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P27

  ..续本文上一页觉得不如意。

  第五,疑法盖。怎么疑法呢?法师所讲出的法,他总不生信心:“我听法师讲经,不过他讲讲而已,不一定是这样子。唉!真的不是这样子!佛法?佛法也就是骗人的吧?”将信将疑,这叫疑法盖。

  这五种的盖,能掩盖住你光明智慧的自性,所以叫“五盖”。这五盖把你盖得看不见光明,所以你要是能以得到清净相,鬼神也都不来恼乱你了,九十五种的外道邪师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扰乱你了。展,好像一块布你把它打开来,这叫展开;转,就是这么转来转去的;轻微,就少了,渐渐没有了。所有五盖展转轻微,这意思就是说,所有这五盖也一天比一天盖得薄了。好像最初这个五盖盖得很厚的,有一尺厚;以后一天就减去一分、一天减去一分,减到一百天,这一尺厚的东西都没有了。

  “堪能修习诸禅智慧”:堪能,就是堪可。修,就是修行;习,就是学习。诸禅,就一切的禅;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这都叫诸禅。那么有禅定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明心见性。所以你若先得到这个身、口、意清净的相了,得到地藏菩萨的护念了,那么以后一天比一天就会开大智慧了。

  天天讲经,天天说法,就认为听经是很平常的,听过去就把它忘了;那么听过去就应该记得,永远都不忘了。在前几天我说:“谁要出家,要先读会《法华经》!”以前要先读会了〈楞严咒〉,这〈楞严咒〉又叫“愣半年”。发愣,就在那站着不会动了,好像入了定似的;这一发愣,就叫“愣半年”。

  我们这儿果逸和果前两个人,都愣了一个月,就可以背得出了;他们就是来了一个月,就可以背〈楞严咒〉,所以他们出家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你们现在想要出家的人,首先要〈楞严咒〉学会背了。我现在一想:《法华经》太长了,如果你读《法华经》,最聪明的恐怕不只半年,要一年多。那么现在还是先读〈楞严咒〉,把〈楞严咒〉读会了,然后再读《法华经》,单读出一品来。读什么品呢?就读〈安乐行品〉,把〈安乐行品〉能背得出,就可以了。

  那么有的人认为不认识中国字,我们现在有翻译好英文的,可以读英文,能背得出也可以的,这也合格的。那么《楞严咒》和〈安乐行品〉以后再想要出家,就再加一品;再有出家,就再加一品。加得多多的,到最后一定要能把《法华经》能背得出来,这是这样。

  还有,我说我们这儿的规矩是男左女右;当时我没有说明白。这男左女右,在我这儿看是男左女右;在下面的人,从这儿往外看,这边是左,那边是右;从下面往上看,那边是左,这边是右。这两方面看,也没有左,也没有右;所以你们以后站,比如是夫妇,两夫妇可以站在一起,不要分男女。

  因为你们美国的夫妇走也在一起,坐也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要在一起的,那么寸步不离。因为这个,所以昨天晚上,我就把 Gary(果佑)拉到果万那边去,把果奎也拉到果宗那边去。以后夫妇可以站在一起,不一定要分;就是男女方面,你看如果女界人太少了,男界也可以站到那边去。总而言之,自己知道是左、是右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站在左、右。这个是妙不可言的一种法。今天我如果不这样发表,有的美国人就说:“这个师父太不懂人情世故,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我今天要发表这个道理。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有这么个一境界来了,所以对大家讲这么多的话;如果没有这个境界,就没有这么多话讲。所以在今天,果逸告诉我说,她很欢喜听今天的 lecture(讲经),那我也就很欢喜她告诉我。她告诉我这个声音,我知道我讲经还有人欢喜听了;这不是讲得把人讲得都睡着了,没有人欢喜听。

  (由此处经文起,至“而不能得善好戒师”浅释,又缺一大部分)

  K2. 明得离恼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K3. 明得净戒(分二)

  L1. 明忏重得受 L2. 明无师得受

  今L1

  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 【编按:缺本段经文及讲解】

  L2. 明无师得受(分二)

  M1. 明菩萨三聚戒 M2. 明五众木叉戒

  今M1

  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编按:从“若彼众生”至“摄化众生戒”,缺经文及讲解】

  “而不能得善好戒师”:这是说受这三聚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这叫菩萨的三聚戒。那么,如果你不能得好戒师、善戒师。什么叫善好戒师呢?就是持戒精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依照戒律来修行得非常圆满。

  比如,拿很简单的来讲:食不语,寝不言;吃饭有不语戒,睡觉的时候有不讲话的戒,这都是很小的地方的戒。再有行、住、坐、卧:行如风,行好像风似的;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树一样;卧如弓,躺着的时候好像一张弓似的;坐如钟,坐着那儿好像一座钟似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他都不错乱,并且依照佛所说的戒律去修行的,这叫善好的戒师。

  戒德精严,修行持戒这种德性,精益求精。严,就是小小的一点,他也不犯戒。比如修道的人,走路眼睛看脚前边三尺的地方,他就修行这种威仪。上好的戒师,就是持戒精严,丝毫不犯的。

  在前几天来这个出家人,他告诉我说:“你们这几个美国人到香港,是威仪最好了!走路都是闭着眼睛走路,没有一个东张西望的。”他那时候在台湾,他就知道这五个出家人都是威仪严整,威仪最好了。来告诉我,但是我告诉他说:“他们在香港偷回来很多珠宝,你都不知道啊?”他说:“不会的!”我说:“不会?等偷到你的时候,你就相信我的话了!”他在台湾也没有看见你们,怎么就知道你们到香港都眼睛不看人,都把眼睛收起来?又和出家人说话,都合起掌来讲话的?你们个个都变成老修行了?但是这个名实不相符。我知道这几个人跑到香港去,就各处去乱讲乱说的;但是这个乱讲乱说,他大约没有听见,所以就不知道了。

  “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他广大地、多多地解释明白菩萨的法,又是个先你而修行菩萨法藏的人。这菩萨法也有很多的妙法在里边藏着呢!每一个菩萨都有他秘密的行门。好像观音菩萨就慈悲大;慈悲,就是他的秘密的行门、秘密的法藏。地藏菩萨就愿力大;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愿力就是他的秘密法藏。普贤菩萨行门大;修行那种种的行门,以行门大做他秘密的法藏。文殊菩萨就智慧大;以智慧做他秘密的法藏。所以每一位菩萨都有他的所长。

  在你没有遇到善好戒师,或能给你解释菩萨法藏的先修行人的时候,你应该先先地自己来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就没有杂乱的心,只有一个心。你应该用至诚恳切的心,在道场的里边,先对十方诸佛也都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仰,就是向上对着十方诸佛和菩萨来说,请十方诸佛和十方菩萨来给做证明,证明受戒得戒了。

  “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就专一其心来发一个请求受戒的愿,来称扬而说明这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先说《菩萨戒经》上面的十根本重戒。其次,再总起来举说这三种的戒聚。这是三聚净戒:说律仪戒、说善法戒、说众生戒。“自誓而受”:自己发誓愿来受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此亦得戒”:那么能这样,一样可以得戒。

  M2. 明五众木叉戒(分二)

  N1. 明得 N2. 简不得  N1(分二)

  O1. 明年满者得二众戒 O2. 明年不满者先得三小众戒

  今O1

  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

  这是第二科,明五众木叉戒。明五众的木叉戒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戒。第二,就是不得戒;简不得戒,就和那个得戒不同了。在第一明得戒又有两小科:第一,是说明了年满的人得二众戒。第二,是说明了这年不满的人先得三小众戒。

  年满二十的得二众戒;就是比丘、比丘尼,这叫二众戒。那么年没满,就是没有够十八岁,这叫不满。这不满的,得三小众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或式叉摩那,这三小众戒。现在这是第一科,说得戒。

  “复次”:我再跟你讲一讲。“未来世诸众生等,欲出家及已出家者”:就是将来世所有一切的众生,想要出家的人,和已经出家的人。那么想要出家而没能出家的,也可以这样做;已经出家的,也可以这样的做,这都一样。怎么样呢?“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如果不能得到一个真正修行、有道德的戒师,和修行清净行的僧众。怎么叫清净行?清净的僧人,头一样就不要钱;有钱就是不清净。这个钱就是个不净物,来历也不净。你看人都用手来数它,数钱的时候又用口水来沾它,这很不清净的。因也不净,果也不净;…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