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意尽在不言中

  禅意尽在不言中

  

   ——〈默照铭〉解释

  中国禅宗,到民南宋之初,临济一系了出有大慧宗杲禅师(一O八九~一一六三)所倡话头禅,曹洞一脉出有宏智正觉禅师(一O九一~一一五七)发明默照禅,乃系宋世的的禅门双璧。话头禅在中国、日本,迄今犹是活用的好方法;默照禅在中国传统流未久,到了日本则形成了只管打坐曹洞禅法。

  话头公案,在我国佛教界,乃是相当熟悉的禅修方法,默照禅则即使在曹洞宗的寺院,也少人知。其产在明末之际的洞下禅德,多用念佛及话头,已与临济系统几乎难分难辨。此乃引起我要以宏智正觉的〈默照铭〉作为讲本的动机,其原文如下: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

  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明暗因依。

  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檛涂毒鼓。

  回互底时,刹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

  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

  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鹅择照,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顶透底。(以下略)”

  下面便是我对〈默照铭〉的解释。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默默”是心念的寂静,“昭昭”是心地的明净。

  “忘言”是既不用口说的语言,亦不用思考的语言。一般人的沉默,仅至于口不出声,未必能够心无妄念,那便不是“忘言”。“现前”是豪无差异的映现,是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现象,百分之百地如实观照,若加入主观的判断,便与现前的事实有了出入。

  为两句话,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体验。

  “默默忘言”就是既无语言,也无对象,乃至没有心念的活动。先将自己跟环境孤立起来,再将自己的现在跟地去与未来孤立起来,最后要将自己的现前一念跟前念与后念也孤立起来。“昭昭现前”是在忘言之后所得的明朗与清晰,首先知道有心的念起念灭,其次凡有念起立即发觉,最后唯有朗然独照的明净之心,像是一面纤尘不染的广大明镜。

  默照禅的用功态度,可紧可松。紧法是以禅修者的意志力,强压妄念不令生起,强提念头不令昏沉,坐姿端正,挺腰竖颈,守住身心,住于一境,久久即可渐入“忘言”的程度。但是有一辈人,宜用松方,则是以禅修者的意识,有意无意地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经,然后既不控制妄念,也不随逐妄念,不怕念起,不愁缘境,但求放松身心,不蓄意回忆过去,也不蓄意推想未来;不压不提,恬淡清净,渐渐地便会进入默照的佳境。

  

  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当你修行用功时,如果还感觉时间的长短,这还没有到“默默”的程度,在“默默”的情形之下,时间是没有长短的,而你自已也感觉不到有时间的存在。没有时间,就是地限的时间,这等于说无穷的快就等于穷的慢。如果自认为已在“默默”的情形之下,但还有时间的观念,就表示并非真正的“默”,因你那时还有念头在动,由于尚有念头的起灭,所以才感觉到有时间,如果念头的生灭没有了,时间也就没有了。且举近代中国有一位太虚大师的经验为例: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寺院里就寝的钟声,他就失去了时间感,直到第二次又听到起床钟声。在这之间,虽已过了一夜,在他的感觉上根本没有时间的过程,只有听到打了两次钟而已,可知用功到了没有念头的时候,时间便不存在了。

  “体处灵然”的内容就是讲的“昭昭现前”,也就是讲的空间无限,而这个无限之中包含著所有的一切东西,起起灭灭。在无限的空间里面,一切的东西都是活活泼泼的,自由自在的,在这个情形之下,念头是无住的、不动的。念头住动,便失却“灵然”的自在,而被一定的空间所拘束;若念不住不动,你所体验的空间便是无限的辽远豁达;若念随境动,则眼睛等六根六识所及的范围,绝对是有限的。就以眼睛为例,若念不住动,你的肉眼也能看到更多的东西,那就像照像机的功能,因为底片本来无住无著也不动,故可以把镜头所及的距离范围内所有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拍摄进去,如果照像机的底片本来都有住有动,还能照到清晰的像片吗?

  我在禅七中偶而会用一种方法:教大家有不要用头脑想,光用眼睛看,或用耳朵听。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你听到的是什么?但是在禅七的头两天,不可能用成功这种方法,因为你的心尚未安定下来,就不可能不用头脑想。到了第四天以后,能够要他不用头脑想就能够做到不有关脑想的人,也不会多。修行者的心若不动,就能够体验到相似的空间无限。

  至于真实的空间无限,则有三种情况:(一)是佛陀的神通境界,其他凡圣众生的神通境界则不能无限。(二)是从很小的一点而看到无限,在《楞严经》里,就说“于一豪端”三世诸佛转大*轮,也就是说三世一切诸佛同时都在一根豪毛的尖上,说无量佛法度无边众生。那是因为无穷的小就等于无,既是无小可小,那不就是无穷的大吗?(三)是明心见性,亲见实性即是无性之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灵然”不是虚空,而是空间。这个空间不在内外中间,因为这个地方讲的都是心,唯有不动心的体验,是无限的空间,因此“灵然”即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独照”是唯有观照和觉照之意。默时无杂念、照时不散乱,默时心静、照时心明。这种经验只有在默照互资时才能发生,否则的话,只应称做“暗然独疑”,所以众生看一切的人都是众生,若能破暗为明,便可化疑为照,故以佛眼视众生,众生都是佛。

  曾有一位禅修者在小参时告诉我说:“我好像是在跟什么人斗争呢!”我说:“那是你自己在跟你自己斗争。”他说:“自己怎么可能有两个我呢?”我说:“何止两个,而是无数个,杂念妄想如丝如麻。因前念与后念矛盾,所以觉得有两个在心中角力斗争。那就是疑暗而非默照。”后来我教他一句话:“不除妄想莫求真。”不用排斥妄念,只要不去理它就会安静下来。如池水本清,只因有外力侵扰,便成浑浊,如能任其自然,便会还归清净。“灵然独照”的功能,必先有其静默的工夫做前导。

  “照中还妙”是在清楚里面,无后不容。是就默照功夫用上之时,对于任何一项大小事物,都能从很多角度很多层面,得到无量的消息,乃至要说“一沙一世界,一华一如来”,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也出乎思想符号的范围之外,其中的奥妙,尽在无言的觉照之中了。

  

  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这是形成正在默照情况下的心境,“露月”是说天上无云也无雾,只有圆满明朗清楚的月亮,那是默照时的心境,明净如满月。“星河”即是银河,在有月亮的时候,月亮非常清楚,在没有月亮的时候,满天的星看得非常清楚。而释迦世尊的开悟,也是由于见到了非常明亮清楚的星。这个星河就代表我们正在默照工夫用得很好的时候,可有万点明星一览无遗的心境出现。普通人的心,则不见月亮也不见星河,倒是满天的烦恼乌云。

  “雪松”也是比喻,是在说明默照工夫用上时的心。松树上面覆满了雪,外观不见松树只见雪。在寒冬降过大雪之后,林间的每一株松树,看起来都像是玉雕粉妆水晶做的,一片清凉明朗的景色。我们的心能够到了这样的程度,心然是开朗、安定、舒坦、宁静的。“云峤”是在形容默照时的心好像山峰上的云,云在山顶能庶山,山却没法挡住云,这是表示心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为什么不讲天空中的云而讲山峰中的云?因为云在空中根本没有东西可以阴挡它,山峰则是阻碍的东西,虽有山顶阻碍而云不受阻碍,才能比喻默照工夫的洒脱心境。那时若有美人坐怀而心不会乱,威胁利诱而心不会动,分角肢体而心不怖,因为心得自由,不受境牵。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晦”是黑暗,“明”是光明,心境在黑暗的现实情况下,更加明朗,就是在烦恼中能使智慧增长。“弥”是经常持久,外表看他好像是糊里糊除,事实上他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智者可能木讷,但他的心胸磊落,不会自欺欺人。

  隐是隐藏,显是表现。“晦”及“隐”是默照的“默”字,“明”及“显”是默照的“照”字。默时有似痴呆,所以如晦如隐;照时智慧灵然,所以如明如显。默照同时,则其心境不动而万古长青。这是说明智慧心的形态和智慧心的力量。

  

  鹤梦烟寒,水含秋远。

  “鹤梦”是心如梦中化鹤,在碧空飞翔,只见一望无际的辽阔、空旷;“烟寒”是溟溟渺渺,无庶无隔。动静一如、无边无涯,这是“默照”双运的心境。

  “水含秋远”是形容默照的心境,澄静深远。心境澄澄湛湛,清如深秋的明潭,而又潭深无底,幽远莫及,从水面上一直看下去,水面及水中的景物,虽可一目了然,但又不见其底。同时又因秋水明静如镜,能反映无边的天空,秋季云薄雾稀,所谓秋高气爽,天空高远无极。这是描写“默照”时的空间感,有无尽的澄静与深远。

  

  浩劫空空,相与雷同。

  “浩劫”就是无尽期的长时间,不论多长的时间,也有人相信有永恒,但在“默照”的心境中,时间并不存在。“劫”是可长可短的时间,无尽的时间都是“空”的,短暂的时间,当然也是空的。“雷同”是说明““默照”的心中,没有前念与后念之别,前念是寂寂惺惺,后念也是寂寂惺惺,是心中无物,而又明鉴无馀的意思。…

《禅意尽在不言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洞山宗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