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P28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真正想要得清淨衆,就是不要錢。

  前幾天來這一位出家人,他說看見臺灣這一些個大德高僧,每一個人都很會數錢的,都有很多錢。有的法師就當衆來宣布,把他所收的果儀撂這麼高,撂在人前面--用一個手捉著錢給人看,說他是一個有錢的和尚。

  那麼要是能不拿錢,這是最好的。現在在你們美國,果甯因爲被我罵了幾次,罵得他不要錢了。爲什麼罵他呢?我說他盡貪心很大的,攀緣心很厲害!見了錢就帶到荷包裏,不交給我。這一罵,罵得他大約發了覺悟心了:“我不拿錢了!”不拿錢,還一樣罵的;不是說不拿錢就不罵的,因爲你怕罵。若不怕罵,那時候就不罵了;你還有個“怕”在心裏頭,這一定要罵的。什麼時候沒有這個“怕”了,那時候就沒有罵了!所以你怕罵就會有罵,怕打就會有打。

  那說:“那我怕錢,怎麼這錢就不來呢?”你沒有真怕它;你若真怕,它就來了。我怎麼知道呢?我因爲有這個經驗。我也很怕錢的,但是越怕它越來,越來我越怕。我說:“你不要來了,不要來了!”它就源源而來,好像水似的往這兒流。那麼,能以持銀錢戒,這就叫清淨僧了,清淨比丘。

  “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在心裏頭懷疑:我受這個戒,是不是得戒了呢?我大約是受戒不如法、不合法 not legal,大約佛不知道給我證明不證明呢?所以又生出一種法執,就生出一種懷疑了。“但能學發無上道心”:可是你懷疑不要緊,你能以學習發無上道心。“以令身、口、意得清淨相已”:占察這個身、口、意,也令身、口、意叁輪都得到清淨相,得到好相了。

  “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在想要出家而沒有出家這樣的人,應該把你的須剃了它,把頭發也剃了它,你披上出家人穿的衣服。出家人搭的衣叫法衣。所以你們受戒的人,最好每一逢拜佛時候,都穿上衣袍;不要圖省事,或者懶惰,就不穿衣袍。拜佛、念佛、聽經,要是受過戒的人,一定要穿上衣袍。你看果理和果珊從 San Diego(聖地牙哥)這麼遠到這兒來,還是帶著衣袍來拜佛,這就見出他平時很重視這個戒衣法服;這麼遠路,他還帶來到這兒,穿袍褡衣來拜佛。所以,你們各位不要馬虎,對于這個受戒的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業。

  本來我不想告訴你們的,但是我若不說明白了,你們不知它的好處;但是說明白了,你們這好處又少了一半。我若不告訴你們,你們就自己自動去照著這樣去修行、這樣去做,那樣就圓滿的功德,因爲是你自己發心。我這一告訴你,變成那一半是我的了;因爲什麼?因爲我叫你這樣子的,不是你自己發心的,所以這功德只有一半。說:“那我最歡喜這樣子,我的功德給師父一半!”你歡喜,我也歡喜,咱們大家都歡喜,皆大歡喜!

  “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叁種戒聚”:好像前邊這樣的立願、這麼樣地說,自己發誓,願來受這個十重戒,和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這叁聚淨戒。“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波羅提木叉,翻譯過來也就是個戒,就是戒律。這就叫受出家之戒;你若受出家之戒,“名爲比丘、比丘尼”。

  “即應推求聲聞律藏”:求聲聞的律藏,聲聞所修行戒律的這個法,“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藏,叫“大智母”,大智慧的母;又叫一個“論”,大智慧的論藏。這個大智慧的母,又叫“大莊嚴法身的母”。所以,那麼菩薩所修的這種戒律,你受了之後,“受持讀誦”:你能受持讀誦這種戒律。“觀察修行”:你做這種觀想,照著菩薩大智母的這種律藏來修習這行門。

  方才我講說我怕錢。爲什麼要怕錢呢?因爲錢能令你成佛,也可以令你做鬼。你會用它,不錯因果,就會成佛道;你不會用它,就會墮地獄、變餓鬼、轉畜生。因爲這種的關系,所以在佛教裏,把它列到五欲之首;五欲的頭一個是財,這一點你們各位應該知道的。我就怕它用得錯因果了,不是怕這個錢,是怕錯因果;如果你用錯了一分錢,你有很多的功德都被它消滅了。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注意!不單我要怕,我希望我的這些個皈依弟子,連出家人、在家人都對它怕一點,不要對它很親近的;你若怕它,它這個錢也就會守規矩的。

  O2. 明年不滿者 先得叁小衆戒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求爲依止之師,請問教戒,修行威儀,如沙彌、沙彌尼法。

  這是第二科,明年不滿者,先得叁小重戒。年不滿,就是沒有滿二十歲;這樣的人,先應該受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這個叁小重戒。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假設雖然出家,他年歲沒有到二十歲的,就不能受比丘、比丘尼戒;應該先要發願,誓願先受十根本戒,和沙彌十戒、沙彌尼十戒,和式叉摩那六戒,先受這叁小重戒。十根本戒,就是菩薩十重戒,你想要詳細知道,看看《梵網經》就知道了。別戒,就特別單爲沙彌、沙彌尼立的沙彌十戒。

  所以我叫你們每一個人都發願,也就是這樣子。在修道一定要有願,你有願又一定要信;有信、有願然後才能修行。你如果沒有信,就不會發願;不發願,就不會修行。所以,信、願、行,這是一定要有的。

  所以在未滿二十想要出家的,不能先受比丘、比丘尼戒。現在這末法時代,也可以說是原子時代,什麼都願意快;我在普陀山受戒的時候,有十叁歲的、十四歲的,都在那兒受戒。在臺灣,你們受戒的時候,相信也會有些年紀輕的,也好像小孩子,就去受戒的,這是不合法的。不過末法時代,明明知道不合法,也要去那麼做去。

  “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既然受了十根本戒,又受了四十八輕戒,又受了沙彌、沙彌尼戒;受戒已了,也名字就叫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應該親近供養比你先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以,沙彌、沙彌尼就應該供養比丘、比丘尼。

  先舊出家者,是在你以前、比你先出家的人。學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是比丘、比丘尼,他所學的是大乘菩薩戒,他行菩薩道,受這個圓滿具足戒。先出家的,按照佛的戒律來講,先出家一個鍾頭,就比後出家的大,輩份就高一點;所以先出家的就是師兄,後出家的就是師弟。那麼在受戒,也是先受戒的就是戒兄,後受戒的就是戒弟;所以,這以先出家爲高。比如你們誰願意出家,先要求要出家的這個人就是做師兄,後要求要出家的人就做師弟;所以在佛教裏,必須要恭敬先進者──就是先修行的這個人。

  “求爲依止之師”:你這個沙彌、沙彌尼應該求這個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做依止之師。依止,就是親近這個師。所以我們出家之後,可以有依止師,就是依止他道德也高,也有學問,又有智慧。他單有學問沒有道德,那也沒有什麼用;他單有道德,沒有智慧,那也是個愚癡的師父,也沒有什麼用;他單有智慧,若沒有道德、沒有學問,那也沒有什麼用。必須要又有道德、又有學問、又有智慧,這樣,可以做我們的依止師。你不要依止一個愚癡的,比你更愚癡,你跟他學什麼呢?你本來想修行、講道德,他說:“這是騙人的!什麼叫道德?道德又多少錢一斤?”所以這也不能依止。依止師一定要有道德,他爲佛教來發揚光大,利益衆生。

  道德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從利人那個地方來的。你利益人,道德就充足。所謂萬德莊嚴,佛爲什麼叫萬德莊嚴?就是因爲他利人利得太多了。我們爲什麼沒有萬德、沒有莊嚴呢?就是因爲利益人的地方太少。所以做沙彌想要找一個好依止師,一定要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

  “請問教戒”:你請問這個依止師──就是這個先出家的,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的這樣的上座。要受戒過十年,這叫下座;二十年,叫中座;叁十年,叫上座。受戒以後,謹守戒律,過了叁十年,這叫上座了。要是他受戒沒有過十年,這連下座資格還不夠呢!這不可以依止的。必須要老資格了──這叫老戒師;受戒過十年以後,你才可以拜他做依止師。不是你們看見一個人坐單,也不知道他出家多少年,這就以爲他是依止師。這是錯誤的!

  好像你們到臺灣,那個法師,他坐單,你們就都迷了,就以爲他就是師父了。這是錯誤的。我知道他根本連出家大約五年,或者叁年還不夠呢!你們就是因爲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就做事情做得不合法。

  “修行威儀”:修行怎麼樣走路、怎麼樣坐、怎麼樣臥?這叫請教依止師這種威儀。“如沙彌、沙彌尼法”:要依照沙彌、沙彌尼這種法去請教去。怎麼叫沙彌、沙彌尼的法呢?你要請教,一定要穿上袍、褡上衣,拿起來這個具,到那兒大展具,頂禮九叩首。

  大展具,拜九拜,然後合起掌來:“請問上座,請問依止師!這個戒律威儀怎麼樣修行?”要這麼樣去請教去;不是就這樣隨隨便便的我問你一個 question(問題),你要 答複我這個 question。不是這樣的。所以這叫“如沙彌、沙彌尼法”。爲什麼我要說這個依止師要有道德?道德就是修行。爲什麼要有學問呢?就是他也聽過經,也學過教。這有學問,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開悟的人,開悟了,無論什麼道理他都懂了。如果不是這樣子,那就沒有什麼用。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惟,觀察修行,慇勤供養佛、法、僧寶。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假設遇不著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的大德高僧來做你依止師的時候。不能值,就是不能遇見前邊所講的那種人。“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遇不著這種的善知識,你就應該親近菩薩所修的那個大智謀,你依照這種的論藏來修行。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