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品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唐中宗禅龍元年(705年)正月十五日,則天太後和中宗皇帝下诏書說:“朕曾迎請慧安和神秀兩位大師到宮中來供養,在治理紛繁的政務余暇,經常參究一佛乘的教理。但是,兩位大師都很謙遜地推讓說:南方有惠能禅師,曾受五祖弘忍大師密傳衣法,是傳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請他來參問。現在派遣宮中內侍官薛簡,帶著诏書速往迎請。希望大師慈悲,迅速來京。”六祖接到诏書之後,上表稱病謝辭,表示願意在山林終其一生。薛簡便說:“京城裏的禅師們都說:想要體會佛道,必須要坐禅,修習禅定功夫;如果不通過坐禅習定而能得到解脫,那是不可能的事。不知道大師的看法如何?”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稱是佛陀的虔誠弟子,佛學造詣深厚,今天佛教徒常誦念的《開經偈》,就是武則天的作品。尤其,則天皇帝對佛教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大乘八宗的叢林,奠定了後來中國佛教八宗蓬勃發展的基礎。
中宗從小就接受玄奘大師佛法的教育,有“佛光王”的法號,曾經發願出家修道。登位之後,全心全意護持佛教,在位五年期間,做了不少護法的事業。武則天和中宗皇帝奉佛虔誠,並且承繼太宗、高宗時的護佛事業,使得佛教的發展如日中天。
中國曆史上,帝王護持佛教,與高僧往來密切的事例很多。唐朝時,武則天與中宗曾經下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可見,慧安與神秀大師都是當朝所重的一代宗師。
神秀禅師對朝廷的貢獻很大。他爲國家製訂禮儀製度,尤其在書信方面,做尺牍供皇朝參考。後來,神秀禅師的門徒與六祖大師的弟子,彼此對禅法的見解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紛爭不斷,此乃兩位大師所始料未及。
神秀禅師于神龍二年(706年),在洛陽寺滅度,朝廷下诏谥號“大通禅師”,首開帝王爲僧伽賜號的先例,並且爲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從皇帝到王公大臣,都親來送葬,歧王範、燕國公張說、征士盧鴻都曾爲他撰寫碑诔。他的門人普寂、義福禅師等,並爲朝野所重,實際上也是對神秀禅法的推崇。
此外,嵩山的慧安國師,于隋文帝時就已出家,他的相貌端雅,不染俗塵,修學法門,無不該貫。隋大業年中,會集庶民,開通濟渠,饑殍相望,師以乞得的食物救濟病困。唐貞觀年間,于黃梅山參谒五祖,遂得心旨,爲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六祖座下的大弟子懷讓禅師,曾經向他問道,只是當時機緣未具,安師遣以參叩六祖,成就了懷讓禅師的悟道因緣。由此可見,慧安禅師對六祖大師的推崇。武則天待慧安禅師與神秀禅師一樣,同等尊以師禮。中宗神龍二年,帝賜紫衣,尊以師禮,延入宮中,供養叁載,備受尊崇。
二位國師對六祖惠能大師非常推崇,因此,對于皇帝的诏請,慧安和神秀大師一致上表辭讓,他們說:“南方的惠能禅師,曾經接受弘忍大師的衣缽傳法,佛心印可,理當诏請他入京問道才是。”由此可見,神秀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感情,並不如傳言般的勢如水火。而且,神秀大師也曾屢次請人帶信,派人迎請惠能大師北上傳法,甚至幾次上表,向朝廷薦舉。只是,惠能大師每次都稱疾固辭,他自謙說:“我形貌醜陋,身材矮小,如果到北方,北方人身材比較高大,見到我醜陋的樣子,反而不信佛法,不如我不去。”所以,在《宋高僧傳》裏評論說,神秀與惠能禅師的德行,可以說在伯仲之間,彼此相等,不相上下。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六祖說:“道要從自心去悟,怎麼是在坐呢?經上說:如果有人想從坐臥相見到如來,這就是行邪道。爲什麼呢?因爲,如來是無所來,也無所去。無生無滅就是如來的清淨禅,諸法空寂就是如來的清淨坐。究竟的真理本來無有一法可證,哪裏還有什麼坐或不坐呢?”
六祖直指心性,說佛陀心法:我們成就道業是從心性上用功夫的,哪是去靠腿上練呢?《金剛經》中講到“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這個如來就指空性如來藏,空性如來藏無形無相,沒有任何可言表的,隨空而幻化萬物,這裏如來不是指化身佛了。如來是指空性如來藏,佛性。對所有體悟了佛性的人都堪稱爲如來,因爲他如實證悟和代表了空性如來。所以,我們經常膜拜的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是說曾經有那麼一個人圓滿體悟了空性如來藏,所以就稱爲某某佛、某某覺醒者。我們頂禮膜拜,見賢思齊,甘心效法,以期同修同證。
我們禮拜阿彌陀佛,觀修阿彌陀佛的境界和世界,其實就是按照他所建立的境界去起修,從而證得像他那樣的境界,獲得他那樣的世界。所以,在這裏講的佛,不是講的單一的一個人,只是有這麼一個人證悟了佛陀的境界,我們就說他是佛,說他是覺。他是一個覺悟了的人,而真正說他具有的不可思議神力,具有的那個能量,是指我們和他同等不二,本源共有的那個如來藏性,佛性。我們拜佛,不是拜的那個像,是通過拜那個像,恭敬于無形無相、無法言表的佛性。因爲,佛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語言可以表述它,之所以沒有語言可以表述它,是因爲佛性超越概念。那種境界只能由證悟了的人和證悟了的人心心去溝通,而無法用概念溝通,沒有證悟的人無法體悟證悟了的狀態。所以,就建立一個假相,建立一個佛的偶像,讓大家去禮拜。
以文殊菩薩代表我們佛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品質,以普賢菩薩代表我們佛性中本有的精進勇猛品質,以觀世音菩薩代表我們本有的大慈大悲品質,以地藏王菩薩代表我們救度衆生的願力品質,以韋陀菩薩代表我們那種勇猛降伏的堅定品質……都是用某種莊嚴形象來表達我們自性本具的一種優秀品質。之所以用這個特定形象表述,是說這個形象的那個人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正好完全是按照佛性的此種品質去起修而成就的,我們稱作波羅蜜。因此,就用這個人命名和代表佛性的此種品質。同時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本具這種品質。你想成爲誰,你去效仿他,臨摹他,持念他的咒,結他的印,觀想與他同在,合二爲一。所以,你將證得和他一樣的能量。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爲什麼我們說西藏某一位上師是某某菩薩的化身。很多人認爲是不是某某菩薩投胎到他家裏去了?不一定。這是一個狹義的想法,真正廣義的內涵是,他證得了某某菩薩的優良品質,或者證得了和某某菩薩比較相應的品質,這種品質在他身上顯現,就稱爲某某菩薩的化身。
藏地尋找轉世靈童,有人可能會想會不會找錯呢?尋找轉世靈童的製度是非常嚴謹的,一般不會出錯,即便出錯了也沒有關系。你把一個小孩抱過來說:你前世是一位高僧大德,你看這是你前世的照片,這些人是你前世的弟子,這是你前世寫的書,這是你前世講的法,不斷地熏修他,幫他建立完善的僧格。這個小孩也深信這一切就是他前世所做的,這時候前世上師的那種能量就會從他心性中完全顯現,他與前世的品質完全相應了。于是,他就繼承和顯發了前世的智慧,也就成爲前世的化身,與之無二無別。所以說,找轉世靈童永遠不會找錯,就在于此。因爲,他們的僧伽教育製度也是非常嚴謹和完善的。
《楞嚴經》和《法華經》都講到觀世音菩薩,示現叁十二應,以“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廣度衆生。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自性的“慈悲”品質和能量,當我們有難向菩薩祈禱時,我們本具自性即刻如《金剛經》所說“如來悉知悉見”,佛性如調度中心的運作一樣,立刻就地取材,應機顯現,找到有條件幫助我們的人,讓“慈悲品質”在他心頭生起,主動幫我們解決困難。而這個人的那一刻,就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或許他過去從不喜歡幫助人,而此時此刻他卻很願意幫助我們,或許過後他自己也覺得偶然。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因此,任何人隨時都可能成爲我們的觀世音,我們隨時也可以成爲任何人的觀世音——就在慈悲心生起的那一刻!
這裏說到如來,如來是指如來藏,它非坐非臥,非來非去,它超越一切概念。如果我們說佛在那裏坐著或站著,如果基于說法身和佛性的話就是錯誤的。所以說,“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說的是如來藏性是空寂無相的,沒有坐臥的概念。
我們的心安住我們的佛性,佛性的狀態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把心安住在如來藏性上的時候,這就是如來清淨禅。
“諸法”就是一切現象一切事物,你了知了一切現象一切事物,不外乎是如來藏性的妙用。這時候你的世界就不是亂糟糟的嘈雜音聲,而是一種有條不紊的幻化,而且很優雅。這種狀態,這時候才叫真正的如來清淨坐。所以,並不是說你的腿子坐著不動。如果你的腿子坐著不動,你的心…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護法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