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ign="left"> 密宗中讲到了,贪也是佛性显现,瞋也是佛性显现,痴也是佛性显现。为此,藏传佛教建造的佛像很微妙,众生的贪一般是贪财贪色,藏传佛教中就有种喜乐佛像,一尊男的佛抱着一个女的明妃,这个叫喜乐本尊。所以说,众生虽然贪,但那是喜乐本尊的化身。瞋是愤怒本尊,青面獠牙现愤怒相的佛像代表瞋,瞋的本体也是佛性的显现,所以叫愤怒本尊。痴就是安详寂静,我们用寂静本尊来表述。因此,无论是喜乐本尊、愤怒本尊,以及寂静本尊,他们都是佛性显现的不二化身。
众生的任何一个形态显现,其实都是佛性不二的在其身上的一种正常显现,戒定慧和贪瞋痴同是如此,是同一能量的体现。大家看《西游记》就会发现,表现的就是贪瞋痴之妙用。猪八戒代表了贪,孙悟空代表了瞋恨,沙僧代表了愚痴。但是,贪瞋痴却不离佛性,只要发起菩提心,此三者当下就能成就波罗蜜,而唐僧就代表菩提心。在佛性显现中,在我们凡夫来看,贪瞋痴不是好东西。但是,具有了菩提心的时候,孙悟空所代表的瞋恨现愤怒本尊,降伏魔障,取得真经,成就斗战胜佛。猪八戒所代表的贪财好色,显现为喜乐本尊,充满了喜乐色彩,而且把关系融合得很好。唐僧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孙悟空赶走了,赶走了不行啊,猪八戒再把美猴王请回来。所以,他起了和谐的作用,喜乐的作用。沙僧所代表的愚痴,话也说不好,仗也不能打。但是,他规矩能干,牵马挑担,任劳任怨,成就忍辱波罗蜜。
他们三个在没有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会惹事生非,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骚扰嫦娥,沙僧工作失误打碎了琉璃盏。当用菩提心来引导的时候,他们当体就是佛性显现,最佳拍档,完美组合。我们看《西游记》中,他们四人实际上是完美组合,建立了美好的团队,最后都取得了真经,修成正果。这是比喻,比喻众生了知自己是佛性的不二显现。当你贪的时候,你在那里修喜乐本尊;你在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是修愤怒本尊;你在发呆的时候,修寂静本尊。所以说,你只要了知佛性,贪瞋痴当体都是修行之真实妙用。所以说,这是密宗非常高端的直指修法。因此,我们说贪瞋痴和戒定慧在同一佛性的体性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看似万般现象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体性是一样的。我们有分别就不是实相,而是假相;如果我们了知无二,就是实性实相。我们的实性在凡夫一点都没有减少,我们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他的没增加,我们的也没有减少。我们在烦恼中,其实佛性也依然不乱,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屏幕乱糟糟,但是电没有乱。同样,看似烦恼的现象,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乱象。在禅定中本体寂灭,妙用却生机盎然。
超越了任何的对待,不被任何一个观念卡住。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生起过,也没有寂灭过。相就是现象,性就是本质,现象和本质都是这么如是如是。常住不迁,就是佛性。不迁就是不变化不变异的,只要有变化的就是个假相,不是常的,是无常的。而佛性没有任何的变化,名之曰道,这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佛陀所说的那个本性,这就是我们想要描述却无从说起的那个本源状态。
有一则公案说: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时,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我不敢向你说。就是向你说了,恐怕你也不肯相信。”
灵训禅师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弟子哪敢不信?”
归宗禅师就再问说:“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灵训禅师一听,“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赶快再反问,“老师!您说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证我自己是佛呢?”
归宗禅师以一首偈语回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这意思是说:你不能见到自己是佛,因为自己有了无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对于一切世间的真相就见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这种毛病,就能见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晓得寻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佛法说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说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这是很公开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大迦叶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谓“心心相印”,这就是密意。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简又问:“大师所说的不生不灭,和外道所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六祖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以灭来终止生,以生来显现灭,如此灭还是不灭,生也只是说不生。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本来就是无生,现在也无所谓灭,所以和外道不同。如果你想要知道佛法要旨,只须对一切善恶诸法都不去思量,自然就能悟入清净心体,澄明常寂,妙用无穷。”
六祖说,外道所说不生不灭,其实是拿灭来止生,拿生来显灭。是两个对待的,是两个矛盾的,即使说是矛盾同体,也是矛盾的。六祖说的不生不灭,超越了矛盾对立,也不是辩证法,也不是矛盾的统一,不是。是完全超越了这个矛盾。在外道的见地,矛和盾是对立的,但他们两个又是统一的。到了六祖这里,就是在佛性本体处,既无矛盾,也非统一,有亦空,空亦空,空空亦空,彻底超越,就是六祖所说的道,所说的不生不灭。
这就是众生关注点的不同。例如,以一棵树作比喻:树根为法身,树干为报身,树枝树叶为化身。外道谈生说灭是着眼于树枝树叶(化身)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而圣者则说的是树根(法身)不生不灭。《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倾情关注于树叶,忘失树根如如不动,就是感受轮回,生生死死;寂静安心在树根,静观树叶换开花谢,就是享受涅槃,不生不灭。
六祖又进一步给薛简说,你要想知道诸佛的心要,一定要记住一点:一切的善恶不要分别。如果老是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错,就无法见证到自己本自清净的心体。不要去分别对待,只要你把心安下来,不要去分别,保持平和,不受不丢,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时候,“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湛然就是生机盎然,明明白白,常寂就是不生不灭。这时候,你就感知智慧妙用如恒河沙般从你心性中向外流现,绵延无尽,源源不绝。这就是第七识“我法二执”转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自然全体现前。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薛简得到指示教诲,忽然大悟,于是礼谢辞别大师,回到京师,将六祖的话表奏皇帝。同年的九月三日,又有诏书奖谕六祖说:“大师以年老多病辞诏,愿意终身在山林中为朕而修道,真是国家的福田!大师犹如维摩诘居士,托疾居住毗离耶城,弘扬大乘佛法,传授诸佛心印,讲说不二法门。薛简回宫表奏大师所指授的如来知见,是朕积善而有余庆,宿世种下的善根,所以才能幸逢大师出世教化,得到顿悟上乘的妙理,承蒙大师法恩,当顶戴感激不尽!”同时,并奉送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令韶州刺史重修寺院,赐名六祖的新州故居为国恩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武则天是极大善根的帝王,和清朝雍正皇帝被并称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位开悟的皇帝。古人好道之心,让人钦敬!
薛简得到六祖的指教之后,豁然大悟。薛简在过去对佛法也是有深深思考的,过去的思考是用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或者用对待法,光明来了把黑暗赶跑,正见来了把烦恼赶跑,这样的对待法、次第法,这样我们称为生起次第。而六祖告诉他的是圆满次第,立断和顿圆。你不需要改变,当下就是佛性显现。你只要知道佛性在显现产生妙用,你就解脱了。直接单刀直入告诉他事实,薛简因为原来有一定的基础,听了之后豁然了悟。原来用功夫不是在外在现象上用功夫,而是去体悟、认识、感知佛性,这才是真实的修行。而感知佛性并不是用某种行为来感知的,而是当下的一切自然都能感知。并不是要有个戒定慧才能来感知,而是当下的贪瞋痴或者戒定慧,乃至超越于贪瞋痴、戒定慧的任何行为都能感知到如来藏性的显现。所以,他也是非常欣喜。
武则天的诚挚邀请和六祖的宛然谢绝,都是道人之间的法益交流。面对一代帝王的权威,也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圣旨,六祖也是出于对武则天的绝对信任和理解,才作出拒绝进京决定的。
后来,赵州从谂禅师也曾有此类似经历。有一天,赵王特地去拜访他。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赵州谈得很开心。回去了以后,就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送来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什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便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他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了。苏东坡哈哈一笑,他说:“禅师!你的修行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回禅师必然屈居下风,而佛印禅师却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哪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护法品第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