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出这六根来。
“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这个六根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就从如来藏清净自性里边生出来的。因为一念无明,而生出这么多麻烦的事情;这有一念的无明,造成了这六根。那么无明,也是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的。就因为一念不觉,就生出无明来的;你若觉了,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事生出来了。因为你一念不觉,所以生出来内里边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生出来;外边就生出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中间,又生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这合起来三六一十八,叫“十八界”,又叫“十八受”。“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根据着这一实境界,以这个一实境界为本。
“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编按:缺本句之讲解】
“不了一法界”:不明白这个一法界。今天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一”。这个“一”是一个数目的开始,谁造出这个“一”呢?本来不要说二,连一个一也没有;这一个“一”,就是那一个圆圈变化出来的。这个“一”字是最妙的,可是虽然妙,就有了数目了;有了数目,就不是真正的妙了。
真正的妙就是这个“O”字。这个“O”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是无形无相,没有一个数目可以表达出来它。你单单写这么一个“O”字,就是代表什么也没有;没有数目,单单这一个零字。这“O”字旁边你加一个“一”字,喔!那就变成十了。你再加两个“O”字,那就变成百了;加上三个“O”字就变成千了。千千万万,都是从这个“O”字来表达出来;那么这个“O”字的本体,它是没有数目的,不过你若加上一个一,它就有了数目。
我们人的本性就是这个“O”,等到变了“一”了,那就有了执着了,生出一点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这是个“一”了,不圆融无碍了。这个“O”字,你找不着头也找不到尾,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点;所以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比这个“O”字再大的,也没有比这个“O”字小的。为什么呢?你再大的数目,都离不开这个零字,所以它大而无外,没有能超过这个零字再大的;小而无内,你就单单一个零字,什么也没有了。那么在这个“O”字摇身这么一变,就变了一个“一”字;变出一个化身来,这化身就变出这个“一”来。
这个“一”,你若再能把它变回去,变成一个“O”字,那在佛教里就是佛;在道教来说就是仙,不过它那个不究竟,还要往前再研究。所以他说:“天得一以清”,天若得到这个“一”了,它就清净。它就到下雨的时候就下雨,到刮风的时候它就刮风;不会刮飓风,也不会下大雨。
它下的雨是“风不鸣条”。怎么叫“风不鸣条”呢?这个风不会把柳树刮得响。这风若大了,会把柳树刮得沙沙响,它不响的;条,就是杨柳枝那个柳条子。下雨呢?“雨不破块”。这雨不会把那个土块下得没有了。土块,就是泥土这么一块一块地在那地方。下雨不能把土块铡碎了,它下完雨,那个土块还是在那里,不会把这个土块给破了。这个雨,就下得“天街小雨润如酥”,天上下那个小雨,就好像是那个油似的,下得一切万物上都很舒服的。
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地要是得到这个“一”,就不会有地震的;地震,就是把这个“一”跑了,没有这个“一”了。这里头很玄妙的,讲了,我知道你们也不懂的;不过,你若懂了,就是圣人。所以说“人得一以圣”,人若得到这个“一”,那就是菩萨、圣贤;为什么呢?他得到这个本体了。我们人为什么就流转生死呢?就因为没有得到这个本体,不知道这个“一”;你若知道这个“一”了,再能返本还原,返到那个“O”上,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了。讲这个“一”没有法讲完,就是讲几个大劫也讲不完的。因为什么呢?这个“一”道理太多了!
若讲起来,一切经典都是从这个“一”生出来、从这个“O”生出来;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一切的天地也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这个“O”虽然说是没有,但是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可是在这个“O”的时候是没有的,到了这个“O”的;你把它伸开,就变成一个“一”了。变成这个“一”,就生出很多麻烦:由一就生出二来,由二就生出三来,由三就生出四来,由四就生出五来;乃至于无量无量的数目,都从这个地方跑出来的。若没有这个“一”了,你还把这个“一”能变成一个“O”,那你就返本还原了。
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和这个道理是相同、相近的。什么呢?这个“一”就是不是人的时候。那么说,是个什么呢?什么也不是的时候,还没有人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寿者这时候;等一到这个“一”上了,就有了人了。这个“人”就是个心;这时候,有了人就有了我,有了我就有了众生,有了众生就有了寿者了,这些个麻烦的事情就出来了。你懂没懂呢?说:“我还有点不明白!”你不单有点不明白,根本你就不明白!
“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H2. 详示占法(分二)
I1. 明自占 I2. 明为他 I 1(分二)
J1. 明占 J2. 明察 J1(分二)
K1. 总示占法 K2. 别示果报
今K1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
这一段文是第二科,详示占法。详示占法这一科,又分出两科:第一,说明了自己占的方法。第二科,说明了为他人占,观察这三世的果报。现在这第一科,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就是说明了这个占。第二科,就是说明了这个察,观察。那么第一科,说明了这个占的方法,又有两小科:第一,是总示占法;总起来指示这个占察善恶的方法。第二科,是别示果报;特别地指示出来这种果报,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现在是第一科,这个明这个占的总示占法。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若,是或者之词、不定之词、假设之词。假设未来世,没有到来的时候。在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现在也就是过去的未来。为什么说过去的未来是现在?好像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说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当时的未来。所以释迦牟尼佛知道将来在这个U.S.A.(美国)有这么一个金山寺,这金山寺又有这么多的金山人,金山人就要度这个金山的众生,金山的众生将来同成金山的佛道;释迦牟尼佛当时知道,地藏菩萨也知道。所以地藏菩萨替释迦牟尼佛代表来说法,说是“未来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你看!你们各位都皈依三宝,这都是佛的弟子。
“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那么这个三世的因果中所受的果报,自己不知道我前生种的是善因、是恶因?是种的什么因?我现在要占算占算。算一算,这叫欲决疑意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种的实在的因,就结的实在的果;你种一个谎花,就结一个假果。什么叫假果呢?单单开了一个花,它没有果,这叫假果;本来以为开这个花会有果的,但是没有。
我再给你们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谎花不结果。好像某一个人去竞选总统,竞选已经要选上了,可是他失败了;就差一票没有选上,这就开了一个谎花,结了一个假果。这是你们都懂的,选总统是这样的。好像那个 Robert Kennedy(罗勃.甘迺迪),本来一定可以胜了,又死了,这也叫一个假果;就是将将要成功,而又失败了,这都是假果。在这个国家很少这种的情形,拿中国来讲,给人做第二个太太,这也都叫开谎花、结个假果。
那么或者你想做总统,不做总统做副总统,这也叫开谎花、结个假果。总而言之,这个镜中花是假花,水中月是一个假月;但是假月,这个李太白喝醉了酒,就要去把它拿下。所以世界上多么愚痴的人都有!这就是开假花结一个假果,这是不实在;你本来得到手里了,一转眼的时候又丢了。
那么这个真果、假果从什么地方来的?就因为你种因那儿来的。你种了真因,就结真果,就结实果;你种了假因,就结了假果,就结了一个虚妄的果。好像那个人做梦,梦见他做皇帝了;醒了,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做梦的时候,文武百官、丞相元帅什么都有;醒了,完全都是空的,这就叫假果。
“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应该把这六个轮相拿到一起,这么掷三次;看看头一次是多少个数目,第二次又是多少个数目,第三次又是多少个数目,那么这三次的数目集合起来,看看是有多少个数目?“依数观之,以定善恶”:你依照这个多少的数目,观察你这种的三世因果,来定善恶。
K2. 别示果报(分三)
L1. 标征 L2. 详列 L3. 结指
今L1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
这是第二科,别示果报;特别指示出来果报的这种名称。这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标征;就是标出来征问。第二科,是详列。第三科,就是结指。现在是第一科,标征。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像前边我所说的这么三掷,然后知道它的数目,来观察你的善恶,你就能知道你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种三世果报的轮相。这种轮相有多少呢?“有一百八十九种”。叙述这个叫标征;征,就是征问。“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什么叫一百八十九种轮相呢?
L2. 详列(分三)
M1. 有百六十数明现世果报 M2. 有十一数明…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