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
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
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臭与闻俱无处所。即嗅
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嗅之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有,非自然有也。
此香若生于鼻,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亦应常在。若生于木,其烟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皆闻?
同时若生于木,不借鼻空因缘,云何成闻?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
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
秖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
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
俱无处所。即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味若生于舌,一舌应不辨异味。若辨异味,舌应有多体。若生于食物,食物无有识性,云何自知其味?又食物自知其味,即同他食,何关汝知其味?若生于空,汝试啖虚空,有何味道?若虚空是咸味,既咸汝舌,亦应咸汝之面。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何以故?味舌与尝,因缘生无自性故。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唯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
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
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律制比丘,晨朝摩头,时时提醒自己是出家人,须不染世法。并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摩头者,明身与触二俱虚妄也。
若触在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触在头,手则无知,云何成触?手则无用者,无知也。若手与头各各有触,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同为一触所生,则一体不能成触。若头与手为二体,二体则有能触与所触,此触若在能即不在所,在所即不在能。亦不得谓触在虚空,因为虚空不能与汝成触也。
是故当知,身与触二俱虚妄无性,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
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
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
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
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
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识与五识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名带质境。以带色声香味触等故
。
今意所对之法,非带质境,系独影境,亦名独头意识。即第六意识,取前五识过去之影像而起的想象,此谓意识所对之法尘。于善恶无记三性中,生成法则。
文中先设问,后诘难。若法即心者,则法应非尘,既非是尘,当然非心所缘之法。如果非心所缘,云何成为法处呢?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一定有自性,以无自性不成方所故。如果法别有方所,则此法为有知?为无知?设若有知,则应名为心。
若法为知,法有知异于汝而别有方所,应是他知,而非汝知,同他心量。法既有知,应非是尘。如果法即于汝而有知,即是汝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呢?因为法与意是相二相异的,如果法有知而是汝心,岂非此心与汝相异吗?
若非知者。先已讲过法离心而为知,今再讲法离于心而非知。如果法离心而非知,此法尘既非色声香味触。(离合、冷暖者,言触尘也。)又非虚空相,则法尘当于何在?
因为法尘是色声香味触尘的影像,故非色声香味触的本身。既是五尘的影像,当然亦非虚空。既非五尘,又非虚空,则法尘当在何处?法尘若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于人世间,更有空外之处,为法尘也。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十二处中立法处,是以心缘而立的。若非色声香味触及虚空,自非心之所缘。既非心之所缘,以何理由立为法处呢?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意之与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
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
。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
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
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
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
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
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八界虚妄,非为实有,皆无自性。十八界者,六根缘六尘生六识也。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先论缘眼色,生眼识。眼识若从眼生,徒有于眼,既无色空,无所分别,云何有识?同时汝之眼见,非青黄赤白等色相,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如果识性因色而生,则空无色时,识性应灭。识性既灭,云何识知虚空?
同时识性从色生,色是变坏法。色法变时,汝亦能识知其色相变迁。既能识知色相变迁,当然汝识是不变迁的。既曰识从色生,今色变迁识不变迁,何得谓识从色生?其界安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如果识与色同变,则识与色的界相自无。若识性不变,便是恒常。既然识从色生,而识性恒常,应恒常识知于色,而不知虚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如果汝识是兼眼根色尘共生者,合则中离,离则两合。
合则中离者,若谓根尘和合方有识生,当然根尘未和合时无有识生。换句话说 ,未和合时,根无识尘亦无识,故曰合则中离。若根中无识,尘中亦无识,和合而成为有识,不应道理。
离则两合者,若谓根尘离而有识生,那么此识一半属根,一半属尘。属根者有知,属尘者无知。若识既有知,又无知,自性相违,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缘眼色,生眼识,三处都无。则眼、色、识,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
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
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
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
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明缘耳声,生耳识,俱无自性也。
若识因耳生,外无声尘动静二相,则耳根不成于知,如果耳根无知,知尚不成 ,识是何形貌呢?
如果说耳能生识,便取着耳自能闻。但是无声尘之动静二相,闻则无所成。若谓耳根自能闻,便是肉耳属于身根,身根者杂于色尘及触尘。云何可以把杂色触二尘的身根,名为识界呢?如果与色尘触尘相杂,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根据以上的道理,我们已经知道识由耳生是不对的。现在看看是否识由声生。
若识生于声,声尘无有闻性,则识必无闻性。若识无闻性,必不知声相之所在
。既不知声相之所在,怎能名为识呢?
姑且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因为汝谓识从声生故。此是随情破。假设因闻而有声相,换句话说,假设声中有闻也。如果声中有闻,既然声与识对,则此闻应闻于识
。如果此不能闻识,根尘识界,便不能安立。
如果此闻能闻于识,而此闻已同于声,自然非识。同时识已被闻,被闻者当然亦非识。那么谁知何处为闻识呢?
若无闻识,当无知者。若无知者,便如草木般无知矣。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中界者,即识界也。声尘在外,闻性在内,识界居中。总不应该声与闻杂合而成识界,如果内外杂合而成识界,则识界失其中位。不但识界失其中位,同时内根外尘已杂合于中,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所以耳声为缘生耳识者,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
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
。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
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
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
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
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
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