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
亦复如是。】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
汝见若与明和,当明相现前时,应唯见于明,不见余杂等物。又解杂者和合义
。谓若见唯与明和,当不与余物和。不与余物和,当不见余物。何以故?见唯与明和故。若如是者,将不得谓因明而见物也。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若见唯与明和,唯辨于明。那么云何能见诸余杂物像?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
如果不见余物,是无见也。既已无见,云何见明?
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若明即是见者(以见与明和合为一故),汝见明时,即应见见。但事实上,云何能见见?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
进一步来说,若汝之见能圆满一切,圆满者应无欠无余。既然无欠无余,又何处与明和?
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如果明圆满无欠无余,便不应与见和合。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如果见与明异,杂和以后成为一体,那样便失去见性的名字,和明相的名字。因为二者和合为一故。
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既然杂和以后,失去了明相和见性的分别。复说见与明和合,岂会有这种道理
?
至于暗及通塞,亦复如是,无因缘和合义也。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
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
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复次汝妙净见精,若与明合,暗时则明相已灭。明相既灭,应无有见。既已无见,当然不能与暗合。见不与暗合,应不见暗。如果见暗之时,不与暗合,那么与明合时,应不见明。因为不和合者能见,相反地和合者应非见也。既不见明,怎可谓与明和合,而能了别明非是暗呢?其余暗、通、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
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
。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
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
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复执不和合。不知诸法因缘终无性,无性随缘成诸法。于是试问佛曰,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吗?
佛言若妙见精非与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边畔者,分际也。若见与明有分际者,汝且谛观,何处是见,何处是明?于见于明,何为分际?
阿难若明有分际者,则明中必然无见,是明与见互不相接。若互不相接,自然不能见明。既不能见明,见与明的分际云何而成?
其余暗、通、塞的道理,类推可知。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
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
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再者若见精非和合者,如果非与明和合,则见与明,其性互相乖角。角者,如牛二角,互不相及也。好象耳与明互不接触的情形一样。
若见与明互不相及,便不知明相之所在。既不知明之所在,怎能辨别与明和合 ,或不和合的道理呢?甄者甄别也。
彼暗及通、塞的道理,亦复如是。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
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
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来去。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
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浮者,虚妄不实也。六尘影像,幻生幻灭,如空中之野马絪缊,如山中之回响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而已。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犹如病目人见有空花,空花幻生幻灭无实体,其性本为虚空。花虽幻生幻灭,而空性不动。此妙觉明体犹如虚空,浮尘影相于此妙觉明体,幻生幻灭。究其本性 ,原为妙觉明体也。故曰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是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如果因缘分离,便虚妄名灭。究其实,生灭皆虚妄也。殊不能知其究竟也。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如来藏者,一心也,即常住真心也。生灭去来者,六尘缘影幻化也。幻化非实 ,依一心为体,故曰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六尘幻化生灭不实,因真如性生灭来去幻现,故真如性本不动。真如性既是不动,是以遍一切真实不虚,故曰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究竟诸法生灭幻化,与妙真如性关系如何?当知真如随缘成诸法,诸法无性是真如。
所以于无性真常之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以于一法界中,无如是分别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
唯一精虚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
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
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者,言五阴如幻,妙真如性本不动。所谓妄本空,真本具。既然妄本空,故不异本具之真。
唯一精虚,迥无所有。应为唯一晴虚。
此段文义明显,不须赘解。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
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如果空花从目而出,当是性同于目,当合能见。若空花能见,空花已在晴空,应该旋转来能见眼。
若空花不能见者,既然出能障碍虚空,旋转来当亦障碍眼。
【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再者见花时,目既见花,当无有翳。目既无翳,为何见晴空时,号曰清明眼,见空花时,号曰妄见呢?
世尊最后斥其虚妄。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无实,本非因缘有,亦非自然有。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
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
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
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
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言受阴缘生,缘生无性,无性缘成。以缘生无性虚妄幻现而无实体,故非因缘非自然性。
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者,犹清明眼见晴空也。
幻触者缘生无性,体是虚妄,无有来处。此触若从空来,既能触掌,当亦能触身。若从掌出,当不待二掌磨擦,即应有触。故曰若从掌出,应非待二掌和合也。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再者若从掌出,二掌合时,则掌有所知。二掌离时触应还入于掌。若触还入于掌,则臂腕骨髓,应觉知其所入之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如果汝之觉心,知此触出入之相 ,那么触即为物,于身中往来。触既为物,身中往来,又何待二掌合时方名为触呢
?
是故受阴虚妄,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想阴当知亦复
如是。阿难如是醋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
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举醋梅悬崖喻,在说明想为虚妄取相,非为实有。
如是醋说,不从梅出,非从口入。
谈酸时,此说不从梅出,亦非从口入,只是虚妄想而已。
如果此谈说从梅出者,梅应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者,应该口闻,何待耳闻?如果独是耳闻,非是口闻,应该水由耳出,何故从口出呢?应知此全是妄想,无性无体。
想踏悬崖,与说梅之说相似,不须细论。故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有,亦非自然有。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
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
。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
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
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流性虚妄,缘起幻现,行阴亦复如是。
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
何故知流性虚妄?前后相续以成流性,然前际后际,为一为二,均不成流。如果前际后际为一,既然为一,云何有前际后际?如果前际后际为二,既然为二,应有间断,既有间断,何成相续。故知流性者,虚妄现也。
此流性非是空生,非是水有。若因空生,则十方虚空,应成无尽流。若因水有 ,则此流性应非是水,如果那样,此流性应有所有相,今应现前而在。
佛恐阿难谓言,此流性非离水别有,而流性即是水性。故佛曰若流性即是水性 ,则水澄清时,已无流性,则流性应非水体。
然流性虚妄,亦非离空水别有自体。若离空水,别有流性,应知空非有外。换句话说,空是无外的,何处更有流性?
若离水别有流性,事实上水外何得有流?
行阴亦如流性一样,本非因缘有,亦非自然有。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
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
。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阴缘生如幻,非实有体。若执识阴有实有体,便同法执。
频伽者鸟名,瓶形似鸟,故名频伽瓶。
如以瓶盛空,用饷他国。然空非彼方来,亦非此方入,以空无自性故。虽于此方持至他方,而空性不增不减。
故知识阴虚妄,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