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真正想要得清净众,就是不要钱。
前几天来这一位出家人,他说看见台湾这一些个大德高僧,每一个人都很会数钱的,都有很多钱。有的法师就当众来宣布,把他所收的果仪撂这么高,撂在人前面--用一个手捉着钱给人看,说他是一个有钱的和尚。
那么要是能不拿钱,这是最好的。现在在你们美国,果宁因为被我骂了几次,骂得他不要钱了。为什么骂他呢?我说他尽贪心很大的,攀缘心很厉害!见了钱就带到荷包里,不交给我。这一骂,骂得他大约发了觉悟心了:“我不拿钱了!”不拿钱,还一样骂的;不是说不拿钱就不骂的,因为你怕骂。若不怕骂,那时候就不骂了;你还有个“怕”在心里头,这一定要骂的。什么时候没有这个“怕”了,那时候就没有骂了!所以你怕骂就会有骂,怕打就会有打。
那说:“那我怕钱,怎么这钱就不来呢?”你没有真怕它;你若真怕,它就来了。我怎么知道呢?我因为有这个经验。我也很怕钱的,但是越怕它越来,越来我越怕。我说:“你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它就源源而来,好像水似的往这儿流。那么,能以持银钱戒,这就叫清净僧了,清净比丘。
“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在心里头怀疑:我受这个戒,是不是得戒了呢?我大约是受戒不如法、不合法 not legal,大约佛不知道给我证明不证明呢?所以又生出一种法执,就生出一种怀疑了。“但能学发无上道心”:可是你怀疑不要紧,你能以学习发无上道心。“以令身、口、意得清净相已”:占察这个身、口、意,也令身、口、意三轮都得到清净相,得到好相了。
“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在想要出家而没有出家这样的人,应该把你的须剃了它,把头发也剃了它,你披上出家人穿的衣服。出家人搭的衣叫法衣。所以你们受戒的人,最好每一逢拜佛时候,都穿上衣袍;不要图省事,或者懒惰,就不穿衣袍。拜佛、念佛、听经,要是受过戒的人,一定要穿上衣袍。你看果理和果珊从 San Diego(圣地牙哥)这么远到这儿来,还是带着衣袍来拜佛,这就见出他平时很重视这个戒衣法服;这么远路,他还带来到这儿,穿袍褡衣来拜佛。所以,你们各位不要马虎,对于这个受戒的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业。
本来我不想告诉你们的,但是我若不说明白了,你们不知它的好处;但是说明白了,你们这好处又少了一半。我若不告诉你们,你们就自己自动去照着这样去修行、这样去做,那样就圆满的功德,因为是你自己发心。我这一告诉你,变成那一半是我的了;因为什么?因为我叫你这样子的,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所以这功德只有一半。说:“那我最欢喜这样子,我的功德给师父一半!”你欢喜,我也欢喜,咱们大家都欢喜,皆大欢喜!
“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好像前边这样的立愿、这么样地说,自己发誓,愿来受这个十重戒,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这三聚净戒。“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波罗提木叉,翻译过来也就是个戒,就是戒律。这就叫受出家之戒;你若受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
“即应推求声闻律藏”:求声闻的律藏,声闻所修行戒律的这个法,“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藏,叫“大智母”,大智慧的母;又叫一个“论”,大智慧的论藏。这个大智慧的母,又叫“大庄严法身的母”。所以,那么菩萨所修的这种戒律,你受了之后,“受持读诵”:你能受持读诵这种戒律。“观察修行”:你做这种观想,照着菩萨大智母的这种律藏来修习这行门。
方才我讲说我怕钱。为什么要怕钱呢?因为钱能令你成佛,也可以令你做鬼。你会用它,不错因果,就会成佛道;你不会用它,就会堕地狱、变饿鬼、转畜生。因为这种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把它列到五欲之首;五欲的头一个是财,这一点你们各位应该知道的。我就怕它用得错因果了,不是怕这个钱,是怕错因果;如果你用错了一分钱,你有很多的功德都被它消灭了。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注意!不单我要怕,我希望我的这些个皈依弟子,连出家人、在家人都对它怕一点,不要对它很亲近的;你若怕它,它这个钱也就会守规矩的。
O2. 明年不满者 先得三小众戒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
这是第二科,明年不满者,先得三小重戒。年不满,就是没有满二十岁;这样的人,先应该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这个三小重戒。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假设虽然出家,他年岁没有到二十岁的,就不能受比丘、比丘尼戒;应该先要发愿,誓愿先受十根本戒,和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和式叉摩那六戒,先受这三小重戒。十根本戒,就是菩萨十重戒,你想要详细知道,看看《梵网经》就知道了。别戒,就特别单为沙弥、沙弥尼立的沙弥十戒。
所以我叫你们每一个人都发愿,也就是这样子。在修道一定要有愿,你有愿又一定要信;有信、有愿然后才能修行。你如果没有信,就不会发愿;不发愿,就不会修行。所以,信、愿、行,这是一定要有的。
所以在未满二十想要出家的,不能先受比丘、比丘尼戒。现在这末法时代,也可以说是原子时代,什么都愿意快;我在普陀山受戒的时候,有十三岁的、十四岁的,都在那儿受戒。在台湾,你们受戒的时候,相信也会有些年纪轻的,也好像小孩子,就去受戒的,这是不合法的。不过末法时代,明明知道不合法,也要去那么做去。
“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既然受了十根本戒,又受了四十八轻戒,又受了沙弥、沙弥尼戒;受戒已了,也名字就叫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就应该亲近供养比你先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以,沙弥、沙弥尼就应该供养比丘、比丘尼。
先旧出家者,是在你以前、比你先出家的人。学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是比丘、比丘尼,他所学的是大乘菩萨戒,他行菩萨道,受这个圆满具足戒。先出家的,按照佛的戒律来讲,先出家一个钟头,就比后出家的大,辈份就高一点;所以先出家的就是师兄,后出家的就是师弟。那么在受戒,也是先受戒的就是戒兄,后受戒的就是戒弟;所以,这以先出家为高。比如你们谁愿意出家,先要求要出家的这个人就是做师兄,后要求要出家的人就做师弟;所以在佛教里,必须要恭敬先进者──就是先修行的这个人。
“求为依止之师”:你这个沙弥、沙弥尼应该求这个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做依止之师。依止,就是亲近这个师。所以我们出家之后,可以有依止师,就是依止他道德也高,也有学问,又有智慧。他单有学问没有道德,那也没有什么用;他单有道德,没有智慧,那也是个愚痴的师父,也没有什么用;他单有智慧,若没有道德、没有学问,那也没有什么用。必须要又有道德、又有学问、又有智慧,这样,可以做我们的依止师。你不要依止一个愚痴的,比你更愚痴,你跟他学什么呢?你本来想修行、讲道德,他说:“这是骗人的!什么叫道德?道德又多少钱一斤?”所以这也不能依止。依止师一定要有道德,他为佛教来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道德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就是从利人那个地方来的。你利益人,道德就充足。所谓万德庄严,佛为什么叫万德庄严?就是因为他利人利得太多了。我们为什么没有万德、没有庄严呢?就是因为利益人的地方太少。所以做沙弥想要找一个好依止师,一定要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
“请问教戒”:你请问这个依止师──就是这个先出家的,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这样的上座。要受戒过十年,这叫下座;二十年,叫中座;三十年,叫上座。受戒以后,谨守戒律,过了三十年,这叫上座了。要是他受戒没有过十年,这连下座资格还不够呢!这不可以依止的。必须要老资格了──这叫老戒师;受戒过十年以后,你才可以拜他做依止师。不是你们看见一个人坐单,也不知道他出家多少年,这就以为他是依止师。这是错误的!
好像你们到台湾,那个法师,他坐单,你们就都迷了,就以为他就是师父了。这是错误的。我知道他根本连出家大约五年,或者三年还不够呢!你们就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就做事情做得不合法。
“修行威仪”:修行怎么样走路、怎么样坐、怎么样卧?这叫请教依止师这种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要依照沙弥、沙弥尼这种法去请教去。怎么叫沙弥、沙弥尼的法呢?你要请教,一定要穿上袍、褡上衣,拿起来这个具,到那儿大展具,顶礼九叩首。
大展具,拜九拜,然后合起掌来:“请问上座,请问依止师!这个戒律威仪怎么样修行?”要这么样去请教去;不是就这样随随便便的我问你一个 question(问题),你要 答复我这个 question。不是这样的。所以这叫“如沙弥、沙弥尼法”。为什么我要说这个依止师要有道德?道德就是修行。为什么要有学问呢?就是他也听过经,也学过教。这有学问,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开悟的人,开悟了,无论什么道理他都懂了。如果不是这样子,那就没有什么用。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慇勤供养佛、法、僧宝。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假设遇不着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大德高僧来做你依止师的时候。不能值,就是不能遇见前边所讲的那种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遇不着这种的善知识,你就应该亲近菩萨所修的那个大智谋,你依照这种的论藏来修行。
…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