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
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
有故应不知香。知则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
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
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缘鼻香生鼻识者,三者依他起而无自性也。
若识因鼻所生,须先确定何者为鼻。是以肉形双爪之相为鼻呢?抑以嗅知动摇之性为鼻?
若取肉形为鼻,肉质乃身,身所知为触。须知身根非是鼻根,触尘非是香尘。鼻根尚且无名,云何能立为界?
若取嗅知之性为鼻,试问汝以何为知?是以肉形为知呢?抑是以空为知?
如果以肉形为知,肉质之知元是触尘,故肉质者是身非鼻。若以空为知,则应空知,肉身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阿难。如果汝身非知,今日汝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鼻识以香为知,知已属香,何关汝事?若谓香臭二气必生汝鼻,则香臭二气,不生于伊兰及栴檀木。(伊兰者臭木,栴檀者香木。)
如果香臭二气,不来自栴檀与伊兰,汝试自嗅其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如果香臭二气俱能嗅者,则汝一人应有二鼻。如果那样,现在向我问道者,应有两个阿难,究竟谁是汝身呢?
如果鼻是一,香臭亦无二无分别。那么臭亦是香,香亦是臭,则香臭二性俱无
。二性既无,界从谁立?
若识因香生,识因香有。我们说过,眼能见物,不能自见其眼。既然鼻识因香而有,亦应不能自知其香。如果能知其香,则识非由香生,以识与香相对,方能知香故。如果不能知香,便说明非是鼻识。因为能了别于香,方为鼻识故。
如果香非鼻识知其有香,则香界不成。如果识不能了知于香,则识界不因香而建立。既然中间之识,不因鼻生以鼻为界,复不因香生以香为界,故知识者因缘生无有定性。既无中间之识,当然内根外尘亦不成立。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是知鼻香为缘生鼻识者,三处都无。鼻与香及香识界,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
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
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
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
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
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
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舌识若因舌生不因味有,则舌应自尝,便知甜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若舌不自尝,谁知甜苦?若舌性非苦者,谓舌性无味也。若舌性无味,味自然不生,那么云何为界呢?
若舌识因味而生,既然识因味生,当然识自己便是味。那么味不能自知其味,同于舌不能自尝其舌,云何能分别是味是非味呢?
再者如果识因味生,味非一种,识亦应有多体。
假设识体是一,而此识体由味而生。味有咸淡甘辛,入于一个识体和合俱生,则一切味同于一味,不应再有分别。
如果一切味无有分别,则不名为识。因为识者,即了别义。如果无有分别,怎可名为舌、味、识界呢?既然舌根味尘俱不生识,总不应该虚空生汝心识罢!
既然舌根味尘和合方生识,则未和合时,舌根味尘二俱无识。二者无识,岂得无识和合而得有识?如果说无法和合便成有法,亦应土中无金,水中无金,土水和合便成有金。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因缘和合所生之法,元无自性,根本是空的。无自性法,空法,元何界生。
是故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舌与味及舌识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
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
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
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
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识生从
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
非因缘非自然性。】
身与触相缘生身识界,亦是虚妄。
若识因身生,既因身生,必不待境。不待境故,必无离合。以无离合,则无二觉观缘。觉观者分别心,粗分别名觉,细分别名观。以觉观分别,方有识之用。既无二觉观缘,则身何所识?故识因身生,不如道理。
若识因触生,既因触生,必不待身。若有境无身,岂有无身而知离合触者?阿难当知,物不能自触而知,必须身与物合,方知有触也。
知触即身,知身即触,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此上已明独身生识与独触生识皆不成,今明身触和合生识亦不成。如果此识能知身,便是识由触生,识既由触生,必不待与身和合。如果此识能知触,便是识由身生,既由身生,必不待与触和合。怎可谓身与触和合而生识呢?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者,若谓识即触而生,便不待与身和合。若谓识即身而生 ,便非与触和合者。怎可谓身与触和合而生身识呢?
所以因缘生法,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故,身触二相,根本无有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身自体性者,实相也。实相者无相也。故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体性。一切法皆无自性,所以触若离身,即是虚空等相。是以触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身自体性者,无性为性也。
既然内身根,外触尘皆不成立,其中之识云何成立?既然中识不立,内根外尘亦皆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是知缘身触,生身识者,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识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
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
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
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
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
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
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
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
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此明意识者,因缘生无自性,非因缘有,非自然有。
第八识名心,第七末那名意,第六名识,亦名意识。因为第六识有间断,要托末那,方得生起,故名第六意识。当知第六识生起时,决定恒有一俱有依,即第七末那,此为意根。若与前五识俱起时,亦以前五识为俱有依。
第六识唯与末那识俱起时,名独头意识,亦名唯取独影境。若与前五识俱起时 ,则取带质境。无论独影境或带质境,均为法尘。纵使独影境,亦系取五尘影像。若无五尘,则无五尘影像;若无五尘影像,则无独影境。第七末那意,以思量为自性,第六识以了别为性。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者,意根与法尘为缘,生于第六了别识也。此是应有之概念,大家应注意之。
此意识若因意生,则意根中必有所思。所思者,法尘也。意根为能思,法尘为所思,能所相缘,方生意识了别之用。有了别之用,方能发明汝意。
若无现前之法尘,则意无所缘,不能成思。若无有思,便无了别之用。故曰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长水子璇大师谓:「识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别第六也。」圆瑛大师则谓
:「识心指意识,思量指意根,即第七识,恒审思量,为意识所依之根。」我们觉得圆瑛大师所说有道理,故依其说。
汝之意识心兼了别性,若同于思量意,同意便即是意,为何又说意识为意所生
?
如果汝之意识心,与意相异而不同,了别识若离意根,便无了别识了。若无了别识,云何说了别识由意生?如果了别识与意异而有所了别识性,那么识心与意根 ,便同具有了别性。若识心与意同有了别性,又怎能说识与意差异而不同?
所以识心与意,是同是异,皆不成立。唯同与异之唯字,是语助词。既然同异二性皆不成立,怎可说了别识因意而生呢?故曰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外五尘。色尘为眼根所摄,声尘为耳根所摄,香尘为鼻根所摄,味尘为舌根所摄,触尘为身根所摄。如此说来,五尘非意根所摄。
如果汝之意识决定依法而生,则意根所依法尘之法,究系何状?法法何状者,即法尘之法,系何状也。
当知意所依之法尘,只是五尘的影像而已。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即五尘也
。谓法尘只是五尘的影子而无实质。若离五尘诸相,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以法尘是五尘的影像,所以法生则是五尘等相生,法灭则是五尘等相灭。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
所因之法尘既无,岂能因法尘而生有识?易言之,法尘只是五尘的影子,焉能生识呢?
识之相状既然不有,意识界云何生?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