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叁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 卷第叁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精瞪發勞者。兼目與

  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已說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今說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目精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瞪發勞相者,見病也,無明也。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爲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于中者,說明此是六塵緣影心,非真見也。六塵緣影心離塵無體,故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

  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于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當知眼根之見,系因緣有。有屬因緣,故無自性,形同幻化,無定來處。即此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

  若從明來,暗即無見,既已無見,應不見暗。若從暗來,不複見明。若從根生 ,必是不待明暗即應有見。若從空出,空是塵象,如果見從空出,則前矚之塵象即是眼根了?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無自性,非因緣有,非自然有。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

  菩提。瞪發勞相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

  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于根出不于

  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

  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于空出。有聞成性即

  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急塞其耳,頭中則有虛響,用以說明聞性無體。即此無有定法,是名無上菩提

  。

  此聞若從靜來,應不聞動。若從動來,應不覺靜。若從根生,則無動靜之聲亦應聞聲。若于空出,既然有聞成性,豈是虛空?再者若從空出,空應自聞,何關汝入?

  是知耳入虛妄,非因緣有,非自然有。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

  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通塞。二

  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

  知是聞非通塞來。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自隨滅雲何

  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

  是聞體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系言鼻嗅虛妄,無實體性。

  急畜其鼻者,縮吸其鼻也。

  此嗅聞性,若通來則不知塞,若塞來應無嗅聞。若根生,必不假借通塞。若空來,空與鼻相對,則應回嗅汝鼻。

  是知鼻入虛妄,非因緣有,非自然有。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

  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

  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

  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

  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即知滅雲何知淡。若從

  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

  知味根本無自性。若于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

  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言舌入虛妄,非因緣非自然性。文顯易明,例上可知。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

  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

  菩提。瞪發勞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

  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

  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

  二相亦複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

  于空出。空自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覺觸者,因緣和合而有,無自體性。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知覺性,非和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因爲此知覺性,無自性故,本不生故。何止知覺如此,一切法皆悉如是。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妄。是其顛倒生住

  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于

  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

  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

  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

  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孰知生者。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花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

  性。】

  此言意入虛妄,本非實有。

  覽塵斯憶,失憶爲妄,妄應爲忘字之誤。

  是其顛倒,生住異滅。

  一切法性空即名菩提,故于菩提中,無一法可得,既無有法,焉有生住異滅?故執生住異滅,顛倒見也。

  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

  前五識取相,第六識吸習中歸,妄取一切法相生住異滅,不相逾越,稱爲意知根。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識取相,第六識吸習中歸以成妄想。故兼意與勞,同是病同是虛妄。虛妄無體,皆依菩提瞪發勞相而起。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

  生滅二種妄塵者,五識取色聲香味觸五種塵相。五塵生滅如幻,虛妄不實,故曰生滅二種妄塵。

  第六識取五塵已謝影像,因而起想,故曰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于中。是知第六識不對外塵,僅吸內塵。內塵者,五識所取影像也。例如眼根直接取外界色塵 ,耳根直接取外界聲塵。第六識則不然,如果第六識亦取外界塵相,則應無目人依然能見,無耳人依然能聽。因爲無目無耳者,依然有第六識故。其余鼻識舌識身識 ,亦複如是。故曰集知于中,吸撮內塵。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見聞者,眼耳鼻舌身五識也。五識外緣五塵,爲順流。五識內緣第六識,爲逆流。然第六識所吸取內塵者,僅是五識已謝影相虛妄無實,故曰流不及地。是名第六識知覺性。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以下,准前文可知,不作解釋。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

  池。于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

  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十二處者,六根處對六塵處也。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皆因緣假有,無決定法,非因緣有,非自然有。此十二處,皆依如來藏妙真如性假立。

  先說眼對色處。「觀」,是眼根,祇陀林及諸泉池是色塵。色不生眼見,眼不生色相,以一切法無性,無性故不生。

  若眼生色相,見空時色性應銷,色性既銷,則說明一切色法都無。因色而明空 ,若色法都無,怎能知空呢?若眼根生空,道理亦如是。

  如果色塵生眼見者,見空時見即銷亡。既然無見,誰明空色?

  是故應知,見與色空,都無處所,即見與色,二處虛妄,非因緣有,非自然有

  。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于意

  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如我乞食

  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

  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複無

  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

  性。】

  此謂耳聲二處,俱皆虛妄,非因緣有,非自然有。

  聲來耳邊者,聲入耳也。耳往聲處者,耳入聲也。十二處又名十二入,今言聲不入耳,耳不入聲,以聲與耳俱無性故。

  若聲入耳,應獨入阿難之耳,不入目連迦葉乃至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之耳,以聲已入阿難耳故。猶如我乞食室羅筏城,祇陀林中無我一般。此用譬喻聲既入阿難耳中,余人耳中當無聲入也。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耳入聲也。若耳入聲邊,則耳入鍾邊,應不聞鼓,以耳已入鍾邊故。不應耳既入于鍾,複入于鼓,乃至余處。如果那樣,豈非一人有多耳?猶如我歸住祇陀林,在室羅城則無我。如果在祇陀林有我,在室羅城亦有我,豈非有兩個我嗎?

  如果聲不往耳邊,耳不往聲邊,無有往來,應無有聽聞。 

  應知耳聽與聲音,因緣無性,虛妄無體,本非因緣有,亦非自然有。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于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裏內同時聞

  氣。于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于汝鼻爲生于空。阿難若複此香

  生于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

  香當于鼻入。鼻…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