽後,就信了他的話,受持讀誦《普門品》,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沒幾天病就好了,同時也增加了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之後他便命令全國人民抄寫《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單行本,使所有的臣民都能持誦《普門品》,因爲他感覺《普門品》的功德很大,威力無窮,他本身就能夠印證。從此以後,中國就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單行本流通了。
(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正文釋
一、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妙法即說明佛法是很微妙殊勝的法門。爲什麼說很微妙呢?因佛指示衆生,一切修行在五乘中最後歸于一乘,即佛乘,無論聲聞乘、獨覺乘還是菩薩乘,都是方便而已。這是究竟無上心法,其意趣是微妙甚深的。
如何證得佛乘呢?那就必須修心。《法華經》裏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就是佛,這“心”可不是我們普通說的肉團心,也不是現在一般生理學家講的神經中樞,而是功用很大、無形的妙明真心。在衆生境界,心被無明障蔽,就是阿賴耶識,到了轉識成智、證了佛果的時候,那就恢複了清淨心、如來心,其智慧就是大圓鏡智,光明遍照,超越時空。所以心體是不可思議的,心力是很微妙的,迷則成凡,悟則成聖。內心有無明障蔽就是凡夫,去掉無明障蔽得到領悟的境界進入真見道,再經修行位證得彿的智慧,這就是悟則成聖,都是心的功用。
佛經上說“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佛教叁藏十二部教典,八萬四千法門,其最高原理就是講修心,恢複本來就具備的、從不曾缺失的真心、真性、佛性,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見,這法門是非常微妙殊勝的,故稱之爲“妙法”。
什麼叫蓮華?蓮華是比喻妙法。妙法就如蓮花一樣處淤泥而不染。說明菩薩精神雖在六塵境界之中,卻不被六塵所染所牽。什麼是菩薩精神?就是真正能照見五蘊皆空,同時能由空入有,具足無我的精神、無我的智慧,這就代表菩薩的大智。雖處于汙泥般的世俗之中,卻從不舍衆生,在五濁惡世以大悲大願救度衆生。無論是哪一類衆生只要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恭敬、供養、禮拜,觀世音菩薩都要救度。
從理方面講,有因就有果,修佛的因就可以得佛的果,有蓮花就有蓮子,種了因就有果,果的力量就含藏在因中,即因即果。蓮花就是我們佛教中最吉祥的象征,是菩薩大智大悲的象征,其理高深,其行大慈。其理包含緣起性空的真實妙理,其行即悲智之行,修六度四攝,不舍棄衆生。
我們現在念觀世音菩薩就應具有菩薩的精神,以菩薩之心爲心,以菩薩之行爲行。菩薩的心是大智大悲,其行是尋聲救苦,處處給與衆生方便。我們學佛之人除禮拜、持誦聖號以外,還應廣修功德,廣行方便,處處以大悲心對待衆生,以各種方便救度衆生,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就能得到菩薩的加被。這就是妙法蓮花的精義。
“經”就是代表經典,同時有多重含義。“經”首先是一種法則,我們持誦此經典,修學佛法,就必須以此爲法則來指導我們走正道,故說經是一種法則。印度語叫“修多羅”,譯成漢語叫“契經”,即上契諸佛之理,下應衆生之機,是有其趨向性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時常觀察世間的音聲而予以救度。世間的音聲就代表衆生遭受痛苦、遭遇危難、生命財産安全受威脅的時候而發出種種呼救的心聲或聲音,觀世音菩薩以千眼遙觀,千耳遙聞,尋聲救度。本來聲音是耳朵聽的,怎麼說是觀呢?這說明觀世音菩薩能夠六根互用,有無量的威力,有廣大的神通,六根互用能觀察音聲。
另一解釋,言觀世音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緣外塵,觀察此聲真性,真性即如來的真性;因聽外面六塵境界,易觸境生情,所以觀世音在修行過程中反觀自性,證得真如妙理,故稱觀。這兩種解釋是相通的。重頌雲: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觀世音菩薩悟道後,在世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