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禅的智慧 第四篇 禅是经纲 经是禅网▪P4

  ..续本文上一页又能如何答案:台湾作家最近说一句“第一义谛”的名言:“创作只有一次!”事实上,古今中外第一亦只有一次!

   两个如相似呢?本节开始引用云居道膺的话说的不错:“一个是影。”云居这话却是由来有自。假若研究过大乘论藏学者世亲的弟子陈邦(Mabe -digmaye)所写的比量论著,(从“三理则”推知真伪)便知这个“影”子似是非了。

   南岳下十二世扬岐方会大师门下仁勇禅师有次说:

   山僧二十余年挑担负钵,向寰海之内参善知识十数余人,自家并无个见处,有若顽石相似。参底尊者亦无和长处可相利益,自此一生作个百无所解的人,幸自可怜生,忽被业风吹到江宁府,无端被人上当。推向十字路头,住个破院,作粥饭主人,接待南北。事不获已,随分有盐有醋,粥足饭足,直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

   这位禅师出自与黄龙惠南分庭抗礼之扬岐方会门下,自非泛泛之辈。研究民俗或宗教生活的学者应该从他的流下账日记或大作中发现一些以考资料,倒可想见古早和尚的确辛苦,不似今日出家人受到供奉,宠若神明,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但老和尚此番话却不尽是发牢骚,他在最后才画龙点晴说:“不曾梦见佛法”。

   寺院既非养老病、收容所,和尚又说佛法难觅,那一大堆出家人吃喝之外,在做什么?这问题不方便找答案,但是,许多高僧、大师在他们的诗句中多少透出些消息:

   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寒山)

   心中身外更何猜,坐石看云养圣胎。(斋已)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

   闲持杖锡行看水,懒系麻衣出见人。(皎然)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洞宾)

   无限青山行俗心,白云深处老僧多。(灵一)

   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贯休)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黄檗)

   光阴难驻迹为客,寒暑不惊心是僧。(许浑)

   这些都是在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绝大部分的山林木卷布局写意无不是禅趣盎然。

   老和尚在山中、林下、云深处、涧居旁、水涯边、破院古寺等等这些所在究竟做什么?唐朝有位守安禅师写一首〈问道颂〉: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妄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缘无事可思量

   明明入定打坐,和尚口风甚紧,却用“凝然”代替入定。今天参学禅定的善知识读了应该颇获吾心也。

   就一位出家人说,有个破院住,有碗粥饭,不缺盐醋,已是百无所求的好日子了。平淡中见真章,人人反躬自省,天下有何扰攘!

   当然,和尚打坐不一定万念凝然。他们若不动脑作些正思正觉,却会变成孔夫子口中的宰予昼寝,变成朽木不可雕也。那般高级知识菁英岂会亲近论道。在古代,参禅风气很盛,禅师得随时接见一些大德居士,也会有不同的论道场面,并不是真的“无事可商量”。

   南岳下四世,黄檗希运大师法嗣陈尊宿有次接待一位紫衣高官:

   紫衣大德到礼拜。师拈帽子带问曰:“这个唉作什么?”曰:“朝天帽”师曰:“恁么则老僧不卸了。”复问所习何业?曰:“唯识。”师曰:“作么生说?”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师指门扇曰:“这个是什么?”曰:“是色法。”师曰:“帘前赐紫,对御谈经,何得不持五戒?大德无对。”

   这段话头十分深奥。陈尊宿完全根据佛学中无相唯识与唯心说法。这也是研究佛法本体论的重要功课。唯识就是空宗,在派别上列为“世亲学”。最高取法法《法严》的净心说,再综合《楞严》、《楞伽》无性说,兼有龙树的《中观论》,于是成为绝对唯心论。因为对方既然开门见山提出“唯识”,陈尊宿自然明白眼前大德是有所为而来。

   从禅门“机用”关系言,陈尊宿先一步用朝天帽主动发问,便已因这个“大帽子”而抢得先机(当然,他必然已经先知道对方是参学“世亲学”的高手,所以有“预设题目”之嫌)。为什么?因为世亲学认为宇宙外俱由心生,在《大乘唯识论》中说得很清楚,他主张的“转识”重在“除分别性”是入手方法。破分别性在修止妄念,使境界别相灭。

   紫衣大德对唯识已颇深入,他能脱口说出“色法”,证明对于世亲《俱舍论》相当熟悉。《俱舍论》中认为色法含有“变坏”、“窒碍”二种含义。但是,这些都是“人空”的论点,并未完全符合世亲最后理想“破相”教义。虽然,在经论上,世亲是突破小乘兼俱大乘经学的专家则无庸置疑。

   这段话头应该属于“转识成智”的专门研究。此间特别列入,旨在说明任何知识都不尽周全。譬如话头中之大德既已承认研究唯识,后来上了和尚圈套又说什么色法。他虽然有根底,却不稳固。承认唯识便不能认知色法。唯识是本体,色法是现象,可以由现象证本体,不可由色法说色法(门扇或朝天帽),没能掌握到破分别性,亦未弄清世亲的学说有本未先后的修正。

   即使世亲之精于佛学,他却被自己亲生调教的悟入弟子众贤(sramgkabhadha)修正批判,使老和尚被逼得跑到尼泊尔躲避辩难风波。

   这一切都在印证佛书固然不易懂,但亦不可低估了佛法。因为佛法到今天并未定位,仍在不断修正革新中。

  

《破禅的智慧 第四篇 禅是经纲 经是禅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