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P29

  ..續本文上一頁“讀誦思惟,觀察修行”:你常常來讀誦這個大智謀藏,你思想它這個道理;然後你觀察怎麼樣用功來修行。“慇勤供養佛、法、僧寶”:你應該勤加供養佛、法、僧叁寶。勤供養,就是多供養,廣修供養佛、廣修供養法、廣修供養僧。供養的法有十種這麼多,以前我對你們講過。

  那麼,現在這有居士發心,在禮拜六要供養佛法僧寶,請到他家裏去應供;禮拜六有好東西吃,不要忘了!誰供養?果同。結婚之後,先要供養叁寶,發菩提心。這果同和果通大約是宿生善根很深厚,所以今生一說要結婚,這果通就做了manager(經理);結婚之後,覺得一切的事情都很順利,所以要供養叁寶。我們到那去應供,要給他回向;回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遂心如意,他想什麼就什麼都成功了。你們各位不要忘了!不要單吃好東西,忘了給回向。

  我聽人說在某個地方有個什麼規矩呢?供養一定要到佛教會去供養。供養什麼呢?他不是供養叁寶,他是供養四寶。什麼叫供養四寶呢?因爲它那出家人就那麼一個,在家人是多得很,就供養在家人;在家人去應供,應完了供,還要拿著剩的菜啊、什麼好吃的東西,每一居士拿一份。這叫供養四寶。

  我們這個是方便法門,誰願意到佛堂供也可以,願意請到家裏供養也可以,我們這是開佛教的這種風氣;我們人人都學著供養叁寶,不要學著供養四寶。你們在家居士,也不要盡以爲受人供養是好事情。在家的居士如果有人結緣,那麼你也應該結結緣;若不結緣,也應該做點功德,這真正的佛法是這樣說。並且吃了也不要拿著,吃完了還要拿一份;除非多了,廟上送給你,說是:“我們菜飯太多了,每一個人拿到家裏去一點,大家來把它快點吃了,因爲天氣很熱的,不能留得太久!”這可以的,事情有通權達便的。

  這廣修供養,不是說盡供養在家人,不供養出家人。那麼沒有人供養,我們還修行,這是真正的修道。

  今天 Nordeley(譯音)打電話來,我問他做什麼呢?他說李慶登(音)有一個 tool(工具),比我們現在用的還好得多;他們現在搬到樓上去了,這個不用了。還有一個舊沙發,也要送給我們。他那個 truck(貨車)現在在哪裏?如果有 truck的話,你們把它拿回來,看看可不可以用?不能用再說。他還要送給我們幢幡,我叫他要弄得清清楚楚的,不要弄得亂七八糟的。那麼這是禮拜六。我記憶力不太好,你們每一個人幫我記一記,禮拜六是有人供養的。

  我先要說明白了,這一次我又不高興,不要預備這個 cottage cheese(松軟粒狀白乳酪)給我。

  想起來前幾天--不是幾天,是禮拜天,果逸說她歡喜聽這個 lecture(講經);完了自己又後悔,說是說錯話了,說是不應該告訴我。這是錯中錯!本來她應該告訴我,那麼她就告訴我;她聽我一問:“願意聽的是那一個 lecture?”她就思想想錯了;想錯了,所以就說錯了,這叫錯中錯。

  我本來的意思是問她:她不願意聽的,是誰講的 lecture?那麼當時她就想說是不應該告訴我。那麼在這個地方,你要是明白,就會開一點小悟:喔!根本這個 lecture,好也是應該歡喜聽,不好也是應該歡喜聽的;不應該在歡喜聽的就打起精神來聽,不歡喜聽的時候就沈沈欲睡--就想要睡覺的樣子。那麼我當時問,這就是叫她往這個地方想;啊!她就想到“不應該說”的那個地方去了。她以後又講,說是不應該對我說。這說是沒有關系,不過就落第二義了,不是第一義,是第二義;第二義,就是想錯了!

  那麼還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誰有沒有時間去做這一件事情?什麼呢?我們這個雜志,每一次要有一個出家人、一個在家人的新聞。那麼現在這個如修法師他也到叁藩市這兒來。那麼這出家人是很少的,來一個,我們都應該替他來做一個新聞的報導。那麼最好誰有影像機的,到那兒給他影一個相片;回來刊在那一期的雜志上面,發表他一個消息。這件事情,他一來我就想,我以爲你們各人都知道這種情形;但是這麼多天,也沒有人想要做這個事情。今天,跟你們各位講一講:以後凡是有居士來,或者出家人來,都應該給他照個相,發表他一個消息,把我們這雜志上的內容也充足了,那麼他也很歡喜。不論他對我好不好,我們是往佛教上來看,他就以前罵過我的、毀謗過我的,都沒有關系,盡量幫他們做一個宣傳。

  並且以後再有什麼法會,我們應該照相的時候,不要問我:“有誰來應該影像?”我不歡喜和人在一起影像,所以不要勉強我來和其他人影像。你們都應該知道這種情形,不要什麼事情盡等著我來,或等著我說,才去做去。你們自己都是些有智慧的人,尤其這是世間法,你們人人都應該懂的。

  那麼,以後或者很多人來,到這兒想要影像,或想要做什麼事,你們都可以陪他影像。好像 某人那天來要和你們影像,不要告訴他說我不影像。你們應該告訴他,不要叫他和我啰哩八嗦的。有人就問了:“爲什麼你不歡喜照相呢?”我最歡喜照相了,因爲照得太多了,好像吃 cottage cheese 一樣的,就不願意再吃了;那麼照相照得太多了,也不願意再照了。因爲譬如我若有千百億化身,比如照相照出千百億;照完了相,這化身化完了,大約就要跑到土裏去了。我現在留一點,不會那麼快跑到土裏去;所以我雖然願意照相,但是現在也不照。

  那麼說:“我也學師父這樣!”那不行的,你還不夠資格呢!我是在佛教裏這麼多年,那個相片不知照了多少,可以說差不離整個世界各國都有了,你們現在才初學佛法;好像這果逸似的,她翻譯那個偈頌,她說不要登出她的名字。“你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所以才不要名了?”我問她。她說:“不是的!”不是?爲什麼你這名根本沒人知道,就不要名?你名已經有了,不要名可以的;你名還沒有,怎麼可以說不要?我這個相,因爲已經有了,所以不照了;你那還沒有化出來呢!爲什麼你不照呢?所以有的人說:“我學師父!”你那廂還差得太遠了!再待二十年以後,你再學師父的那個樣子,那或者還可以,或者還不可以。

  有一個人說:“我現在覺得我和師父是一樣的。”或者是這樣的。好像周某各處講某某人開悟了,他和某某人是一樣的。但是不是我!

  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亦當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又遍學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滿二十時,乃可如上總受菩薩叁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尼。

  “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沙彌尼,這是女人出家的。若是沙彌尼年歲到十八歲了。在佛的戒律上,必須要到二十歲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十八歲的時候,不能受具足戒,只可以受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這叁個戒。“亦當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也應該自己發誓願,來受持戒律裏邊這個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就是在沒受沙彌戒,先受式叉摩那這六戒;那麼現在不是受這個戒的時候,不必講它是什麼是法。“及遍學比丘尼一切戒聚”:和學習所有比丘尼的一切戒聚 。

  “其年若滿二十時”:他的年紀若滿了二十歲的時候。“乃可如上總受菩薩叁種戒聚”:才可以受像前邊所說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也就是菩薩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輕這個戒。“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在這個年滿二十歲,受了菩薩叁種清淨戒,然後才可以稱爲比丘或者比丘尼。

  N2. 簡不得

  若彼衆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名得戒。

  這是第二科,簡別不得戒。怎麼樣不得戒呢?

  “若彼衆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假使這個衆生,雖然他也學習這個忏悔的法門,他不能用至誠懇切的心,他也沒有得到身、口、意叁業清淨相這樣的人,“設作受想,不名得戒”:這個時候他也假設他已經受戒了,就不能說他是得戒了。

  J3. 明至心爲因(分二)

  K1. 問 K2. 答

  今K1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

  這是第叁科,明至心爲因;說明這個至心做爲因地的種子。這又分二:第一科,就是問;第二科,就是答。現在是第一科,問。

  “爾時,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當時這位堅固而清淨有信心的這位菩薩,就又問地藏菩薩這一位大菩薩說,“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仁者!你說的這個至心,有多少種的分別呢?“何等至心能獲善相”:要用什麼樣的至心,才能得到這個善相呢?請仁者給我講一講!

  K2. 答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複有下、中、上叁種差別。何等爲叁?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叁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人修習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這是第二科答,是地藏菩薩答複堅淨信菩薩所問。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地藏菩薩摩诃薩這位大菩薩,最孝順父母的,專門行孝道,他也教化衆生行孝道。這位菩薩就是地藏菩薩,在菩薩之中,他又是個大菩薩,所以就摩诃薩。他就說了。“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我這個至心的說法,這個道理我簡略地說一說,只有兩種。若往多了說、詳細說,就有無量那麼多種。“何等爲二”:這兩種都是什麼?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第一,我告訴你,就是一開始專心來學習求願,發要立誓願的至心。這個立誓願的至心,自己來發願。

  “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攝意,就攝持…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