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 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
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已说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今说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目精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瞪发劳相者,见病也,无明也。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
毕竟无体。】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于中者,说明此是六尘缘影心,非真见也。六尘缘影心离尘无体,故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
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
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当知眼根之见,系因缘有。有属因缘,故无自性,形同幻化,无定来处。即此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
若从明来,暗即无见,既已无见,应不见暗。若从暗来,不复见明。若从根生 ,必是不待明暗即应有见。若从空出,空是尘象,如果见从空出,则前瞩之尘象即是眼根了?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无自性,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
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
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
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
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
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急塞其耳,头中则有虚响,用以说明闻性无体。即此无有定法,是名无上菩提
。
此闻若从静来,应不闻动。若从动来,应不觉静。若从根生,则无动静之声亦应闻声。若于空出,既然有闻成性,岂是虚空?再者若从空出,空应自闻,何关汝入?
是知耳入虚妄,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
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
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
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自随灭云何
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
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系言鼻嗅虚妄,无实体性。
急畜其鼻者,缩吸其鼻也。
此嗅闻性,若通来则不知塞,若塞来应无嗅闻。若根生,必不假借通塞。若空来,空与鼻相对,则应回嗅汝鼻。
是知鼻入虚妄,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
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
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
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
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即知灭云何知淡。若从
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
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
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言舌入虚妄,非因缘非自然性。文显易明,例上可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
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
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
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
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
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
于空出。空自觉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觉触者,因缘和合而有,无自体性。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知觉性,非和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因为此知觉性,无自性故,本不生故。何止知觉如此,一切法皆悉如是。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妄。是其颠倒生住
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
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
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
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
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孰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花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性。】
此言意入虚妄,本非实有。
览尘斯忆,失忆为妄,妄应为忘字之误。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一切法性空即名菩提,故于菩提中,无一法可得,既无有法,焉有生住异灭?故执生住异灭,颠倒见也。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前五识取相,第六识吸习中归,妄取一切法相生住异灭,不相逾越,称为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五识取相,第六识吸习中归以成妄想。故兼意与劳,同是病同是虚妄。虚妄无体,皆依菩提瞪发劳相而起。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生灭二种妄尘者,五识取色声香味触五种尘相。五尘生灭如幻,虚妄不实,故曰生灭二种妄尘。
第六识取五尘已谢影像,因而起想,故曰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于中。是知第六识不对外尘,仅吸内尘。内尘者,五识所取影像也。例如眼根直接取外界色尘 ,耳根直接取外界声尘。第六识则不然,如果第六识亦取外界尘相,则应无目人依然能见,无耳人依然能听。因为无目无耳者,依然有第六识故。其余鼻识舌识身识 ,亦复如是。故曰集知于中,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见闻者,眼耳鼻舌身五识也。五识外缘五尘,为顺流。五识内缘第六识,为逆流。然第六识所吸取内尘者,仅是五识已谢影相虚妄无实,故曰流不及地。是名第六识知觉性。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以下,准前文可知,不作解释。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
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
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二处者,六根处对六尘处也。六根对六尘生六识。皆因缘假有,无决定法,非因缘有,非自然有。此十二处,皆依如来藏妙真如性假立。
先说眼对色处。「观」,是眼根,祇陀林及诸泉池是色尘。色不生眼见,眼不生色相,以一切法无性,无性故不生。
若眼生色相,见空时色性应销,色性既销,则说明一切色法都无。因色而明空 ,若色法都无,怎能知空呢?若眼根生空,道理亦如是。
如果色尘生眼见者,见空时见即销亡。既然无见,谁明空色?
是故应知,见与色空,都无处所,即见与色,二处虚妄,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
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
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
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
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性。】
此谓耳声二处,俱皆虚妄,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声来耳边者,声入耳也。耳往声处者,耳入声也。十二处又名十二入,今言声不入耳,耳不入声,以声与耳俱无性故。
若声入耳,应独入阿难之耳,不入目连迦叶乃至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之耳,以声已入阿难耳故。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祇陀林中无我一般。此用譬喻声既入阿难耳中,余人耳中当无声入也。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耳入声也。若耳入声边,则耳入钟边,应不闻鼓,以耳已入钟边故。不应耳既入于钟,复入于鼓,乃至余处。如果那样,岂非一人有多耳?犹如我归住祇陀林,在室罗城则无我。如果在祇陀林有我,在室罗城亦有我,岂非有两个我吗?
如果声不往耳边,耳不往声边,无有往来,应无有听闻。
应知耳听与声音,因缘无性,虚妄无体,本非因缘有,亦非自然有。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
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
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
香当于鼻入。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