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

  爐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

  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臭與聞俱無處所。即嗅

  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嗅之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有,非自然有也。

  此香若生于鼻,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亦應常在。若生于木,其煙未及遙遠,四十裏內雲何皆聞?

  同時若生于木,不借鼻空因緣,雲何成聞?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于意雲何。此味

  爲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爲生食中。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

  秖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于海魚。既常受

  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

  俱無處所。即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味若生于舌,一舌應不辨異味。若辨異味,舌應有多體。若生于食物,食物無有識性,雲何自知其味?又食物自知其味,即同他食,何關汝知其味?若生于空,汝試啖虛空,有何味道?若虛空是鹹味,既鹹汝舌,亦應鹹汝之面。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何以故?味舌與嘗,因緣生無自性故。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于意雲何。此摩所知唯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

  在頭。若在于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于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

  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

  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律製比丘,晨朝摩頭,時時提醒自己是出家人,須不染世法。並默誦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

  摩頭者,明身與觸二俱虛妄也。

  若觸在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觸在頭,手則無知,雲何成觸?手則無用者,無知也。若手與頭各各有觸,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同爲一觸所生,則一體不能成觸。若頭與手爲二體,二體則有能觸與所觸,此觸若在能即不在所,在所即不在能。亦不得謂觸在虛空,因爲虛空不能與汝成觸也。

  是故當知,身與觸二俱虛妄無性,本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叁性生成法則。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

  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于心別有

  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

  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于

  何在。今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

  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意識與五識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名帶質境。以帶色聲香味觸等故

  。

  今意所對之法,非帶質境,系獨影境,亦名獨頭意識。即第六意識,取前五識過去之影像而起的想象,此謂意識所對之法塵。于善惡無記叁性中,生成法則。

  文中先設問,後诘難。若法即心者,則法應非塵,既非是塵,當然非心所緣之法。如果非心所緣,雲何成爲法處呢?

  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一定有自性,以無自性不成方所故。如果法別有方所,則此法爲有知?爲無知?設若有知,則應名爲心。

  若法爲知,法有知異于汝而別有方所,應是他知,而非汝知,同他心量。法既有知,應非是塵。如果法即于汝而有知,即是汝心。雲何汝心更二于汝呢?因爲法與意是相二相異的,如果法有知而是汝心,豈非此心與汝相異嗎?

  若非知者。先已講過法離心而爲知,今再講法離于心而非知。如果法離心而非知,此法塵既非色聲香味觸。(離合、冷暖者,言觸塵也。)又非虛空相,則法塵當于何在?

  因爲法塵是色聲香味觸塵的影像,故非色聲香味觸的本身。既是五塵的影像,當然亦非虛空。既非五塵,又非虛空,則法塵當在何處?法塵若于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于人世間,更有空外之處,爲法塵也。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十二處中立法處,是以心緣而立的。若非色聲香味觸及虛空,自非心之所緣。既非心之所緣,以何理由立爲法處呢?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意之與法,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爲緣生于

  眼識。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阿難若因眼生

  。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

  示從何立界。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

  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

  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

  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叁處都無。則

  眼與色及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十八界虛妄,非爲實有,皆無自性。十八界者,六根緣六塵生六識也。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先論緣眼色,生眼識。眼識若從眼生,徒有于眼,既無色空,無所分別,雲何有識?同時汝之眼見,非青黃赤白等色相,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如果識性因色而生,則空無色時,識性應滅。識性既滅,雲何識知虛空?

  同時識性從色生,色是變壞法。色法變時,汝亦能識知其色相變遷。既能識知色相變遷,當然汝識是不變遷的。既曰識從色生,今色變遷識不變遷,何得謂識從色生?其界安立?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如果識與色同變,則識與色的界相自無。若識性不變,便是恒常。既然識從色生,而識性恒常,應恒常識知于色,而不知虛空。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如果汝識是兼眼根色塵共生者,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合則中離者,若謂根塵和合方有識生,當然根塵未和合時無有識生。換句話說 ,未和合時,根無識塵亦無識,故曰合則中離。若根中無識,塵中亦無識,和合而成爲有識,不應道理。

  離則兩合者,若謂根塵離而有識生,那麼此識一半屬根,一半屬塵。屬根者有知,屬塵者無知。若識既有知,又無知,自性相違,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是故當知,緣眼色,生眼識,叁處都無。則眼、色、識,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因聲

  所生以聲爲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

  塵名爲識界。則耳識界複從誰立。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

  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

  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是故當知耳聲爲緣生耳識界。叁處都無

  。則耳與聲及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明緣耳聲,生耳識,俱無自性也。

  若識因耳生,外無聲塵動靜二相,則耳根不成于知,如果耳根無知,知尚不成 ,識是何形貌呢?

  如果說耳能生識,便取著耳自能聞。但是無聲塵之動靜二相,聞則無所成。若謂耳根自能聞,便是肉耳屬于身根,身根者雜于色塵及觸塵。雲何可以把雜色觸二塵的身根,名爲識界呢?如果與色塵觸塵相雜,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根據以上的道理,我們已經知道識由耳生是不對的。現在看看是否識由聲生。

  若識生于聲,聲塵無有聞性,則識必無聞性。若識無聞性,必不知聲相之所在

  。既不知聲相之所在,怎能名爲識呢?

  姑且許聲因聞而有聲相,因爲汝謂識從聲生故。此是隨情破。假設因聞而有聲相,換句話說,假設聲中有聞也。如果聲中有聞,既然聲與識對,則此聞應聞于識

  。如果此不能聞識,根塵識界,便不能安立。

  如果此聞能聞于識,而此聞已同于聲,自然非識。同時識已被聞,被聞者當然亦非識。那麼誰知何處爲聞識呢?

  若無聞識,當無知者。若無知者,便如草木般無知矣。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

  中界者,即識界也。聲塵在外,聞性在內,識界居中。總不應該聲與聞雜合而成識界,如果內外雜合而成識界,則識界失其中位。不但識界失其中位,同時內根外塵已雜合于中,則內外相複從何成? 

  所以耳聲爲緣生耳識者,叁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識)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爲緣生于鼻識。此識爲複因鼻所生以鼻爲界。因香

  所生以香爲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爲鼻。爲取肉形雙爪之相

  。爲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

  塵。鼻尚無名雲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爲知。以肉爲知。則

  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爲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爲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若香臭

  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

  鼻爲香爲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