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失念皆因缘起,一句话就 到家了。
「二成破对。众缘相会曰成。缘离曰破。缘无自性。成破一如。」这个大家 清楚吧?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这个境界是三乘境界,不是一乘境界。一乘 境界是什么?缘来不聚,缘去不散,那才是一乘境界。
「三愚智对」,智慧愚痴一对。「痴从分别生」,分别执着叫遍计执性。「分 别亦非有。智慧与愚痴平等无差别。」结果还是会到缘起无性啊!「四邪正对 。若在道者无分邪正。」什么是道?道是觉,什么原因呢?道是翻成我们的话 ,梵文叫菩提,菩提翻译两种,一个翻译为觉,一个翻译为道。菩提即是空, 毕竟空即是菩提,所以说,在道者无分邪正嘛!「五真妄对。迷时真如是妄想 。悟则妄想是真如。」这想起一句话来了,真如随缘起妄想,妄想无性是真如 。
「六染净对。夫戒定慧翻于三毒。」翻是翻改、对治。「三毒本空。元是梵行 。七依正对。」依正二报为对。「涅槃云。我以佛眼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 人法悉皆究竟。」一切人法悉皆毕竟空。 「佛眼观」,佛眼我们讲过了,佛 眼圆具五眼,圆具五眼是谓佛眼,肉眼是什么?见粗色、见近色。天眼是什么 ?见细色,见远色,不受隔碍。慧眼是什么?不见一切法,叫慧眼。有人说慧 眼可见,那是他不知道,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不见一切法,叫慧眼,它 无分别。法眼是什么?分别法、分别智叫法眼。佛眼是圆具这五眼。
「八苦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 由心。地狱天宫岂定。」这是慧修所讲的同是一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一心所出,它本来没有法,法本是心。
「九有性无性对。有性者三乘性。无性者阐提性。非惟他日回心。现已齐成佛 道。」不必等到以后的日子,回心向善,现前就齐得佛道,为什么?现前皆无 性嘛!这个阐提有几种阐提?第一种阐提是断善根,下地狱。第二种阐提,不 见佛性。一阐提是永不成佛,不见佛性是什么?定性声闻、缘觉,他不见佛性 ,永不成佛,和一阐提不一样啊!还有一种大的一阐提──地藏菩萨,地狱不 空,誓不成佛。地狱怎么会空呢?这么说起来,地藏菩萨永无成佛之期,那不 是一阐提吗?所以一阐提有这三种。
「十缚解对。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这句话大家了解,根和尘怎么同源?同 源是:根是缘起,尘是缘起,缘起无性,当然同源。缚和解脱,不二,缚也 是因缘缚,解脱也是因缘解脱,因缘无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 不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我们的分别识性是虚妄,为什么虚妄?分别识性是 了别,了别是根据外面尘相分别,外面有没有尘相啊?一切尘相毕竟空,它 以毕竟空引为了别性,当然这是虚妄的,犹如空华。
「然烦恼依识。识性既空。烦恼何缚。……」识性空,烦恼那有束缚?「如 上十对。其意不殊。」以上十对,它的意义完全一样,没有差别。所以大家 知道,看这段文不必解释,什么是地狱,什么是天宫,大地狱多少,小地狱 多少,……那不要,那不是真正法在处。「佛证觉心。心无取舍。……」佛 证觉心,大圆觉海,就是海印三昧,大圆觉智。
「法界海慧」,「慧深如海。照了一切。诸法皆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结果位也。论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 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心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 竟觉。」菩萨地尽,十地已尽,再广说,等觉菩萨尽。「满足方便」,是在 七八九十地,七地是方便波罗蜜,八地是愿波罗蜜,九地是力波罗蜜,十地 是智波罗蜜,这是方便,十地已经满足一切方便了,叫后得智。七地以前的 六地,叫根本智,根本智得佛的实智,后得智得佛的权智。
「一念相应」,没有二,一念就是佛的海慧,大圆觉智,一念无分别,相应 。「觉心初起」,觉悟心初起的时候,「心无初相」,没有始,没有终,为 什么心无初相?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就是心,心外无法,所以一切法不生, 心怎么会生呢?所以有一个出家人到人家尼庵里去住,吵吵闹闹的,谈论六 祖讲的,非幡动,非风动,是仁者心动。那个住持很有道,说他们吵什么? 说:「这些比丘们在抬杠,说到底是风动、幡动?」住持说:「这些愚痴汉 ,我去看一看。」他看了,说:「大德!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能答复上来的 话,供养比丘僧,如果答不上来,对不起!请诸位马上离开。」这比丘想, 我们大家怕你一个比丘尼问吗?你问吧!比丘尼就问了:「非风动,非幡动 ,心怎么会动呢?」比丘答不上来了,比丘尼就说:「对不起!请大家离开 。」赶走了。所以心无初相,一切法不生嘛!你要是说风动是你的心动,幡 动是你的心动,心动还是你的心动啊!本来大圆满觉凝然不动啊!所以大家 看圆觉经就知道,「诸幻离尽。觉性不动。」觉性怎么会动呢?
「以远离微细心念故」,微细心念就是一念初起,无明初起。无明初起是没 有无明,叫无始无明。「得见心性」,心性湛然不动,什么湛然不动?一切 随缘起的法,皆归无性湛然不动。无性随缘,也是湛然不动,这叫「得见心 性」。所以说,深入二谛叫见性。如果见性彻底,可以分证成佛。「心即常 住」,湛然不动、觉性不动,名究竟觉。究竟觉是几种觉?开始不觉,我们 众生迷于本觉,再进一步由始觉开始觉,始觉觉到圆满处,会到本觉的时候 ,就是究竟觉,会到究竟觉就是究竟成佛,本觉是本来是佛。我们今天讲到 此地!
■第三十七次修学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 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 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 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
案:缺录音带。
■第三十八次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师父:「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我们开 始修学就知道了,圆觉就是圆满菩提性,圆满菩提性就是圆成实,圆满菩提 性就是中道义,圆满菩提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佛说,我说法是 一法有多名。「无取亦无证」,因为圆满的缘故,横遍竖穷,所以无取无证 。「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无取无证,也没有菩萨,也 没有众生,法同一味。在觉悟与未觉悟时,有渐次差别。「众生为解碍。菩 萨未离觉。」意思都是讲上文。「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入地菩萨不 住一切相,在因地说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无所住,不取于相。金刚般若所说的 是因地,因地有三乘,所以金刚般若包括三乘。所以有人判金刚般若在大乘 始教,因为包括三乘在内,也可说是通教,「因地法」上通别圆,下通藏教 。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这是说佛,称为大觉,大觉一切悉皆圆满。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心不生虚妄心, 什么是虚妄心啊?你们讲给我听一听!慧经讲什么叫虚妄心?(答:妄想是 虚妄心。)对!妄想是虚妄心。谁还说?(答:取相心。)对了!佛说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这很多,既然知道妄想、取相是虚妄,取名字的叫妄想,楞 伽经说的,攀缘的是妄想,分别的是妄想,我执是妄想,烦恼是妄想,造业 是妄想,落入苦道是妄想,惑业苦皆是妄想。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我们把这一段圆 满了,再看下面一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清净慧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