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
师父:慧经猜一猜!「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这是什么 修法?谁知道?(三摩提)「安在寂静而断烦恼」,禅那是不是?看看下 面,「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慧襄你猜猜看,「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这是 什么修法?
襄师:「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是修习三摩提,「断烦恼」是修习禅那,「安住至 静」是修习奢摩他。
师父:好!看下面的,「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答对了 。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这是什么修法?慧翔!
翔师:「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三摩提,「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是齐修奢摩他禅那。
师父:看下面,「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齐修奢摩他禅那」,猜对了。
慧观!「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这是什么修法?
观师:「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是齐修三摩提奢摩他,「后断 烦恼」是修禅那。
师父:慧洵!「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这是什么修法?
洵师:「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这是齐修三摩提禅那,「后住清净无作 静虑」,是修奢摩他。
师父:看它的解释,「此菩萨名齐修三摩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对了。慧彰!你 猜看看。「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是怎么样?
彰师:寂静力是缘起性空,性空的境界是定力。
师父:寂灭力不是寂静力,「寂灭力」是什么?禅那是不是?「住于清净」是奢摩 他对不对?看下面「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慧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这是什么修法 ?
策师:寂灭力是禅那,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是三摩提,先修禅那,后修三 摩提。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提」,答对了。
慧闻!「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这是什么修法?
闻师:寂灭力是禅那,静虑是奢摩他,变化是三摩提,所以这位菩萨应该是先修 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猜对了。
慧陌!「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这是 什么修法?
陌师:寂灭力是禅那,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是奢摩他,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是三摩提 。(答错了!)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不准看下面。惠安!「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这 是什么修法?
安师:寂灭力是禅那,种种清净而作静虑起于变化是齐修奢摩他三摩提。
师父:「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提」。
惠济你猜一猜。「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这是什么修法 ?
济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是齐修禅那奢摩他。「而起变化」是后修三摩提 。
师父:大家不准看下文。「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圣 超!
超师:以寂灭力资于变化是齐修禅那三摩提,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是奢摩他。
师父:「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 自性清净随顺。」
谁能把它会入我们修的念佛法门?有人觉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不是 的,阿弥陀佛最深了。
闻师:我们知道一句佛号起,就是三摩提,因为它是缘起的法。当这缘起的法从 心起的时候,一句佛号当下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叫做奢摩他。这句佛号都是 自性心而有的,所以归入禅那。
这边我们会入,缘起就是三摩提,性空就是奢摩他,缘起性空皆归无性, 会归一心。
师父:对了!念佛法门是圆修三观。念阿弥陀佛,三摩提,对不对?有事相可依 。一心清净,那就叫奢摩他,对境不起烦恼最究竟处还是一心不乱,那就是 禅那。所以阿弥陀佛是最圆满的法门,我们念佛法门是圆修三观。把这段文 结束。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 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 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观师:「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就是断淫欲。「至心求哀。 随手结取。」就是至诚恳切地求佛哀佑。于二十五轮随手结取,依结开示的 ,就知道我们应该要怎样顿渐来修行。「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假如一 念疑悔,没有真信切愿,就不能成就。
刚才讲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最圆顿的修行。生病的时候,想看什么都看 不下去,只能念佛。我们修念佛法门,很难过的时候,还有阿弥陀佛可以依 靠。
师父:「当持梵行」,这梵行大家可能知道,梵行就是色界天以上,没有淫欲。淫 欲心不论年龄,你八十岁要是不假修行,还是有。不假修行,淫欲心不断, 还在生死当中。
所以世间法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孝最善,「论心不论行」,什么是行 ?事。如果论事,买东西给父母吃,买东西给父母用;不论事,论你的心。 要是论事,那好了!穷人家的孩子没钱给他父母买东西,那没有孝子了?「 万恶淫为首」,淫欲心最恶,大家千万要注意。「论行不论心」,就是论事 不论心,你犯为恶,不犯不论。如果论心的话,世上没好人了。我们要是不 假修行,八十岁看到美女,他也动心。如果当中有人断了,那你马上是圣人 。你如果淫欲伏下,不久你就要得定开慧了。所以修梵行断淫欲最要紧,不 论内外道皆是戒这一条,不然不出欲界。
「寂静思惟」,不是不叫你思惟,叫你善思惟,这个思惟怎么叫寂静?没有 贪瞋痴,虽没有贪瞋痴还有思惟,思惟是思惟,而没有贪瞋痴,好比房间里 点蜡烛一样,光明照耀,蜡烛光一点都不动,一点不动的时候,还是光明照 耀,那才叫寂静。
「求哀」,哀是大悲,求佛慈悲、忏悔,叫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 五轮。」这样经过二十一天,天天持梵行,天天寂静思惟,天天求哀忏悔, 经过二十一日。其实我们修念佛法门,圆修三观,修念佛法门就是圆修空假 中,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念佛当作 最浅显的,好象念佛是没用的人才念佛。不是的,念佛法门最高深。现在我 们看这段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师父:谁讲?「并法不随顺」,什么意思?不准看注疏。
悦师:「唯除顿觉人」,唯有佛一人才是顿觉人,因为它下文讲到「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就是菩萨以下都要持此轮。
师父:谁是法不随顺?
悦师:圆觉清净那有随顺不随顺?所以佛是顿觉人,若有随顺就是 渐法人。
师父:「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不信佛法的人,不随顺入佛法的人也不随顺 ,顿觉人他成就菩提已经不需要这个方便了。不随顺佛法的人,他怎么会成 佛呢?所以这两种人除外。
悦师:什么是顿觉人?
师父:顿觉人是一觉一切觉,他不假方便次第。
经师:我想要问一个问题。刚才讲到二十五轮,后面有讲到顿渐修,可见当中单修 、齐修、圆修有高低。刚刚师父有开示单修比齐修高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 圆修比单修高一点?请师父开示。
师父:我们看看文就知道了。「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这比单修奢摩他, 单修三摩提,单修禅那,还要高吧?单修奢摩他,从奢摩他修入,慢慢才 一空一切空,单修三摩提,从三摩提修入了以后,才一假一切假,这个 圆修一切了。「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好象这个比较高。好!现在查注疏。
悦师:它讲到「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梵行是不是指中道?……
师父:梵行是修梵行,佛法修梵行,其它外道也修梵行,它和禅那不同,不犯淫欲 行叫梵行。怎么叫梵行?梵是色界十八天,色界天的人没有淫欲心,如果有 淫欲心是在欲界。你假使断淫欲的话,在佛法中得一半。如果你淫欲心重的 话,赶紧求阿弥陀佛接引你。
「求哀忏悔」,什么叫忏悔?忏悔过以后不再犯的话叫忏悔,如果再犯的话 ,犯妄语,罪加一等。
后面有讲到,修行要看根机,上根人修圆觉一百二十天,中根人一百天,下 根人八十天。念佛法门也是这样,上根人一百天,好比修般舟三昧;中根人 四十九天;现在打佛七是七天,下根人修的。
(太虚大师全书‧二一六八‧一○)「此中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语, 为长行所无。」长行里面没有这段文,偈颂有。「顿觉人不假修行」,不假 方便渐修,「直成佛道,故不须依轮修习。」不需假渐次。「法不随顺之人 ,如外道种性」,外道之人不信佛法,不随顺佛法之人。「及无性阐提」, 这是一阐提,无善根,这是在那里说呢?佛在大般涅槃经说过,佛说一阐提 不断佛性,断善根。大家都知道吧!断善根就是一阐提。怎么不断佛性?一 切法以无性为性,那无性怎么可断呢?所以大家注意到,一阐提断善根,不 断佛性。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经说过,你不要把佛性当善根,善根有增有减, 有断不断,佛性无增无减,无断不断。
「阐提无佛种性」,佛在大般涅槃经说过,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众生皆 具佛性,这是佛所说的。「故不随顺;外道虽有修习而非正法,故亦不随顺 ,故皆无依轮修习之事。」讲到一阐提,大家看大般涅槃经,一是断,阐提 叫尽,断尽叫一阐提。一是断,阐提叫善根,断善根叫一阐提。很多解释, 无善根、无尽都是一阐提。一阐提就是不成佛的,一种一阐提是凡夫种性堕 三涂的,堕地狱、饿鬼、畜生叫一阐提。这个一阐提可以成佛,怎么知道呢 ?从地狱出,投生做人,出家修行皆可成佛嘛!第二种一阐提是定性二乘─ ─阿罗汉,他不修无上菩提,入涅槃不动了,如果他再回小向大,还可成佛 ;菩萨也有一阐提,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怎么能成佛呢?所以 也叫一阐提。
你想二乘,不但佛性没断,还有善根。地藏菩萨有大善根,唯有凡夫、地狱 、饿鬼、畜生,断了善根!可是佛性不断。如果他回心向善,还是可以成佛 。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三下‧八)「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 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圆觉经一开头就讲过了。「圆觉圆合。即圆照一 切。则该十法界。」「该」是包含的意思。「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 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于诸性相,都不离 性相,一切法不离性相,这是讲台,有颜色,有坚硬性,要是没有性相,你 不能分别一切世间法了。这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于诸性相,无 离觉性。
「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
所以我们这就看出来了,最后的圆修,比前面单修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还要深,圆嘛!
「顿觉人。则不须渐次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不随顺者,他也看出是不信之人。我们今天到此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辩音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