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读诵思惟,观察修行”:你常常来读诵这个大智谋藏,你思想它这个道理;然后你观察怎么样用功来修行。“慇勤供养佛、法、僧宝”:你应该勤加供养佛、法、僧三宝。勤供养,就是多供养,广修供养佛、广修供养法、广修供养僧。供养的法有十种这么多,以前我对你们讲过。
那么,现在这有居士发心,在礼拜六要供养佛法僧宝,请到他家里去应供;礼拜六有好东西吃,不要忘了!谁供养?果同。结婚之后,先要供养三宝,发菩提心。这果同和果通大约是宿生善根很深厚,所以今生一说要结婚,这果通就做了manager(经理);结婚之后,觉得一切的事情都很顺利,所以要供养三宝。我们到那去应供,要给他回向;回向所求如意、所愿遂心,遂心如意,他想什么就什么都成功了。你们各位不要忘了!不要单吃好东西,忘了给回向。
我听人说在某个地方有个什么规矩呢?供养一定要到佛教会去供养。供养什么呢?他不是供养三宝,他是供养四宝。什么叫供养四宝呢?因为它那出家人就那么一个,在家人是多得很,就供养在家人;在家人去应供,应完了供,还要拿着剩的菜啊、什么好吃的东西,每一居士拿一份。这叫供养四宝。
我们这个是方便法门,谁愿意到佛堂供也可以,愿意请到家里供养也可以,我们这是开佛教的这种风气;我们人人都学着供养三宝,不要学着供养四宝。你们在家居士,也不要尽以为受人供养是好事情。在家的居士如果有人结缘,那么你也应该结结缘;若不结缘,也应该做点功德,这真正的佛法是这样说。并且吃了也不要拿着,吃完了还要拿一份;除非多了,庙上送给你,说是:“我们菜饭太多了,每一个人拿到家里去一点,大家来把它快点吃了,因为天气很热的,不能留得太久!”这可以的,事情有通权达便的。
这广修供养,不是说尽供养在家人,不供养出家人。那么没有人供养,我们还修行,这是真正的修道。
今天 Nordeley(译音)打电话来,我问他做什么呢?他说李庆登(音)有一个 tool(工具),比我们现在用的还好得多;他们现在搬到楼上去了,这个不用了。还有一个旧沙发,也要送给我们。他那个 truck(货车)现在在哪里?如果有 truck的话,你们把它拿回来,看看可不可以用?不能用再说。他还要送给我们幢幡,我叫他要弄得清清楚楚的,不要弄得乱七八糟的。那么这是礼拜六。我记忆力不太好,你们每一个人帮我记一记,礼拜六是有人供养的。
我先要说明白了,这一次我又不高兴,不要预备这个 cottage cheese(松软粒状白乳酪)给我。
想起来前几天--不是几天,是礼拜天,果逸说她欢喜听这个 lecture(讲经);完了自己又后悔,说是说错话了,说是不应该告诉我。这是错中错!本来她应该告诉我,那么她就告诉我;她听我一问:“愿意听的是那一个 lecture?”她就思想想错了;想错了,所以就说错了,这叫错中错。
我本来的意思是问她:她不愿意听的,是谁讲的 lecture?那么当时她就想说是不应该告诉我。那么在这个地方,你要是明白,就会开一点小悟:喔!根本这个 lecture,好也是应该欢喜听,不好也是应该欢喜听的;不应该在欢喜听的就打起精神来听,不欢喜听的时候就沉沉欲睡--就想要睡觉的样子。那么我当时问,这就是叫她往这个地方想;啊!她就想到“不应该说”的那个地方去了。她以后又讲,说是不应该对我说。这说是没有关系,不过就落第二义了,不是第一义,是第二义;第二义,就是想错了!
那么还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谁有没有时间去做这一件事情?什么呢?我们这个杂志,每一次要有一个出家人、一个在家人的新闻。那么现在这个如修法师他也到三藩市这儿来。那么这出家人是很少的,来一个,我们都应该替他来做一个新闻的报导。那么最好谁有影像机的,到那儿给他影一个相片;回来刊在那一期的杂志上面,发表他一个消息。这件事情,他一来我就想,我以为你们各人都知道这种情形;但是这么多天,也没有人想要做这个事情。今天,跟你们各位讲一讲:以后凡是有居士来,或者出家人来,都应该给他照个相,发表他一个消息,把我们这杂志上的内容也充足了,那么他也很欢喜。不论他对我好不好,我们是往佛教上来看,他就以前骂过我的、毁谤过我的,都没有关系,尽量帮他们做一个宣传。
并且以后再有什么法会,我们应该照相的时候,不要问我:“有谁来应该影像?”我不欢喜和人在一起影像,所以不要勉强我来和其他人影像。你们都应该知道这种情形,不要什么事情尽等着我来,或等着我说,才去做去。你们自己都是些有智慧的人,尤其这是世间法,你们人人都应该懂的。
那么,以后或者很多人来,到这儿想要影像,或想要做什么事,你们都可以陪他影像。好像 某人那天来要和你们影像,不要告诉他说我不影像。你们应该告诉他,不要叫他和我啰哩八嗦的。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你不欢喜照相呢?”我最欢喜照相了,因为照得太多了,好像吃 cottage cheese 一样的,就不愿意再吃了;那么照相照得太多了,也不愿意再照了。因为譬如我若有千百亿化身,比如照相照出千百亿;照完了相,这化身化完了,大约就要跑到土里去了。我现在留一点,不会那么快跑到土里去;所以我虽然愿意照相,但是现在也不照。
那么说:“我也学师父这样!”那不行的,你还不够资格呢!我是在佛教里这么多年,那个相片不知照了多少,可以说差不离整个世界各国都有了,你们现在才初学佛法;好像这果逸似的,她翻译那个偈颂,她说不要登出她的名字。“你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所以才不要名了?”我问她。她说:“不是的!”不是?为什么你这名根本没人知道,就不要名?你名已经有了,不要名可以的;你名还没有,怎么可以说不要?我这个相,因为已经有了,所以不照了;你那还没有化出来呢!为什么你不照呢?所以有的人说:“我学师父!”你那厢还差得太远了!再待二十年以后,你再学师父的那个样子,那或者还可以,或者还不可以。
有一个人说:“我现在觉得我和师父是一样的。”或者是这样的。好像周某各处讲某某人开悟了,他和某某人是一样的。但是不是我!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又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得名比丘尼。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沙弥尼,这是女人出家的。若是沙弥尼年岁到十八岁了。在佛的戒律上,必须要到二十岁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十八岁的时候,不能受具足戒,只可以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这三个戒。“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也应该自己发誓愿,来受持戒律里边这个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就是在没受沙弥戒,先受式叉摩那这六戒;那么现在不是受这个戒的时候,不必讲它是什么是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和学习所有比丘尼的一切戒聚 。
“其年若满二十时”:他的年纪若满了二十岁的时候。“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才可以受像前边所说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也就是菩萨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轻这个戒。“然后得名比丘、比丘尼”:在这个年满二十岁,受了菩萨三种清净戒,然后才可以称为比丘或者比丘尼。
N2. 简不得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这是第二科,简别不得戒。怎么样不得戒呢?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假使这个众生,虽然他也学习这个忏悔的法门,他不能用至诚恳切的心,他也没有得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相这样的人,“设作受想,不名得戒”:这个时候他也假设他已经受戒了,就不能说他是得戒了。
J3. 明至心为因(分二)
K1. 问 K2. 答
今K1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这是第三科,明至心为因;说明这个至心做为因地的种子。这又分二:第一科,就是问;第二科,就是答。现在是第一科,问。
“尔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当时这位坚固而清净有信心的这位菩萨,就又问地藏菩萨这一位大菩萨说,“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仁者!你说的这个至心,有多少种的分别呢?“何等至心能获善相”:要用什么样的至心,才能得到这个善相呢?请仁者给我讲一讲!
K2. 答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这是第二科答,是地藏菩萨答复坚净信菩萨所问。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大菩萨,最孝顺父母的,专门行孝道,他也教化众生行孝道。这位菩萨就是地藏菩萨,在菩萨之中,他又是个大菩萨,所以就摩诃萨。他就说了。“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我这个至心的说法,这个道理我简略地说一说,只有两种。若往多了说、详细说,就有无量那么多种。“何等为二”:这两种都是什么?
“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第一,我告诉你,就是一开始专心来学习求愿,发要立誓愿的至心。这个立誓愿的至心,自己来发愿。
“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摄意,就摄持…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