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P27

  ..續本文上一頁覺得不如意。

  第五,疑法蓋。怎麼疑法呢?法師所講出的法,他總不生信心:“我聽法師講經,不過他講講而已,不一定是這樣子。唉!真的不是這樣子!佛法?佛法也就是騙人的吧?”將信將疑,這叫疑法蓋。

  這五種的蓋,能掩蓋住你光明智慧的自性,所以叫“五蓋”。這五蓋把你蓋得看不見光明,所以你要是能以得到清淨相,鬼神也都不來惱亂你了,九十五種的外道邪師也沒有什麼辦法來擾亂你了。展,好像一塊布你把它打開來,這叫展開;轉,就是這麼轉來轉去的;輕微,就少了,漸漸沒有了。所有五蓋展轉輕微,這意思就是說,所有這五蓋也一天比一天蓋得薄了。好像最初這個五蓋蓋得很厚的,有一尺厚;以後一天就減去一分、一天減去一分,減到一百天,這一尺厚的東西都沒有了。

  “堪能修習諸禅智慧”:堪能,就是堪可。修,就是修行;習,就是學習。諸禅,就一切的禅;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八定,這都叫諸禅。那麼有禅定的功夫,然後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明心見性。所以你若先得到這個身、口、意清淨的相了,得到地藏菩薩的護念了,那麼以後一天比一天就會開大智慧了。

  天天講經,天天說法,就認爲聽經是很平常的,聽過去就把它忘了;那麼聽過去就應該記得,永遠都不忘了。在前幾天我說:“誰要出家,要先讀會《法華經》!”以前要先讀會了〈楞嚴咒〉,這〈楞嚴咒〉又叫“愣半年”。發愣,就在那站著不會動了,好像入了定似的;這一發愣,就叫“愣半年”。

  我們這兒果逸和果前兩個人,都愣了一個月,就可以背得出了;他們就是來了一個月,就可以背〈楞嚴咒〉,所以他們出家都沒有什麼問題了。你們現在想要出家的人,首先要〈楞嚴咒〉學會背了。我現在一想:《法華經》太長了,如果你讀《法華經》,最聰明的恐怕不只半年,要一年多。那麼現在還是先讀〈楞嚴咒〉,把〈楞嚴咒〉讀會了,然後再讀《法華經》,單讀出一品來。讀什麼品呢?就讀〈安樂行品〉,把〈安樂行品〉能背得出,就可以了。

  那麼有的人認爲不認識中國字,我們現在有翻譯好英文的,可以讀英文,能背得出也可以的,這也合格的。那麼《楞嚴咒》和〈安樂行品〉以後再想要出家,就再加一品;再有出家,就再加一品。加得多多的,到最後一定要能把《法華經》能背得出來,這是這樣。

  還有,我說我們這兒的規矩是男左女右;當時我沒有說明白。這男左女右,在我這兒看是男左女右;在下面的人,從這兒往外看,這邊是左,那邊是右;從下面往上看,那邊是左,這邊是右。這兩方面看,也沒有左,也沒有右;所以你們以後站,比如是夫婦,兩夫婦可以站在一起,不要分男女。

  因爲你們美國的夫婦走也在一起,坐也在一起,無論做什麼都要在一起的,那麼寸步不離。因爲這個,所以昨天晚上,我就把 Gary(果佑)拉到果萬那邊去,把果奎也拉到果宗那邊去。以後夫婦可以站在一起,不一定要分;就是男女方面,你看如果女界人太少了,男界也可以站到那邊去。總而言之,自己知道是左、是右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站在左、右。這個是妙不可言的一種法。今天我如果不這樣發表,有的美國人就說:“這個師父太不懂人情世故,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我今天要發表這個道理。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有這麼個一境界來了,所以對大家講這麼多的話;如果沒有這個境界,就沒有這麼多話講。所以在今天,果逸告訴我說,她很歡喜聽今天的 lecture(講經),那我也就很歡喜她告訴我。她告訴我這個聲音,我知道我講經還有人歡喜聽了;這不是講得把人講得都睡著了,沒有人歡喜聽。

  (由此處經文起,至“而不能得善好戒師”淺釋,又缺一大部分)

  K2. 明得離惱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雖不爲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衆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恒常發願,于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舍此命已,生于善處。【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K3. 明得淨戒(分二)

  L1. 明忏重得受 L2. 明無師得受

  今L1

  複次,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諸衆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 【編按:缺本段經文及講解】

  L2. 明無師得受(分二)

  M1. 明菩薩叁聚戒 M2. 明五衆木叉戒

  今M1

  若彼衆生,欲習摩诃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衆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于道場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爲師證。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叁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編按:從“若彼衆生”至“攝化衆生戒”,缺經文及講解】

  “而不能得善好戒師”:這是說受這叁聚戒--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衆生戒,這叫菩薩的叁聚戒。那麼,如果你不能得好戒師、善戒師。什麼叫善好戒師呢?就是持戒精嚴,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依照戒律來修行得非常圓滿。

  比如,拿很簡單的來講: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有不語戒,睡覺的時候有不講話的戒,這都是很小的地方的戒。再有行、住、坐、臥:行如風,行好像風似的;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樹一樣;臥如弓,躺著的時候好像一張弓似的;坐如鍾,坐著那兒好像一座鍾似的。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他都不錯亂,並且依照佛所說的戒律去修行的,這叫善好的戒師。

  戒德精嚴,修行持戒這種德性,精益求精。嚴,就是小小的一點,他也不犯戒。比如修道的人,走路眼睛看腳前邊叁尺的地方,他就修行這種威儀。上好的戒師,就是持戒精嚴,絲毫不犯的。

  在前幾天來這個出家人,他告訴我說:“你們這幾個美國人到香港,是威儀最好了!走路都是閉著眼睛走路,沒有一個東張西望的。”他那時候在臺灣,他就知道這五個出家人都是威儀嚴整,威儀最好了。來告訴我,但是我告訴他說:“他們在香港偷回來很多珠寶,你都不知道啊?”他說:“不會的!”我說:“不會?等偷到你的時候,你就相信我的話了!”他在臺灣也沒有看見你們,怎麼就知道你們到香港都眼睛不看人,都把眼睛收起來?又和出家人說話,都合起掌來講話的?你們個個都變成老修行了?但是這個名實不相符。我知道這幾個人跑到香港去,就各處去亂講亂說的;但是這個亂講亂說,他大約沒有聽見,所以就不知道了。

  “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他廣大地、多多地解釋明白菩薩的法,又是個先你而修行菩薩法藏的人。這菩薩法也有很多的妙法在裏邊藏著呢!每一個菩薩都有他秘密的行門。好像觀音菩薩就慈悲大;慈悲,就是他的秘密的行門、秘密的法藏。地藏菩薩就願力大;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願力就是他的秘密法藏。普賢菩薩行門大;修行那種種的行門,以行門大做他秘密的法藏。文殊菩薩就智慧大;以智慧做他秘密的法藏。所以每一位菩薩都有他的所長。

  在你沒有遇到善好戒師,或能給你解釋菩薩法藏的先修行人的時候,你應該先先地自己來修行。怎麼樣修行呢?“應當至心于道場內恭敬供養”: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就沒有雜亂的心,只有一個心。你應該用至誠懇切的心,在道場的裏邊,先對十方諸佛也都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爲師證”:仰,就是向上對著十方諸佛和菩薩來說,請十方諸佛和十方菩薩來給做證明,證明受戒得戒了。

  “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就專一其心來發一個請求受戒的願,來稱揚而說明這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叁種戒聚”:先說《菩薩戒經》上面的十根本重戒。其次,再總起來舉說這叁種的戒聚。這是叁聚淨戒:說律儀戒、說善法戒、說衆生戒。“自誓而受”:自己發誓願來受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此亦得戒”:那麼能這樣,一樣可以得戒。

  M2. 明五衆木叉戒(分二)

  N1. 明得 N2. 簡不得  N1(分二)

  O1. 明年滿者得二衆戒 O2. 明年不滿者先得叁小衆戒

  今O1

  複次,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叁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爲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

  這是第二科,明五衆木叉戒。明五衆的木叉戒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戒。第二,就是不得戒;簡不得戒,就和那個得戒不同了。在第一明得戒又有兩小科:第一,是說明了年滿的人得二衆戒。第二,是說明了這年不滿的人先得叁小衆戒。

  年滿二十的得二衆戒;就是比丘、比丘尼,這叫二衆戒。那麼年沒滿,就是沒有夠十八歲,這叫不滿。這不滿的,得叁小衆戒;就是沙彌、沙彌尼,或式叉摩那,這叁小衆戒。現在這是第一科,說得戒。

  “複次”:我再跟你講一講。“未來世諸衆生等,欲出家及已出家者”:就是將來世所有一切的衆生,想要出家的人,和已經出家的人。那麼想要出家而沒能出家的,也可以這樣做;已經出家的,也可以這樣的做,這都一樣。怎麼樣呢?“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衆”:如果不能得到一個真正修行、有道德的戒師,和修行清淨行的僧衆。怎麼叫清淨行?清淨的僧人,頭一樣就不要錢;有錢就是不清淨。這個錢就是個不淨物,來曆也不淨。你看人都用手來數它,數錢的時候又用口水來沾它,這很不清淨的。因也不淨,果也不淨;…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