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守护竹林

  3、守护竹林

  本篇又名“谨慎小心”(About Being Careful)。

  佛陀教导说,要看见身体里的身体。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诸如: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等,都不陌生。可是,我们该如何洞见身体里的身体?如果认清这一切其实是无常、不圆满和无我的,便是所谓的“见到身体里的身体”了。如此一来,不一定得鉅细靡遗地禅观身体的各个部位。好似篮子里的水果一样,如果已点过了,心中自然有数;一旦需要,提起篮子,里头所有的水果都会一并被带走。因为知道它全在篮子里,所以不须再细数一次。

  禅观色身的三十二个部位,并认清它们既不安稳亦非恒常后,就不须这般费神地区别它们,做如此仔细的禅观;一如篮子里的水果,不须把它全倒出来再三细数。只不过,我们一路上可是正念、谨慎、小心翼翼地提着篮子,以免在抵达目的地前绊倒。

  看见身体里的身体,是指看见身体里的“法”。了知自、他的身体皆是无常之法(现象),因而不须加以繁琐说明。我们坐在这儿,时时保持正念、觉知事物的本然,禅修自然变得很单纯。以“哺哆”禅修的道理亦然——若能明了“哺哆”真义,便不须反复持念“哺哆”。“哺哆”意指全然觉知和稳固的觉醒。这才是禅修。

  然而,大家普遍上仍不够了解禅修。我们虽集体禅体,却往往不知其目的为何。有些人认为禅修真的很难。“我虽来到寺里,却无法打坐。我没什么耐心,除两腿酸痛外,背也疼,全身上下都在疼。”他们因而放弃禅修,从此怯步不前,不再来这里,认为自己无法禅修。

  但事实上,禅修不是光坐禅、行禅,或躺或站。坐着、行走、睁眼、闭眼都只是种运作而已。阖上双眼并不一定代表在修三摩地,可能是在昏沉状态。如果你阖眼坐着,却昏昏欲睡、摆头晃脑、嘴巴开开的,这不是在坐禅,只算阖眼坐着而已。三摩地和闭眼睛不相干、两码子事。真正的三摩地不论睁眼、闭眼,即便是在行、住、坐、卧中都一样能修。

  三摩地是指心着实地专注,受正念、收摄和警觉所围绕;时时觉察善恶,不间断地观照一切心中生起的情境。当它开始妄想而造成嗔恶或渴望的情绪时,都在你的觉察之中。有些人没啥信心:“我就是办不到。我一打坐,心就往家里跑,真是不好!”嘿,如果这就叫不好,佛陀永远也成不了佛。他花了五年时间跟自己的心搏斗,挂念他的家庭和亲人,直到第六年才觉悟。

  有人认为这些蓦然生起的念头是不对且罪恶的。有时你甚至可能冲动地想杀人,可是下一刻便觉察到它,明白杀生是不对的,也因此停止妄念、摄心一处。这样有构成伤害吗?你们认为呢?假设你起了一个偷窃的念头,接着便警觉这样做是错误的,并非每有冲动便马上构成恶业,真是这样的话,还有解脱道可行吗?一时的冲动只是冲动,念头只是念头。第一时中,你仍未付诸行动;第二时中,若以身、口或意付诸行动,那才是有所为、被无明所掌控。如果产生想偷窃的冲动时就有所觉察,知道是错误的,便是智慧,也具备了“明”(vijja)。心里的冲动并没有达成。

  这是即时的觉醒,是智慧生起后,将经验提前告知我们。如果偷窃的第一念心产生后便付诸行动,便是愚痴之法;冲动之后随即的身、语、意活动势必导致苦果。

  道理就是这样。光有念头并非恶业。如果没有念头,何来增长智慧?有些人只想无念地坐着,那是错误的见解。

  我谈的是有智慧相伴的三摩地。佛陀其实并不期许有太深的三摩地。他并不想要禅那(jhana)和入定(samapatti),他只视三摩地为众多成道因素中的其中一项。戒、定和慧犹如烹调中所需的材料,只是成道的成份和因素。我们虽使用香料来调味,但香料却不是重点,我们要吃的食物才是。修习三摩地的道理亦然。佛陀过去的两位老师郁陀罗迦(Uddaka)和阿罗蓝(Alara)相当强调修禅那,以及获得诸如“天眼通”的神力。一旦到了那个境界,就很难退失。有些地方会教导这种深层禅定,只要寂静地轻安打坐,使禅修者沉醉在自我的三摩地中。他们若持戒,便执迷持戒;如果走在“道”上,便沉迷于“道”,被他们经验的美妙所蛊惑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地。

  佛陀说这只是点小错误,对于仍在较粗的层次者而言并没有错,他其实是要我们拥有适当的三摩地就好,不需凝滞在那儿。修习之后,三摩地得以增长,接下来便应开展智慧。

  在奢摩他(止)层次的三摩地犹如以石覆草。确实而稳固的三摩地中,即便睁着眼睛,也是有智慧的。智慧生起后,会遍照、觉察(驾驭)一切。因此,老师并不要那种微细的禅定和寂止,原因在于它会造成你分心而忘失正道。

  由此可见,你无需执着于坐禅或其它特定姿势。三摩地并不在阖眼或睁眼中,亦不在行、住、坐、卧里,三摩地是遍及所有姿势和活动的。上了年纪的人通常都不耐坐,所以可以观想得特别好,能轻易地修三摩地;他们同样的能增长广大的智慧。

  为何说他们能增长智慧?因为一切无不在警示他们。他们双眼一张,视线已不如过去般清晰;牙齿也为他们制造难题,一一掉落了。他们的身体不时地疼痛;光这些就是用功的所在了。因此,说真的,禅修对老人家而言确实容易。禅修对年轻人才难。他们有健康的牙齿可以享用美食;他们睡得很沉,能力也很好,世界对他们而言是充满欢乐和刺激的,因此受到不少欺瞒。而老人家呢,只要咀嚼到硬的东西马上就感疼痛,当下便是天使(devaduta)在对他们说话、反复地教导他们。他们老眼昏花;一早起来背脊就疼痛不堪;到了晚上,换做双腿疼痛。可不就是这样!这些实在都是下功夫的绝佳条件(所缘境)。你们上了年纪的人,有些会说你们没法打坐。你们想以什么来禅修?你们想跟谁学禅修?

  这便是洞见身体里的身体、感受中的感受。你们会正视它们,抑或逃避?以太老而无法修行做借口,不过是错误的想法。问题应该是:你看清道理了吗?老人家有许多想法、感受,痛苦更不在话下;所有问题都浮出水面了!他们如果禅修,就能确确实实地印证它了。我因此说:禅修对老人家较容易,在于他们能做到尽善尽美。就好像大家都说:“等我老了,我就到寺里去”。如果你对此真的有所了解那就好了,表示你在自身内看清了真相。坐着时,你如实坐;站立时,你如实站;行走时,你如实走。既然每件事都是麻烦,所有一切都会带来障碍,那么,“一切”都在教导你。不是这样吗?你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起身就走吗?你一站起来便是“欧!”的一声,还是你根本没留意到?走路时,也会“欧!”的叹气;它是在警示你们。

  年轻力壮的你,可以起身就走,但是却懵懂无知。一旦年纪大了,每次要站起来时,总少不了要“欧!”地哀叹一声,不是吗?你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有所学习。因此你怎能说禅修很难?离此之外,更往何处觅寻?这都没什么不对。天使正在对你晓以大义,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行”正在告诫你它们是不稳定、无常、非你、非你所拥有的,而且无时不刻地在提醒你。

  可是,我们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尽然如此。我们不但维护妄见,想法更是悖离真理。但事实上,老人可以见到无常、苦和非我,从而心生舍离——因为证据时时都与他们随行;我认为这是很好的。

  拥有时时觉察善、恶的敏锐性就叫做“哺哆”。不需要持续不断地持念“哺哆”。你已经点过篮里的水果了,所以每次坐下来时,不须费事地将水果统统倒出来再点过一次;篮里的水果可以安置不动。而有错误执着的人则会去反复细数。他会藉树下歇脚时,把它倒出来点过,再放回篮子里,到下一个歇脚处便重来一次;他不过是在数着一样的水果罢了。这无非就是贪爱,他害怕一旦不去点它就会出差错。我们则害怕若不持念“哺哆”,就会有差错。我们会有什么差错?只有不知道有多少水果的人才需细数,一旦明白后,便可从容自在,不去动篮子里的水果。坐着的时候,就只是坐;躺卧时,只是躺着;因为所有的水果都跟你形影不离。

  对于修德造福,我们总是说:愿以此成就觉悟涅槃(Nibbana paccayo hotu)。因为是成就涅槃之因缘,布施自然是件好事,守持戒律也是好事;修禅是好事,听闻佛法亦然。愿此皆为觉悟涅槃之因缘。

  可是,涅槃究竟是什么?涅槃的意思是不执着、不赋予事物意义、以及放下。布施、造福、修慈悲观均是在舍离烦恼和贪爱。让心“空”掉——空掉自私、空掉自、他的概念、不贪求任何一切、不希求是某人或成为什么。

  令它成为涅槃之因(Nibbana paccayo hotu)。修学布施是种舍离、放下。听闻教诲意在获得舍离、放下的知识,以致蠲除所谓的善与恶。我们刚开始禅修为的是要明了何谓错误,一旦明了后,便会舍下,进而修善。接着,一旦“善”有所成就之后,也别去执着善。于“善”中保持中立,或说超脱“善”,莫在“善”里停滞不前。如果处在善里,善就会逼迫我们,使人们变成它的奴隶。我们一旦成为它的奴隶,就会被逼迫去制造种种的业和过失,把我们带入任何状况,结果竟发现自己跟以前一样不快乐、不幸福。

  去恶增福罢——舍除负面、增长正面的。增长福德,但保持超然;超脱福德和过失、超越善与恶。不倦地以舍离心来修行、放下乃至解脱。做任何事都一样;如果以放下之心而为之,那便是觉悟涅槃的“因”了。离欲、离染(烦恼)、解脱贪爱,而后这一切都与“道”——意即四圣谛、真实法(saccadhamma)——相融合一。由四圣谛得到的智慧明白贪爱(欲爱Kama tanha)、想要之爱(有爱bhavatanha)和不想要之爱(无有爱vibhavatanha)是苦的本源。如…

《守护竹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道途多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