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参.前言 肆.释文▪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些个比丘应该怎么样住法呢?”释迦牟尼佛说:“哦,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

  

什么叫四念处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这叫四念处。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这个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你知道它是不净的东西了,就不会对它生一种爱心;不会生一种爱心,就没有执着了,就没有着住;没有着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观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种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就乐受也是一种苦的因。第三要“观心无常”,观这个心,它是念念迁变,无常的。第四要“观法无我”。

  

那么对于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和恶性的一般的人,应该怎么样呢?阿难就请问佛:“这恶性比丘、恶性的居士、恶性的一般的人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佛说:“哦,这个是很简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样子呢?你就用一个“默摈”两个字。”

  

默,就是不和他说话;摈,也就是不理他。这个也就是,你遇着这个恶人──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恶人,你应该怎么样?你就要用定力来对治他,不要被他转。他恶,你也恶,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它那么狂吠,你也对它狂吠一声,那你也变成狗了。因为恶性的人,他生来就具足这么一个恶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管他。这样子,他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这叫“默摈”,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他。

  

阿难说:“哦!这果然是很简单!第四个问题也都解决了。”

  

佛为什么就教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作为经首?因为这个“如是我闻”有几个意思:

  

第一,异外道。异,就和外道不一样,和它不同。怎么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就用“有无”两个字;印度用梵语,就是“阿嚘”两个字。阿,就是无;嚘,就是有。它说,一切的法,一切万事万物、天地间所有什么都算上,就不出两个字。所以它用这两个字来代表,什么呢?一个就是“无”,一个就是“有”。它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总而言之,不能出“有”、“无”这两个字,所以它经典的一开始就“阿嚘”。“无有”,本来无,它说现在有了;但它可没讲真空妙有。不过这个道理有一点相似,但是没有把它详细讲出来。所以佛所说的经,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这个法你说什么不是这样子?世界上什么不是这样子?什么都是这样子!你若说,什么都是这样子,什么也都不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如是”,非常之妙的!那么,这个“如是我闻”第一个意思是异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样,和外道的经典是不同的。

  

第二,断众疑。佛知道大家有这种怀疑,怀疑什么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后,阿难和老迦叶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也升座说法,坐到佛的坐位上。在这个时候,你说,怎么样啊?阿难往那个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顿起三疑,就生了三种的疑惑心。三种疑惑心是什么呢?疑惑:“哦!释迦牟尼佛没有圆寂嘛,没有入涅槃呀,我们这个大师又活了!”以为阿难就是释迦牟尼佛又活过来了。这是一个疑。

  

又有的人,生了一种怀疑,怀疑什么呢?“喔!这是他方佛来了。那么这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这不知道是东方的佛来了?是西方的佛来了?或者是南方的佛来了?是北方的佛来了呢?哦!这是其他佛到这儿成佛来了!”这又是一个疑惑。

  

第三个疑惑:“哦!不是!这个大师入涅槃了,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也不会又活了。他方佛是教化其他世界的众生,也不会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哦!这原来是阿难现在成佛了!”大家又怀疑阿难转身成佛。

  

当时法会大众有这三种的怀疑,等阿难尊者一说“如是我闻”,说出这四个字来──说出这个意思来,不一定是四个字,因为梵语或者是六个字、八个字也不一定。英文呢,也不知道是几个字。总而言之,意思就是说“如是我闻”这个意思就好了──三疑顿息,大家都:“哦!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个法,这如是之法,是阿难他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这三疑顿息。这叫断众疑。

  

第三,息争论。怎么叫息争论呢?因为阿难在这诸大比丘里头,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槃,他这时候才四十九岁,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论资格,老迦叶是最老的。还有目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些尊者都比阿难尊者年龄高。论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难道德高;论学问,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难的学问也高;论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难尊者的智慧也高。

  

那怎么就能选到阿难来结集经藏呢?来说这个经典呢?所以这里边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难是个最年轻的。如果他说这个经典,那么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争了。你也想争第一,他也想争第一,这个说:“哦!我听的经比你多,我应该作经。那个就说:“哼!我跟着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里呢!我应该作这个经。”这样大家就争起来了。等阿难说:“如是我闻”,把这一个意思一说出来,原来这不是阿难的意思,也不是大众的意思,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所以大家都没有得讲了。这叫息争论,

  

这个“如是我闻”是阿难以四事问佛,前边已经讲过两种,现在讲第三种。这第三是依四念处而住。什么是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

  

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于自己身体看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为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为这个身体而有;若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么自私自利?就因为没有认识这个身体,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是因为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啊!为这个身体来找一点好东西吃,为这个身体来找一点好衣服穿,为这个身体找一个好房子住,为这个身体找一点娱乐,这都是一种执着。这个执着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为这个身体来作打算。有一天这个身体直到要死了,那时候还不明白,“唉!我这个身体怎么死了呢?怎么不帮忙我呢?”那时候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实的,可是已经晚了,已经后悔迟了!

  

究竟这个身体是不是个真的?在这个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个真实的,不是个虚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这个身体,知道它是一个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一个身体。这一个身体不是究竟的,那么究竟的是什么呢?究竟的,就是我们自性,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圆满无碍的,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我们这个身体是暂时,这个自性寄居到这个身体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馆呢!这个身体,就是一个旅馆,可是住旅馆这个人不是旅馆哪!你若拿那个游客就当了旅馆,那个游客以为这个旅馆就是自己了,那岂不是大错而特错呢?那么你能看这个身体是旅馆,那么这个主人呢?你要找着他。你找着这个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

  

现在先说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生来就不净,为什么不净呢?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变成一个身体。化出这一个身体,由小的时候,啊!也不知道什么,它就长大了。等长大了,他就生出种种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贪、瞋、痴、慢、疑都生出来了,就造出来一些个杀、盗、淫、妄、酒。造的杀业,造的盗业,造的淫业,造的妄语业,造的这个饮酒,喝醉了酒这种的业。造种种的业,都是因为这个身体。

  

那么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一个宝贝?不是的!宝贝,为什么叫宝呢?宝,是清净无垢的,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清净的,这才叫宝呢!可是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就有眼眵生出来,两个耳朵就有耳屎生出来,两个鼻孔就有鼻涕生出来。

  

有那些个外道──你们这些美国人哪,没有看见那种外道──中国有那种外道,专门怎么样子呢?专门吃鼻涕。啊!这鼻涕由这个鼻孔擤出,他把它吃了。他说什么呢?他说这是炼丹呢!丹,CharlieZhang,你见过这种的人没有?在台湾,有没有这种的?(答:没有。)没有啊?(答:没有!)没有看见?这个在中国多得很,修这种外道法。他说这是炼丹。你说这个简直的!如果不是愚痴,怎么能这样呢?把鼻涕也吃了!不单吃鼻涕,而且还吃眼眵,又吃耳屎。他说:“这个身上出来的东西,这都是宝贝呀!”这么肮脏的东西,他说是宝贝!你看!可怜不可怜,这种人?!

  

这是有六孔了,两个耳朵、两个眼睛、两个鼻孔,这六孔。还有一个嘴巴,这嘴巴常常有这个黏痰吐沫,你说!这个东西清净不清净?这是七个孔了。还有大便、小便,加上这两个,就是九孔。大便、小便,人人都知道它不干净。你不信?你作再好的菜,你如果用一点大便搁里头调一调,那个味,人若没有看见,会吃的;人若看见,哪一个人也不会吃这个东西了。为什么呢?没有吃,就想作呕了。为什么?因为它不干净。这个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是宝贝不是宝贝呢?要是宝贝,为什么有这么不干净的东西常常流出来?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参.前言 肆.释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