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守護竹林
本篇又名“謹慎小心”(About Being Careful)。
佛陀教導說,要看見身體裏的身體。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對身體的各個部位,諸如:頭發、指甲、牙齒和皮膚等,都不陌生。可是,我們該如何洞見身體裏的身體?如果認清這一切其實是無常、不圓滿和無我的,便是所謂的“見到身體裏的身體”了。如此一來,不一定得鉅細靡遺地禅觀身體的各個部位。好似籃子裏的水果一樣,如果已點過了,心中自然有數;一旦需要,提起籃子,裏頭所有的水果都會一並被帶走。因爲知道它全在籃子裏,所以不須再細數一次。
禅觀色身的叁十二個部位,並認清它們既不安穩亦非恒常後,就不須這般費神地區別它們,做如此仔細的禅觀;一如籃子裏的水果,不須把它全倒出來再叁細數。只不過,我們一路上可是正念、謹慎、小心翼翼地提著籃子,以免在抵達目的地前絆倒。
看見身體裏的身體,是指看見身體裏的“法”。了知自、他的身體皆是無常之法(現象),因而不須加以繁瑣說明。我們坐在這兒,時時保持正念、覺知事物的本然,禅修自然變得很單純。以“哺哆”禅修的道理亦然——若能明了“哺哆”真義,便不須反複持念“哺哆”。“哺哆”意指全然覺知和穩固的覺醒。這才是禅修。
然而,大家普遍上仍不夠了解禅修。我們雖集體禅體,卻往往不知其目的爲何。有些人認爲禅修真的很難。“我雖來到寺裏,卻無法打坐。我沒什麼耐心,除兩腿酸痛外,背也疼,全身上下都在疼。”他們因而放棄禅修,從此怯步不前,不再來這裏,認爲自己無法禅修。
但事實上,禅修不是光坐禅、行禅,或躺或站。坐著、行走、睜眼、閉眼都只是種運作而已。阖上雙眼並不一定代表在修叁摩地,可能是在昏沈狀態。如果你阖眼坐著,卻昏昏欲睡、擺頭晃腦、嘴巴開開的,這不是在坐禅,只算阖眼坐著而已。叁摩地和閉眼睛不相幹、兩碼子事。真正的叁摩地不論睜眼、閉眼,即便是在行、住、坐、臥中都一樣能修。
叁摩地是指心著實地專注,受正念、收攝和警覺所圍繞;時時覺察善惡,不間斷地觀照一切心中生起的情境。當它開始妄想而造成嗔惡或渴望的情緒時,都在你的覺察之中。有些人沒啥信心:“我就是辦不到。我一打坐,心就往家裏跑,真是不好!”嘿,如果這就叫不好,佛陀永遠也成不了佛。他花了五年時間跟自己的心搏鬥,挂念他的家庭和親人,直到第六年才覺悟。
有人認爲這些蓦然生起的念頭是不對且罪惡的。有時你甚至可能沖動地想殺人,可是下一刻便覺察到它,明白殺生是不對的,也因此停止妄念、攝心一處。這樣有構成傷害嗎?你們認爲呢?假設你起了一個偷竊的念頭,接著便警覺這樣做是錯誤的,並非每有沖動便馬上構成惡業,真是這樣的話,還有解脫道可行嗎?一時的沖動只是沖動,念頭只是念頭。第一時中,你仍未付諸行動;第二時中,若以身、口或意付諸行動,那才是有所爲、被無明所掌控。如果産生想偷竊的沖動時就有所覺察,知道是錯誤的,便是智慧,也具備了“明”(vijja)。心裏的沖動並沒有達成。
這是即時的覺醒,是智慧生起後,將經驗提前告知我們。如果偷竊的第一念心産生後便付諸行動,便是愚癡之法;沖動之後隨即的身、語、意活動勢必導致苦果。
道理就是這樣。光有念頭並非惡業。如果沒有念頭,何來增長智慧?有些人只想無念地坐著,那是錯誤的見解。
我談的是有智慧相伴的叁摩地。佛陀其實並不期許有太深的叁摩地。他並不想要禅那(jhana)和入定(samapatti),他只視叁摩地爲衆多成道因素中的其中一項。戒、定和慧猶如烹調中所需的材料,只是成道的成份和因素。我們雖使用香料來調味,但香料卻不是重點,我們要吃的食物才是。修習叁摩地的道理亦然。佛陀過去的兩位老師郁陀羅迦(Uddaka)和阿羅藍(Alara)相當強調修禅那,以及獲得諸如“天眼通”的神力。一旦到了那個境界,就很難退失。有些地方會教導這種深層禅定,只要寂靜地輕安打坐,使禅修者沈醉在自我的叁摩地中。他們若持戒,便執迷持戒;如果走在“道”上,便沈迷于“道”,被他們經驗的美妙所蠱惑而達不到真正的目的地。
佛陀說這只是點小錯誤,對于仍在較粗的層次者而言並沒有錯,他其實是要我們擁有適當的叁摩地就好,不需凝滯在那兒。修習之後,叁摩地得以增長,接下來便應開展智慧。
在奢摩他(止)層次的叁摩地猶如以石覆草。確實而穩固的叁摩地中,即便睜著眼睛,也是有智慧的。智慧生起後,會遍照、覺察(駕馭)一切。因此,老師並不要那種微細的禅定和寂止,原因在于它會造成你分心而忘失正道。
由此可見,你無需執著于坐禅或其它特定姿勢。叁摩地並不在阖眼或睜眼中,亦不在行、住、坐、臥裏,叁摩地是遍及所有姿勢和活動的。上了年紀的人通常都不耐坐,所以可以觀想得特別好,能輕易地修叁摩地;他們同樣的能增長廣大的智慧。
爲何說他們能增長智慧?因爲一切無不在警示他們。他們雙眼一張,視線已不如過去般清晰;牙齒也爲他們製造難題,一一掉落了。他們的身體不時地疼痛;光這些就是用功的所在了。因此,說真的,禅修對老人家而言確實容易。禅修對年輕人才難。他們有健康的牙齒可以享用美食;他們睡得很沈,能力也很好,世界對他們而言是充滿歡樂和刺激的,因此受到不少欺瞞。而老人家呢,只要咀嚼到硬的東西馬上就感疼痛,當下便是天使(devaduta)在對他們說話、反複地教導他們。他們老眼昏花;一早起來背脊就疼痛不堪;到了晚上,換做雙腿疼痛。可不就是這樣!這些實在都是下功夫的絕佳條件(所緣境)。你們上了年紀的人,有些會說你們沒法打坐。你們想以什麼來禅修?你們想跟誰學禅修?
這便是洞見身體裏的身體、感受中的感受。你們會正視它們,抑或逃避?以太老而無法修行做借口,不過是錯誤的想法。問題應該是:你看清道理了嗎?老人家有許多想法、感受,痛苦更不在話下;所有問題都浮出水面了!他們如果禅修,就能確確實實地印證它了。我因此說:禅修對老人家較容易,在于他們能做到盡善盡美。就好像大家都說:“等我老了,我就到寺裏去”。如果你對此真的有所了解那就好了,表示你在自身內看清了真相。坐著時,你如實坐;站立時,你如實站;行走時,你如實走。既然每件事都是麻煩,所有一切都會帶來障礙,那麼,“一切”都在教導你。不是這樣嗎?你現在可以輕而易舉地起身就走嗎?你一站起來便是“歐!”的一聲,還是你根本沒留意到?走路時,也會“歐!”的歎氣;它是在警示你們。
年輕力壯的你,可以起身就走,但是卻懵懂無知。一旦年紀大了,每次要站起來時,總少不了要“歐!”地哀歎一聲,不是嗎?你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有所學習。因此你怎能說禅修很難?離此之外,更往何處覓尋?這都沒什麼不對。天使正在對你曉以大義,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行”正在告誡你它們是不穩定、無常、非你、非你所擁有的,而且無時不刻地在提醒你。
可是,我們卻不以爲然,認爲不盡然如此。我們不但維護妄見,想法更是悖離真理。但事實上,老人可以見到無常、苦和非我,從而心生舍離——因爲證據時時都與他們隨行;我認爲這是很好的。
擁有時時覺察善、惡的敏銳性就叫做“哺哆”。不需要持續不斷地持念“哺哆”。你已經點過籃裏的水果了,所以每次坐下來時,不須費事地將水果統統倒出來再點過一次;籃裏的水果可以安置不動。而有錯誤執著的人則會去反複細數。他會藉樹下歇腳時,把它倒出來點過,再放回籃子裏,到下一個歇腳處便重來一次;他不過是在數著一樣的水果罷了。這無非就是貪愛,他害怕一旦不去點它就會出差錯。我們則害怕若不持念“哺哆”,就會有差錯。我們會有什麼差錯?只有不知道有多少水果的人才需細數,一旦明白後,便可從容自在,不去動籃子裏的水果。坐著的時候,就只是坐;躺臥時,只是躺著;因爲所有的水果都跟你形影不離。
對于修德造福,我們總是說:願以此成就覺悟涅槃(Nibbana paccayo hotu)。因爲是成就涅槃之因緣,布施自然是件好事,守持戒律也是好事;修禅是好事,聽聞佛法亦然。願此皆爲覺悟涅槃之因緣。
可是,涅槃究竟是什麼?涅槃的意思是不執著、不賦予事物意義、以及放下。布施、造福、修慈悲觀均是在舍離煩惱和貪愛。讓心“空”掉——空掉自私、空掉自、他的概念、不貪求任何一切、不希求是某人或成爲什麼。
令它成爲涅槃之因(Nibbana paccayo hotu)。修學布施是種舍離、放下。聽聞教誨意在獲得舍離、放下的知識,以致蠲除所謂的善與惡。我們剛開始禅修爲的是要明了何謂錯誤,一旦明了後,便會舍下,進而修善。接著,一旦“善”有所成就之後,也別去執著善。于“善”中保持中立,或說超脫“善”,莫在“善”裏停滯不前。如果處在善裏,善就會逼迫我們,使人們變成它的奴隸。我們一旦成爲它的奴隸,就會被逼迫去製造種種的業和過失,把我們帶入任何狀況,結果竟發現自己跟以前一樣不快樂、不幸福。
去惡增福罷——舍除負面、增長正面的。增長福德,但保持超然;超脫福德和過失、超越善與惡。不倦地以舍離心來修行、放下乃至解脫。做任何事都一樣;如果以放下之心而爲之,那便是覺悟涅槃的“因”了。離欲、離染(煩惱)、解脫貪愛,而後這一切都與“道”——意即四聖谛、真實法(saccadhamma)——相融合一。由四聖谛得到的智慧明白貪愛(欲愛Kama tanha)、想要之愛(有愛bhavatanha)和不想要之愛(無有愛vibhavatanha)是苦的本源。如…
《守護竹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