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唐中宗禅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五日,则天太后和中宗皇帝下诏书说:“朕曾迎请慧安和神秀两位大师到宫中来供养,在治理纷繁的政务余暇,经常参究一佛乘的教理。但是,两位大师都很谦逊地推让说:南方有惠能禅师,曾受五祖弘忍大师密传衣法,是传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请他来参问。现在派遣宫中内侍官薛简,带着诏书速往迎请。希望大师慈悲,迅速来京。”六祖接到诏书之后,上表称病谢辞,表示愿意在山林终其一生。薛简便说:“京城里的禅师们都说:想要体会佛道,必须要坐禅,修习禅定功夫;如果不通过坐禅习定而能得到解脱,那是不可能的事。不知道大师的看法如何?”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称是佛陀的虔诚弟子,佛学造诣深厚,今天佛教徒常诵念的《开经偈》,就是武则天的作品。尤其,则天皇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大乘八宗的丛林,奠定了后来中国佛教八宗蓬勃发展的基础。
中宗从小就接受玄奘大师佛法的教育,有“佛光王”的法号,曾经发愿出家修道。登位之后,全心全意护持佛教,在位五年期间,做了不少护法的事业。武则天和中宗皇帝奉佛虔诚,并且承继太宗、高宗时的护佛事业,使得佛教的发展如日中天。
中国历史上,帝王护持佛教,与高僧往来密切的事例很多。唐朝时,武则天与中宗曾经下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可见,慧安与神秀大师都是当朝所重的一代宗师。
神秀禅师对朝廷的贡献很大。他为国家制订礼仪制度,尤其在书信方面,做尺牍供皇朝参考。后来,神秀禅师的门徒与六祖大师的弟子,彼此对禅法的见解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纷争不断,此乃两位大师所始料未及。
神秀禅师于神龙二年(706年),在洛阳寺灭度,朝廷下诏谥号“大通禅师”,首开帝王为僧伽赐号的先例,并且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亲来送葬,歧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都曾为他撰写碑诔。他的门人普寂、义福禅师等,并为朝野所重,实际上也是对神秀禅法的推崇。
此外,嵩山的慧安国师,于隋文帝时就已出家,他的相貌端雅,不染俗尘,修学法门,无不该贯。隋大业年中,会集庶民,开通济渠,饥殍相望,师以乞得的食物救济病困。唐贞观年间,于黄梅山参谒五祖,遂得心旨,为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六祖座下的大弟子怀让禅师,曾经向他问道,只是当时机缘未具,安师遣以参叩六祖,成就了怀让禅师的悟道因缘。由此可见,慧安禅师对六祖大师的推崇。武则天待慧安禅师与神秀禅师一样,同等尊以师礼。中宗神龙二年,帝赐紫衣,尊以师礼,延入宫中,供养三载,备受尊崇。
二位国师对六祖惠能大师非常推崇,因此,对于皇帝的诏请,慧安和神秀大师一致上表辞让,他们说:“南方的惠能禅师,曾经接受弘忍大师的衣钵传法,佛心印可,理当诏请他入京问道才是。”由此可见,神秀大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感情,并不如传言般的势如水火。而且,神秀大师也曾屡次请人带信,派人迎请惠能大师北上传法,甚至几次上表,向朝廷荐举。只是,惠能大师每次都称疾固辞,他自谦说:“我形貌丑陋,身材矮小,如果到北方,北方人身材比较高大,见到我丑陋的样子,反而不信佛法,不如我不去。”所以,在《宋高僧传》里评论说,神秀与惠能禅师的德行,可以说在伯仲之间,彼此相等,不相上下。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六祖说:“道要从自心去悟,怎么是在坐呢?经上说:如果有人想从坐卧相见到如来,这就是行邪道。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是无所来,也无所去。无生无灭就是如来的清净禅,诸法空寂就是如来的清净坐。究竟的真理本来无有一法可证,哪里还有什么坐或不坐呢?”
六祖直指心性,说佛陀心法:我们成就道业是从心性上用功夫的,哪是去靠腿上练呢?《金刚经》中讲到“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这个如来就指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无形无相,没有任何可言表的,随空而幻化万物,这里如来不是指化身佛了。如来是指空性如来藏,佛性。对所有体悟了佛性的人都堪称为如来,因为他如实证悟和代表了空性如来。所以,我们经常膜拜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是说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圆满体悟了空性如来藏,所以就称为某某佛、某某觉醒者。我们顶礼膜拜,见贤思齐,甘心效法,以期同修同证。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观修阿弥陀佛的境界和世界,其实就是按照他所建立的境界去起修,从而证得像他那样的境界,获得他那样的世界。所以,在这里讲的佛,不是讲的单一的一个人,只是有这么一个人证悟了佛陀的境界,我们就说他是佛,说他是觉。他是一个觉悟了的人,而真正说他具有的不可思议神力,具有的那个能量,是指我们和他同等不二,本源共有的那个如来藏性,佛性。我们拜佛,不是拜的那个像,是通过拜那个像,恭敬于无形无相、无法言表的佛性。因为,佛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没有语言可以表述它,之所以没有语言可以表述它,是因为佛性超越概念。那种境界只能由证悟了的人和证悟了的人心心去沟通,而无法用概念沟通,没有证悟的人无法体悟证悟了的状态。所以,就建立一个假相,建立一个佛的偶像,让大家去礼拜。
以文殊菩萨代表我们佛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品质,以普贤菩萨代表我们佛性中本有的精进勇猛品质,以观世音菩萨代表我们本有的大慈大悲品质,以地藏王菩萨代表我们救度众生的愿力品质,以韦陀菩萨代表我们那种勇猛降伏的坚定品质……都是用某种庄严形象来表达我们自性本具的一种优秀品质。之所以用这个特定形象表述,是说这个形象的那个人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正好完全是按照佛性的此种品质去起修而成就的,我们称作波罗蜜。因此,就用这个人命名和代表佛性的此种品质。同时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本具这种品质。你想成为谁,你去效仿他,临摹他,持念他的咒,结他的印,观想与他同在,合二为一。所以,你将证得和他一样的能量。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说西藏某一位上师是某某菩萨的化身。很多人认为是不是某某菩萨投胎到他家里去了?不一定。这是一个狭义的想法,真正广义的内涵是,他证得了某某菩萨的优良品质,或者证得了和某某菩萨比较相应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他身上显现,就称为某某菩萨的化身。
藏地寻找转世灵童,有人可能会想会不会找错呢?寻找转世灵童的制度是非常严谨的,一般不会出错,即便出错了也没有关系。你把一个小孩抱过来说:你前世是一位高僧大德,你看这是你前世的照片,这些人是你前世的弟子,这是你前世写的书,这是你前世讲的法,不断地熏修他,帮他建立完善的僧格。这个小孩也深信这一切就是他前世所做的,这时候前世上师的那种能量就会从他心性中完全显现,他与前世的品质完全相应了。于是,他就继承和显发了前世的智慧,也就成为前世的化身,与之无二无别。所以说,找转世灵童永远不会找错,就在于此。因为,他们的僧伽教育制度也是非常严谨和完善的。
《楞严经》和《法华经》都讲到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应,以“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广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自性的“慈悲”品质和能量,当我们有难向菩萨祈祷时,我们本具自性即刻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悉知悉见”,佛性如调度中心的运作一样,立刻就地取材,应机显现,找到有条件帮助我们的人,让“慈悲品质”在他心头生起,主动帮我们解决困难。而这个人的那一刻,就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或许他过去从不喜欢帮助人,而此时此刻他却很愿意帮助我们,或许过后他自己也觉得偶然。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因此,任何人随时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观世音,我们随时也可以成为任何人的观世音——就在慈悲心生起的那一刻!
这里说到如来,如来是指如来藏,它非坐非卧,非来非去,它超越一切概念。如果我们说佛在那里坐着或站着,如果基于说法身和佛性的话就是错误的。所以说,“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说的是如来藏性是空寂无相的,没有坐卧的概念。
我们的心安住我们的佛性,佛性的状态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把心安住在如来藏性上的时候,这就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就是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你了知了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不外乎是如来藏性的妙用。这时候你的世界就不是乱糟糟的嘈杂音声,而是一种有条不紊的幻化,而且很优雅。这种状态,这时候才叫真正的如来清净坐。所以,并不是说你的腿子坐着不动。如果你的腿子坐着不动,你的心…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护法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