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文]“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此偈說明叁界六趣的衆生隨常處在無盡的痛苦災難之中。困即困苦,厄即災害。無量即無量無數,逼身即逼迫身體。有無量的、不可數的憂悲苦惱逼迫身心。衆生境界就是如此,一波未平,另波又起。依佛經說,衆生內外都是苦,內苦就是貪瞋癡無明等煩惱,煩惱生起時非常痛苦,喜、怒、悲、憂、恐等生起,內心不能平靜。俗話說,思想包袱壓死人。外苦即是指生老病死之苦、刀兵水火之苦、饑馑瘟疫之苦、自然災害之苦等。衆生就處在痛苦交迫之中。學佛人能夠依靠佛菩薩認真修學,就能解脫這些痛苦。
妙智力,說明觀世音菩薩具足微妙難思的智慧和功德。大悲心的生起主要是有大智慧。若是一個人不懂因果,不了解叁世因果的道理,不了解宇宙人生如幻如化、一切皆空的道理,不了解衆生平等、自他一體的道理,沒有這些智慧就很難生起大悲心。所以說大悲由大智而生。大智就是摩诃般若,叫妙智,有此智慧的力量才有大悲,有大悲才能方便善巧地度衆生。
[經文]“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
具足妙智力同時也具足神通力,妙智力與神通力分不開,有妙智就可産生大悲,同時也可以産生神通,所以佛菩薩是同時集慈悲、智慧與神通于一體的。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即妙智,有慧就有輕安,有輕安就有神通,這是必然的次序。
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了神通就可知現在、未來、過去,可以六根互用,可以移心轉境。菩薩有神通力就能方便善巧地度衆生,以徹底饒益衆生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方便就包括六度四攝等各種行持。具足神通同時又方便善巧,故能在東南西北上下無量方所的國土中現身說法度衆生,有形無形地現身。
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顯應即所做之事一般人都看得到的,遇機緣成熟時就能遇到感應叫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就是所做的事在明處,但是菩薩沒有現身,果報也不顯著,卻在暗中得到感應叫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即所做之善事從不張揚,修陰功,別人也不知道他做了好事,他卻能明顯地受到果報稱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所做的好事別人都不知道,表面上沒有什麼感應,但實際上受了感應,有好的果報,叫冥感冥應。
[經文]“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前兩句說觀世音菩薩現身于惡趣道,度脫惡趣界的衆生。後兩句說衆生的生老病死苦是難免的,若你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能修解脫行,加上觀世音菩薩的加被,就可以逐漸地使這些痛苦消滅,除掉生死輪回之苦。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智力、神通力、大悲力的感應,是非常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
[經文]“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這首偈子是解釋“觀”字,觀即觀察。世俗人觀察事理是不真實、不明確的,佛菩薩觀察事物的道理是真實而明確的,因佛菩薩消除了虛妄分別,真實地觀察一切法當體即空,契證一切法的空性。
禅宗參話頭,主要就是直指明心,見性成佛,了達諸法性空之理。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有一次拈花微笑而什麼也不說,使弟子們能悟到真理,這是傳佛心印。當時其他弟子們都如聾如啞,不懂佛的意思,只有大迦葉尊者微微地笑了,此時迦葉的心就與佛心相應,佛即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谛,今方付囑摩诃迦葉。”故禅宗第一代祖師是迦葉尊者。迦葉這一微笑就是知諸法當體即空、見到心的本體之道理。
真觀即真空觀,就是觀察空之理,觀察宇宙萬物如幻之道理。《金剛經》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即是佛法的精髓,你能真正知道諸法如幻、變化之理,就能知性空之理,能了悟性空之理就能遣相去執,能遣相去執就能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去掉主、客觀上的妄情執著。消滅了妄情執著就能直見真性,見到諸法皆空之理。因此,消滅一切實有的妄執,去諸虛妄分別就稱真觀。
清淨觀,清淨代表沒有無明煩惱,不受六塵染汙。一般人講的清淨主要是強調外在的、形式上的清潔。佛法上講的清淨,除形體上幹淨外,主要是心裏清淨,外物是心的影像,心裏清淨就內外徹底清淨。心裏清淨就能知因果的道理,知道因果道理就能爲善去惡,去除染汙心、煩惱心、無明心,雖處淤泥而不受淤泥所染,處六塵而不被六塵所迷,就能保持清淨。學佛人就要有這樣的精神。祖師言:“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就是說在百花叢中不被花迷,而且葉子都不沾身。所以“清淨觀”就是指能觀察妙有、因果道理的智慧。
“廣大智慧觀”是佛菩薩的中道智慧,不執一切爲實體實有,認識一切如幻如化,消除心物實有的妄想執著,並且能明因識果,肯定因果現象,在行動上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否定因果緣起(妙有),了解真空妙有的道理,不落二邊。這叫中道的智慧。
以上與天臺宗立的“空假中叁觀”也稱“空假中叁谛”是一樣的。真觀就是空觀,清淨觀就是假觀,廣大智慧觀就是中觀。叁谛圓融才是真正的智慧。相信因果和因緣生法的道理,知因緣生法之理就能知衆生平等的道理,能遣除自他差別,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樣才能具足大智。
悲觀,根據大智慧而産生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裏的悲是“同體悲”。什麼叫同體悲?即觀察到他身即我身,我身與衆生同體,因此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別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這就叫同體悲。此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也是佛教大乘菩薩所實行的大悲。
慈觀,能給衆生快樂、使之安心叫慈,此是“無緣慈”。什麼是無緣慈呢?我們修善行,布施衆生,忘掉“能”、“所”差別,無所緣慮,主觀上毫無執著,叫慈觀。慈觀表現于行動就是方便行,從叁世因果觀察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親屬、朋友,無始以來在生死流轉中,我與衆生都有關系,衆生都是我們的六親眷屬,因隔世而不能認識,故講到報恩,就有報父母恩,報衆生恩。報衆生恩就必須有叁世因果的觀點。根據佛法之因緣生法的道理,衆生都是相資相助的關系,平等平等的。衆生都有佛性,未來都可以成佛,故要尊重衆生、愛護衆生,不能輕慢。
佛家的慈悲比其它任何宗教的仁愛都高尚,因爲佛教的慈悲推之于整個衆生界,胎、卵、濕、化等各種形態。《大日經》裏講:“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普賢行願品》中說:“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你能承事衆生,爲衆生做好事,廣行施舍,使衆生歡喜,如來和菩薩也就歡喜,就等于承事供養如來。
有些人不遠千裏去朝山拜佛,其精神可嘉,但不要忘掉你周圍的人,不要忘掉你的叁世怨親,你能即時給他們一點好處,行個方便,解決他們的困難,使他們歡喜,比你去朝山拜佛好,因你使衆生生歡喜,也就恭敬禮拜了諸佛。十方叁世一切佛都是以大悲心爲體,因徹底饒益衆生,才能成正覺。所以我們不能夠舍棄衆生,應使衆生處處得到安慰,心生歡喜。
佛教的戒律,無論大乘戒、小乘戒,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等,其精神都是要饒益衆生,慈悲衆生。其中第一條都是戒殺,你不守這條戒律,就傷害了自心慈悲種子,斷掉菩提因,也就沒有菩提之果。所以佛教講要戒殺放生,能戒殺放生就合佛心,也就是佛菩薩的精神。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提倡戒殺放生,在他未出家前,出宮遊玩時見到農民犁地現出一條蚯蚓,飛鳥飛來把蚯蚓吃了,他感到衆生弱肉強食,就起了大慈悲。印度原來的宗教每年祭祀都宰殺大批的牲畜來祭祀梵天,釋迦牟尼佛就堅決反對屠殺。他成道後處處講法,首先就在戒律中提出戒殺。中國的麒麟走路不踏螞蟻,故稱爲仁獸,即仁愛之獸。春秋時,當麒麟死後,孔子感歎,辍筆不寫春秋。聖人如此,我們當效法,慈心愛護衆生。
“常願常瞻仰”,觀世音菩薩具足以上這五觀,有這麼多的功德,智慧、悲心殊勝,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要經常發願瞻仰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經文]“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這是對上一首偈意義的進一步發揮。什麼叫無垢清淨光?就是沒有汙染而純淨的智慧光明,無垢光就是大智慧光,此光宛如一輪燦爛的太陽發出萬丈光輝,可以破除一切黑暗。《六祖壇經》的偈子裏有:“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這就說明智慧的作用。你在生死大海中長久地漂浮沈淪,都是由于無明長夜的障蔽,若有智慧就可以破除,如燈入暗室,黑暗即消。在內心來說,有智慧能除無明煩惱,就可得解脫。從果報說,能夠消滅一切災難之苦。“災風火”就代表七難及一切自然災害等。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是普遍明亮地照在一切衆生的身上。
下面進一步解釋慈悲二字。佛對衆生殷勤教誡,怕衆生不這樣學,于是對智慧和慈悲再叁解釋,使衆生了解,提高覺悟。彰明觀世音菩薩慈悲的法身不可思議,身口意叁業不可思議。
[經文]“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悲體戒雷震”說明觀世音菩薩的“身輪”。觀世音菩薩以悲爲體,悲體是由持菩薩戒所感之悲體,故稱悲體戒。雷震形容他的威力,觀世音菩薩依此悲體現身說法,就像雷聲震動一樣有大威力,春天雷聲震動而百草複蘇,愚癡之人聞雷聲震動的法音而得驚醒。雷聲…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