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挂。”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娑角拖地也。”师回首。峰曰:“大好寸丝不挂。”
这段早年大师的话是参话头“机锋”之最佳个案。玄机在转语上之敏捷,近乎无懈可击,但是雪峰到底是老禅师,见招拆招,毫不大意(如“日出”、“雪溶”语意双关),最后从“性空”立论使身为女性之玄机,仍然因为形象问题成为难以躲避的弱点,这弱点在男性则不甚严重。雪峰所以在玄机临去时突然出招,动机是勘验她所说的“寸丝不挂”是否真的法性俱空,毫无滞碍结果,玄机功亏一篑。但“非战之罪也”,即使换作童女迦叶恐怕也会为形象而辩。佛法当真无比奥妙也。
佛门出家之戒,繁密严饬。比丘具足戒多达二百五十条。而比丘尼具足戒更多达三百七十余条,稍有懈怠,便已侵犯。佛门从世尊以次,高僧和尚何其多也,但得道比丘尼寥若晨星,如本文所引之玄机修为近于上上,终亦自暴其短于寸丝不挂。禅门话头机锋之锐毫不容情也!
从机用言,雪峰真正发挥了“大机贵直截,大用贵顿发”的创意(根据文献记载,禅门这位雪峰是岭南雪峰,曾直谒六祖,辈分很早。后来青原宗之雪峰义存禅师则是后辈)。
大概这“寸丝不挂”名言在最早期流行于禅林,所以也不有另外一段相关话头。
陆亘大夫一日谓南泉大师曰:“弟子亦薄会佛法。”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曰:“寸丝不挂。”师曰:“犹是阶下汉。”师又曰:“不见道有道君不纳有智之士。”(《五灯会元》卷三)
南泉是马祖道一大师门下得意弟子,对于自诩“薄会佛法”的陆大夫是用入世法开导,大夫脱口而出“寸丝不挂”是当时禅林时髦名言,但这等名言只能出现一次(犹如今日所谓创作只有一次)后人引用不免有抄袭之嫌,而且囿于前人观念。这正是南泉说的阶下汉,成为人云亦云的思想奴隶。南泉说的“有道君不纳有智之臣”文字并不是反智,他在告诫大夫“智不言佛”。但大夫开口便夸夸其词,事实他并不深入。这等挂在嘴皮上的参学者,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也。
虽然同是一个公案,由于其所宣示的佛法大义究非完全雷同,所以在参学时并不是能引用,而当斟酌情况受用前人所说之名言或话头。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纵使“寸丝不挂”,依旧可以有懈可击,在这方面就完全靠参学者的推理是否纯练圆熟了。如然,同样可以与老师互较斤两,这中间一来一往,颇饶禅趣。
首山有念禅师弟子问:“远闻和尚无丝可挂,乃至到来,为什么有山可守?”师曰:“道什么?”僧便喝,师亦喝,僧礼拜。师曰:“放汝三十棒。”
首山是临济宗第五代高僧。对于“寸丝不挂”典故焉能不知。但这位弟子并不简单,很明白的,想要用“有无”逼和尚任选一端。依问题分析,的确解不了因,有内在矛盾。首山转不了弯,亦只有装聋作哑,但对方当然看破,得理不饶“喝”了出来,和尚随之也喝却是赞许之意。此时无语胜有语,局面摆得很清。这“无丝可挂”对任何“有”山可守和尚都是一个陷阱。首山放了三十棒找下台队亦不过是门面话而已。
二、金刚慧与独立思考
百丈大师是光大禅门的高僧。他对禅宗教育思想与教学制度的建立有极大贡献。至于名言佳句,更是字字珠玑。尤其在以学方面,有鞭辟入里的指导:
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需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却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院典。只成僧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会真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云开日出相似。
百丈教学理念完全出自对佛法的透悟,譬如:
弟子请益:“如今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善,得解脱否?”丈曰:“少有解脱。未得心解脱,即未得一切处境脱。”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无求为是,亦不住尽住,亦不欣天堂,不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多少分身口意净,便以为了。”
百丈这段话与“业缘”有关,有了业缘就会产生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使宇宙本体真相被虚妄(Maya) 或无明 (Avida)所缠盖。因此,必须破除无明乃能接触世界真相,进入解脱境界。
最值得注意的是百丈所说“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他以在早年禅宗的领导地位,能够一语说出佛教修慧法门中菩萨慧(道慧)十金刚心建立在自由意志上,应该是禅宗在中国文化一种震古铄今的突破。仅仅这“自由独立”理念就比西洋大哲学家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大设定第一“自由”(亦即自由意志Arbitrary will)早了一千年(注:康德卒于公元1804年,百丈归寂于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亦即公元815年)。
遗憾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家对于禅门这名高僧的伟大思想并未垂顾,甚至可以说有意抹煞。至于今日,大多热中欧洲政治学说的学者,更是不知所云了!
其实,禅门大师都在这自由意志上奋斗。前文所引用的“寸丝不挂”又何尝不是!尼玄机因为稍有瞻顾便仍被世俗礼法所累,再如何长于机变,终不能列于百丈所谓“心解脱”理念。
因为文字不能完整沟通佛法,所以空灵藏身文字外,禅宗要求的“不立文字”乃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尊重。道理很简单,立了文字变成认知对象,不立文字可有极大回旋空间,而禅之自由,空灵正是酝酿其中。
欣赏禅尽,无论是山水或人物,布局或用墨最大特色是“留白”,给欣赏者无限想像空间,让欣赏者尽量抒发个人意境。原作者绝不能定位。六祖慧能大师有次答应当时有一位艺术家替他塑像,文献叙述说极为神似;但六祖看了后却说艺术家“汝善塑像,不善佛性”。这句话充分显示了禅宗理念可以落实到文化艺术上,当然涵盖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内。
伪仰宗智闲禅师初参百丈,后参沩山,师生有下面一段话头:
沩山问:“吾闻汝在百丈先师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后,将平日看过的文字从头要找一句答案,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汝以后会骂我。我说的是我的,不干汝事。”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今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
这位香严智闲禅师后来成为沩山门下仅次于仰山的弟子。论理他初参百丈(沩山之师)应该懂得百丈的教学理念,遗憾的是求学时百丈化去,方才转在沩山门下,但沩山教学显然不同于百丈。从这段文字所叙知道:百丈对初参弟子是尽量启发其思维,所以有“问十答百”。不过,沩山在接近智闲时,当然早已耳闻宗下有智闲这位高才,亦当然会用较高水准勘验之。沩山之问是宇宙本体的大问题,对于仅仅了解人空我空现象的初级(小乘)层面弟子并不容易体会。更重要的是:禅门心法不可以见诸文字,则智闲如何可能从经文中求得答案。
沩山说的乃是悟是自悟,别人不能代劳。从文字中找到破铁铜值不多少。这并不是排斥文字,而是说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度,思考空间却是无限大。因此,禅门在义理方面不会作固定性释,而充分尊重学者自由意志。换一句说来说:禅宗主张创造思想,反对摸拟思想。这等思维也康德主张人应创造自然,不应模拟自然中得见之。
有了这等思维,始足以言话头“转语”的理论基础。转语就是本文引录智闲大师的“问一答十”。孔子门下大弟子颜回“闻一知十”亦是懂得转语的案例。至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应迟钝如此,便不能奢谈转语了。从转语可以勘验出参学者的功课纯熟程度,却不一定代表研究水准更上层楼。转语只是教学过程一种辅助方式而已。因之,“对答如流”只可以证明沟通渠道,不能保证品质。
禅门“大用不存规则”名言是话头转语的指导原则。从这原则可以参出禅喝、弹指、柱杖、圆相、赵州茶等等,无不可以与文字等价齐观的沟通符号。
“转”当然只是过程,目的却要是提升学者到达菩提境界,因之,转不能拘捣空凿虚,仍然有阶段性目标。禅门这种“即转即依”正是要参学步步踏实,以免一脚踏空陷入黑漆筒,更不允许弟子“一空到底”,修来修去百事无成也。
三、“知而故犯”文字游戏
禅宗并不特意标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很多案例得知,禅门参学时出现的正反,横竖等话头可以上溯到大乘空宗,印度新吠擅多派研究的辨证法。在中国文化里,庄子、老子、墨子等等,各家原创思想更有二元互补辩证的源头。无论是老子《道德经》,黄石公《素书》(张商英作注)、《庄子》内、外篇中的文章结构句法,原作者都能适度排遣两端论的缺点,建立他们的观念。今天披阅不免感到生涩,但是比较研究印度宗教哲学以及中国诸子百家盛行时之二千年前文化,应知这等思想正是那些年代的时髦产品。尤其中国春秋战国那般策士,纵横学者辩士,无不是个中能手。因此,参学禅门佛法不能数典忘祖。
譬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外篇·胠箧》)这句名言就可以用来比对禅头参学,因为庄子正是说反面话。当然,任何人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认积压解释为反智论、反礼法、无为说、无情说等等。但亦仅限于后来人的诠释,究竟“第一义”如何,却必须原创作者说明。
如果从其他学术观点对“圣人”与“大盗”的评价,根本不能将这两个不同类属的概念联合起来。因为圣贤才智平庸愚劣与盗匪是建立在一般认识的道德规范…
《破禅的智慧 第三篇 神喝中的正反偏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