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禅的智慧 第四篇 禅是经纲 经是禅网▪P2

  ..续本文上一页”上与“寸丝不挂”相似。修持不精进不能一丝不毫懈怠。佛学在修智得悟。但佛智慧不同于世俗。认识“佛”字当然仍然将自心囿在认知框框。弟子可以不说,可以“顾左右言它”,可以如同本文上例之“掩口”,可以礼拜拂袖等等方式。祖师主要动机在勘难小和尚是否懂得“凡圣两忘”。结果他仍然没有忘,而且还在祖师面前未来忘那个“佛”字!祖师训他“多嘴”已是多余了。若是后来之临济和尚少不了打他三十棒,打得他心中无佛,不再说佛也。

   这些都是方法,虽是方法,却不是传统思考的方法。

   禅学是从知识哲学出发研究佛学奥义的学术。在中国,一千年前敢于公然怀疑知识对象问题是要冒很大危险。前文比较分析的“如何是禅”、“如何是佛”话头都是就知道对象立论,当知禅门大师在这方面的分寸拿捏很准。换言之,佛或禅都是对凡夫说(六祖慧能话头)的学问,凡夫在这方面的认知绝不同于佛祖与佛祖的切磋。

   这就牵涉到知识属性的问题。

   用现代常识解说一千年前的禅,与夫一千年前的禅师用当时的常识去诠释原创佛学所遭受的困扰并无大太大出入。那就是:如何才能使信徒接受佛或禅。要解决这些疑虑必然面临知识论的对象性与客观性问题。譬如禅宗“见山是山”案例,就是一个至今并不落伍的主题。简言之,如果一位信徒或弟子从心理学或形而上观点去认知禅,当然会在意识流内打转,也可以说他的即有成见绝对影响对禅的理会。在参学途中很可能发出不良适应甚至中途排斥情事。

   用欧洲哲学家康德所说的知识的“妥洽”比较容易诠释。信徒或弟子意识内都有具人主观持法,这是指特殊对象言。另外,通常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指一种普通意识——具有客观性但却存在一切认知主观内——所引起的“共鸣”。这就是妥洽。是决定对象性——知识——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妥洽不能当作存在于多数人个别意识累积而成。如果这样推理会落入心理学范畴。而妥洽是论理上的假定。假定具有个别主观意识,兼具非主观对象性。既然是主客兼顾,当然亦妥洽于个别。

   由于这等兼容并蓄而形成某种法则,此等法则可以统称个人的我与大众全体。

   平常说的“心常不宣”就是主客观意识借着妥洽性形成的共识。佛祖弘法传道时“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终将“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段公案更是今天所谓“默契”,人与人之间互相“妥洽”沟通的明证。

   禅宗早年大师很多人都懂得灵活运用这种主客双方都能认可的“法则性”。临济宗颇有声望的兜率人悦禅师曾经有句名言:

   证入者不为文字语言所转,声色是非所迷。

   今天流行“坐禅”,不少人总是引用常知的行住坐卧之“坐”解说,事实上误会了禅宗原义,六祖慧能时就已发生此种情事,譬如《坛经》叙及: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

   人性本净,何必专门坐在那里“起心着净”,岂不是自认本身不净。所谓“动不动”并不是一般狭义之解释,禅宗的看法凡属起心动念,都是动。因此六祖指出:“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

   但是究竟如何坐禅?六祖说: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境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从禅宗祖师的解说再比较今日一般所说之坐禅以及误会,便知他们如何仍在文字语言或声色是非上打转。妄想坐出些清净,而本心却净(静)不下来。出了禅堂,花花世界、声色犬马,在此等状况下仍能坐得住、守得住,这才是有些坐禅光景!

   文字无古今都是可塑性很大的符号,可以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流行得到证明。文字与语言之间能否真正沟通更是疑问重重。中国语文原本繁杂,官话方言俚句无不充满民族大融合的色彩,因此,文字语言在扮演思维表达作用时,常常出现语意被误解的陷阱,譬如六祖慧能行传有一记载: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祖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座曰:“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真,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直诣静居参礼。

   这是一段包含了现代语意学的案例,又是研究六禅慧能知识哲学的参考文献。

   慧能是位极富创造思考的宗教哲学家。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他即使在临别前亦不会轻言放弃指导弟子参学机会。譬如

   1、六祖承袭五祖心法,善用隐喻启发弟子。五祖当年曾用“米熟未?”勘验六祖是否懂得“密语”。由于当时现况危机四伏,不可能开门见山采用“直指法”(Direct symbolization),而选择了“双关语” (equavocation)(注:上述乃是现代语意学家 [H.S.Walpole]所研究分类的二十五种定义法中两种方法)。

   2、当然,亦可引用“同名异实”加以解释。国内学者胡秋原大著《逻辑实证论与语意学》一书中有段解说:语意学这个名词含义是多方面的。通俗而言:凡是因语言意义而发起歧义与混乱,都属于语意学的范围。”基此,六祖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可以说极为广泛。

   3、六祖因为石头当时年幼,有意勘验他的智力反应,所以才用双关语。听得出自有造化;听不懂则任他反省,亦无大碍。

   4、但首席大弟子能够一闻便知祖意,证明参学仍然要依时空淬炼,乃能培养师生默契,形成“法则性”共识首席因为智龄造诣以及经年侍奉左右,对老师思维与语言习性已很熟悉。而小沙弥尚在发展阶段,一切欠成熟,不免遇事蹉跎,正因此,有赖明眼人扶持一把也。

   从这一段六祖慧能亲身指教的禅门话头可以理会,禅宗教学如果有任何重点指导,当不外一个“转”字,亦即近代教育心理相当重视的转移作用。

   即是指导,必须从师。参学过来人都知道一位禅师至少具有三种要件,就是:明、辣、杀活手段。

   有这等明师,始能教育学者如何审机活用。通常所说“离相”需先心空;但生空法乃能心空。更应我法双空,并空亦空。这样,对参学者实在过于抽象,而这些过程都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从师的目的正在由老师从旁“开道心”,进而“养道心”,到达“虚其心”(离相)。

   至如如何转,属于方法问题,另文专列一章研究。

  二、拈花微笑 万法皆空

   临济宗宗泰禅师有次上堂统法:

   “自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吩咐摩诃大迦叶。”之后,灯灯相续,祖祖相传,迄至于今绵绵不断,直得遍地生花,故号涅槃妙心,亦曰本心,亦曰本性,亦曰本来面目,亦曰第一义谛,亦曰烁迦罗眼,亦曰摩诃大般若。在男曰男,在女曰女,汝等诸人,但自悟去。这般尽是闲言闲语。遂拈起佛子曰:“会了唉作禅。””

   这位临济宗后期禅师虽然自谦“闲言语”,都是综合了前此佛经中对拈花微笑以及后来禅师所作诠释的汇结。但从字里行间亦可看出“拈花微笑”公案并未另立文字语言,却已是传说纷纷。老和尚要弟子各自悟去,颇有一言难尽之感,若是今天,少不了会再加上“原创佛义”去解释第一义谛,本来面目、本性、本心、妙心等等。

   但这能够真正代表世尊拈花与迦叶微笑当时二位的心理动机吗?

   从教学心理言(世尊拈花当时正教学),所谓动机并不是猝然而生。因为:动机乃是对于原先毫无透惑之一特殊目标动作的刺激反反应。了解动机必应针就参学个人基本需求作一番分析研究。换言之,分析了基本需求,应该可以知道动机如何产生。

   从事人类基本需求研究的学者专家曾经作过区分。根据他们各自再归类整理出以下优先次序项目:

   1、安全感。

   2、受赞许、赞赏,身份地位。

   3、权势,成就。

   4、身体活动。

   其他尚有好奇、自重、受感动、享受、奉献、全理之自立、立志努力、追求新知、生理上满足、情绪安定、基本反应等等。

   上列各种不同需求都可能引发参学者的动机。如果必须替拈花微笑公案,恐怕亦不外他微笑所代表的安全感,因为:灵山会上“众皆默然”,可知佛祖之拈花动作并未引起绝大多数弟子共识,也可以说那些弟子缺乏信心安全感也。

   至于佛祖在灵山会上为什么一眼看出迦叶微笑,则是从事教育的资深老师应该都有同样的经验:站在讲台上向向下望去,可以一目了然哪些在颂耳恭听,哪些是心有帝骛。所以,佛祖这个公案的记载到今天仍可在教室内印证之。

   拈花与微笑是两种肢体语言,而且是相当单纯化的肢体语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后来诠释,难道佛祖不懂得用文字或语言直接说出是妙心、本心、本性、本来面目等等这些代名词?

   仅仅用一些单纯的肢体语言,便肯定了迦叶的领导地位,佛祖作如此重大决定时有无多方面考虑;从文献参考可以知道他是位谨言慎行的思想家,然则,拈花虽然是普通常见的动作,由佛祖手中展示却包括极为深厚的智慧。他正是用这勘验替个人一生教学作番总结。既然已经说了行百万言语,能够得悟的应已心知肚明,不能悟入者纵使再作任何一次重复(用以解释佛祖拈花动作)都是多余而且大大违反佛教基本教义。

   《大智度论》中“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对佛教思想方式的诠释,或许可以用来说明迦叶何以“微笑”,正如前文分析人类基本需求中共同具有的优先考量是“安全感”。当其他弟子不能、不敢或不懂如何面临佛祖拈花勘验时,从智慧言,反…

《破禅的智慧 第四篇 禅是经纲 经是禅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