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left">你这个身体要是有一个礼拜不去沐浴,身上又痒又不舒服了,你用手这么一搓,这身上就有很厚的泥。你说这个泥是在什么地方来的?时间一久,不沐浴,全身就都放出一股臭味来。这个臭味,不要说自己,连那个狗都不愿意闻这股臭味。你说!这是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这叫“观身不净”,观察这个身体是这么一个肮脏的东西。那么你还能爱它?你还能对这个身体有所执着?你爱这么一个不干净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那么说:“可以把它用刀割开它,不要它,就自杀了。”这也不需要!你还要藉假修真,因为你那个自性要在你这个身体里边住,你一走到这个五阴身了,就变成阴阳混合了,也就是在这个清净和污浊之间。你要是往上修行,就是得到清净;你要是不修行、造罪业,就往下坠,和污浊就合而为一了,就变成鬼;你往上修,就变成佛。所以,你修行和不修行,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帮助你。好像阿难尊者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可是始终佛也没有法子给他三昧。到佛入涅槃之后,他结集经藏的时候,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们这个身体,你不要那么爱惜它,不要拿它当宝贝了。不要说,谁说我一句,我也放不下来,“哎!你怎么说我呢?”谁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恶至极!”自己觉得痛一点,这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放下、看破,就没有一个痛不痛。谁痛?痛又怎么样子?有人打你,你就当撞了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当他唱歌给你听呢!我不常常讲,你当他讲日本话呢!因为你不会骂人,他骂你,你就作为不懂──或者他说英文呢,或者他说的不知道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是什么国家的一种语言?或者法国、德国?因为我没学过那种话,就不懂,所以他骂你,你也没有事了。总而言之,你若能把执着我这个身体看破、放下了,这时候你就会得到自在,这叫“观身不净”。不要看这个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是身念处。这个“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也要观成不净。
这“观受是苦”。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苦受就是苦苦,乐受里边就有个坏苦,不苦不乐受就是行苦,这叫三苦。你所接受的,或是你所享受的,你都应该觉悟,这都是苦。你若知道这是苦了,也就不会执着这个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这苦,这苦就没有了;你要尽享福,把你的福报享没有了,你也就消福,福也就消了。所以要“观受是苦”。你观受是苦,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然是四种,但你把这四种都观成一种,一种又分开四种。
“观心无常”,你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是这样子。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是无常;未来心也不可得,它是无常,所以“观心无常”。这个心,就是这个心念,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为它念念迁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这也是不常。
“观法无我”,这个法根本就没有法。那么法既然没有了,又什么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的色法而成的;那么既然没有这五蕴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这叫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这要修“四念处观”,常常观想这四念处。所以佛灭度之后,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处而住。
第一要观身不净,你不要对这个身体有执着。第二要观受是苦,你不要对享受有所执着。第三要观心无常,就身、受、法也都是无常。第四、观法无我,这个心和受、身也都无我。
那么,这个四念处是很妙的!可以把它详细研究研究。你明白这“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着;没有所执着,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执着,就没有自由。你没有自由,为什么?就因为你有所执着!所以要修这“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是无住而住,无所住了,也就是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恶性比丘怎样来对付?佛答覆说:“恶性比丘,默而摈之。”由这一件事情,我们就知道,当初就是佛住世的时候,也一样有这种的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恶性的人。遇着这恶性的居士、恶性比丘、恶性的普通老百姓,遇着这种人,就应该不要和他讲话。摈,就是软迁单。迁单,就是叫他搬家。你不理他了,他自己觉得没有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那么在佛入涅槃之后,遇着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以这种的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因缘是这样子的。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这叫信成就。“我闻”就叫闻成就。这个“闻”本来是由耳朵闻的,为什么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因为这个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呢,是这个身体的一个总的名称;耳朵,是一个别的名称,所以这叫舍别就总,把这个别的名不用,而用这个总的名称,所以叫“我闻”。
B2.时主及处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一时”:就是这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说“一时”呢?因为这个日历,国家与国家的这种年、月、日、时不是全都一样的。有的以正月,就是第一个月,做一年的开始;有的用二月做一年的开始;有的用三月做一年的开始;乃至于用的月份都不同的,所以这个“时”就没有法子确定这一个时候。
那么若要确定这一个时候,令人又要考察这是对不对,考古家就该考察了,说这个正确不正确。若就“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要考古家来考察了,所以这叫“时成就”。
那有了“时”了,你想要讲经说法,头一样,要有人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他若没有时间来听,甚至于听听经就跑了。为什么他没有时间?因为他不听,他不闻。所以,你有讲经说法的,他不闻,那也没有用。那么他想要闻,想要听经闻法,就要有个时候。那么时候也有了,也有信心了,又要有一个说法主。所以“佛”这是主成就,是说法之主。这说法主也有了,这主成就了。那么又要有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个地方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叫“丰德”。丰,就是丰满;德,就是道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聪明的,所以说:“国有五欲七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就有七宝、五欲之丰,人就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么呢?有的说,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有的又说,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这五欲的境界,总而言之,就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眼睛就跟着色尘跑,耳朵就跟着声尘跑,鼻就跟着香尘跑,舌就跟着味尘跑,身就跟着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的,都来追逐这个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多闻,就是读书读得很多的;解脱,就是无拘无束的、很自由的,得到这个解脱,也就是执着心很轻的,这就是这个国家“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祇树,就是祇陀太子所种的树;给孤独园,就是须达多这个长者的花园。须达多长者是印度当时一个很有钱的人,但是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有一天,他因为给儿子娶媳妇,就到城里边,他一个朋友的家里去。他这个朋友,叫珊檀那长者,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到这个地方了,见珊檀那长者晚间就起身来设备他这个房子,要把房子庄严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这样庄严舍宅,收拾得这样的美丽,他就问他这个朋友说:“喔!你把房子收拾这么样庄严,这么样好看,是不是办什么喜事啊?或者是给你的儿子娶媳妇?”珊檀那长者就说:“不是!我想要请佛来应供。”这个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字,啊!他头发也觰沙起来了,身上毛孔也都竖起来了,都觰沙起来了。说:“什么叫佛呀?”珊檀那长者就对他讲:“佛呀,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应该做皇帝的,可是,他出家,出家修道成佛了。我预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
这个须达多长者,就是给孤独长者,听见佛的名字以后,也就睡不着觉了。释迦牟尼佛知道他有一种诚心,就放光来照他;这放光一照他,须达多长者以为就是天亮了,于是乎起来,就出城。这城门本来是锁着,那么以释迦牟尼佛这个神通的力量,就把这个城门开了。须达多长者就到佛所住的地方──竹园精舍。到那儿,预先就有一个天人,来到这儿向佛右绕三匝,向右这么转了三转,然后向佛顶礼。因为须达多长者没有见过佛,也没有听过佛法,不懂这个礼节,所以就有这么一个天人来作一个样子给他看。于是乎,须达多长者也就向佛右绕三匝,然后就向佛叩头顶礼,佛就给他说法。须达…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参.前言 肆.释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