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仍然生着烦恼,前怕狼后怕虎,纠结过去恐惧未来,坐在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六祖在这里绝没有否定打坐的说法,只是说打坐不是目的,只是个形式,真正我们不是通过打坐来获得和我们的佛性相应,我们的佛性不论是在圣人还是凡人,在佛、菩萨还是在凡夫这里,它都是法身寂静安详,化身放光动地。如是观照,如是妙用。只是众生在烦恼纠结之中感悟不到佛性的显现,无法与佛性进行密度的结合,却徒然对抗和曲解妙趣天然。这样,自己妄想造作的心面对光明显现,感受的五蕴却是阴暗痛苦的混乱境界。所以说,六祖在这里直接就是单刀直入,直说如来藏性。
究竟的法是无修无证的,哪有什么还要去做呢?说究竟的法就是如来藏性,我们本有的佛性,我们的如来藏。它不需要去修,它也是如来藏。而且你不去刻意修,它也仍然在起妙用。所以,真正的如来藏是无修无证,它没有一个果位需要去证得,何况你在这里练腿子呢?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薛简说:“弟子回京城以后,皇上必定要问我,希望大师慈悲,指示佛法心要,让我能奏闻皇太后与皇上两宫,并且告诉京城中所有学道的人。这就好比点亮了一盏灯,辗转燃点百千盏灯,使幽暗的地方全被照亮,光明将永无穷尽。”
所谓无尽灯,就是取一灯分百千灯,灯灯相传,法脉无尽的意思。《维摩经》说:“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在佛教里,灯代表智能、光明、佛法、真理;学佛,就是要点亮心里的明灯,以照破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以信心为烛,以慈悲为油,以念为器,以光为功德”,以此无尽灯来灭除贪瞋痴三毒,来点亮内心的光明。学佛的要务,就是要点亮心里的灯光;外面的灯光纵使再亮,但是照不到自己的内心,唯有点亮心中的般若之灯,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禅宗讲究传承,讲究一脉相传。在六祖大师之前,历代祖师均以衣钵为传承信物;到了六祖大师以后,虽然不再授衣传钵,可是他提倡无尽灯,也就是要我们每一个参禅的人把禅法灯灯相传,所谓“推舂日久功夫熟,祖宗勘挑无尽灯”。只要我们舂米、推磨的功夫日深,铁杵终能磨成绣花针。只要我们参禅有所得以后,所谓“一花五叶,分灯无尽”,过去历代祖师的大法,就要靠我们点燃无尽灯,灯灯相传,才能相续不绝。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六祖说:“道没有明、暗的分别,明、暗是新旧更替的意义。说光明永无穷尽,也是有尽,因为明暗是互相对待所建立的名称。《维摩经》说:佛法是无可比拟的,因为没有对待的原故。”
六祖就说,“道”不能用明暗来说,明暗是代谢之义。南北朝时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明暗就是对待法了,真正的法,我们说到明暗比喻的时候其实就到了太极,在太极已是矛盾建立了,我们说矛盾对立统一它也是矛盾。真正的道是在哪里呢?是在无极。无极是怎么表述呢?无极没有图案。我们看道家画的太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还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这个道的时候它没有什么东西可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没有语言去涵盖它,去讲述它。
因此,当你说一个明一个暗,一个阳一个阴,一个对一个错的时候,它已经是对待法了。所以,明暗是代谢之义。什么是代谢之义?就是这个没了那个出现,那个没了这个出现。这已经对待了,而佛法的真实涵义呢,《净名经》就是《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所说经》中讲到“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比就是比量,法是绝待圆融的,它是绝待法,是一如的法,不是二元对立的法,它超越了对和错的概念。所以说,六祖在这里就开始告诉他“法的内涵、法的心要” 了。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简说:“明譬如智慧,暗譬如烦恼。修学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的光去照破无明烦恼,如何能出离无始无终的生死呢?”六祖说:“烦恼就是菩提,并不是两个东西,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要用智慧的光来照破无明烦恼,这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见解,也就是以羊车、鹿车譬喻的根机。有上智大乘根性的人都不会作这样的见解。”
六祖说,烦恼的本体其实就是菩提,无二无别,两者在根源上是没有差别的。众生说到以智慧来照破烦恼是二乘见解,就是小乘的见解,就像羊车、鹿车的见解。羊车、鹿车是在《法华经》中佛陀所说的一个比喻,用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来比喻人天乘的法、小乘的法和大乘的法。用羊车、鹿车代表人天乘、二乘,也就是声闻缘觉乘,也是小乘的意思。那么,大乘的法它不是这样对待的。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薛简问:“如何才是大乘的见解呢?”六祖说:“明和无明,在凡夫看来是不同的两种东西,有智慧的人了达它的性体没有两样,这无二的性体,就是真如实性。所谓实性,在凡愚身上并不曾减少,在圣贤身上也不会增加,住于烦恼之中不会散乱,处于禅定之中也不滞空寂,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没有来也没有去,不在中间也不在内外。不生不灭,性相一如,永不改变,称之为道。”
这里,六祖把所有的对待法都回归空性一如的本源,万法自然就和谐起来。就像我们看到《楞严经》中讲到,如来藏到底是空的还是不空的?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都是要超越的。你用任何一种概念,任何一种定量把它标准化的时候,就认为别的是不标准的。而在佛性的状态,没有一个是标准不标准的概念。当你建立一个标准的时候,你就否定了和这个不同的一切。
温州遇安禅师,常阅《楞严经》,又名楞严禅师。一日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佛法到了上乘根性的时候,它不否认世间的任何东西。一切都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它是绝待圆融。所以,不用明或者无明来对待它。而明和无明的本体都是佛性,在无上乘密法中对这个的解释特别明显。
什么是烦恼即菩提呢?烦恼是未觉的状态,菩提是觉醒的状态,烦恼和菩提在佛性上,乃至在事项上是没有差异的。众生没有意识到二者同源而强行逆行取舍,就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对立,就开始感受到分别所带来的苦。真正到实相状态时,轮回和涅槃是不二显现,平等一如。为了让众生从二元对待法中超越上去,所以密乘就讲了很多方法,让我们超越凡夫知见。例如,在二乘法高度,我们探讨众生的修行,造作贪瞋痴所产生的是轮回烦恼,勤修戒定慧所获得的就是解脱涅槃。而到了真正无上乘的时候,戒定慧和贪瞋痴同样都是佛性的一种表现形态。为了让还未达到这种高度的众生方便起修,藏传佛教中就用了很多方便的图像、真言、修法,来令众生从自我狭小的“我法二执”中超越出来。
贪瞋痴我们称为烦恼,戒定慧我们称为解脱,而贪瞋痴的当下和戒定慧的当下两者体性是一如的。例如“贪”,因为一切都是佛性显现,所以贪的那一刻也是佛性显现。
就像阳光透过玻璃投射到墙上,无论是玻璃上画了个什么图案投射到墙上,这里画了个乌龟,这里画了个人,它们的体性都是阳光的体现。我们不能在这里认为这个人很好,那个乌龟很讨厌,它们两个是同一体性的。如果回归到光之本体,就会发现:其实都是阳光的作用而映现的。同样,贪瞋痴当下的能量是来源于佛性,戒定慧的能量也是来源于佛性。如果我们在现象中的时候,我们假立名相说,这个不好,那个好;当究竟一如的时候,它们两个都是一样的,都是佛性光明。
比如说这灯,灯泡的能量,我们打开它,它就放光了。空调,我们打开它,它就散热了。不论是空调散的热,还是灯泡发的光,它们体性上其实都是来源于电。当我们安住于电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两个所产生的作用,产生的妙用,都是电的作用,电的妙用。众生往往卡在这里,认为灯泡的功德大,空调的功德小,就会卡在事相上,而忽略了它本体的佛性妙用。为此,密宗和禅宗都明确提出来“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和涅槃不二,是指体性一如。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护法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