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参.前言 肆.释文▪P4

  ..续本文上一页多长者非常高兴,说:“佛!您这么多的弟子,要有一个大的地方才可以住的。我预备找一个大的地方,请佛到那边住去。”佛说:“好啊!那你就找啦!”

  

须达多长者回去,就各处找地方来造庙。各处找,所有的地方他都不欢喜。最后就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园子。他一看这花园子是够大了,这个地方也好,于是乎他就想向祇陀太子把这个花园子买过来。祇陀太子呢,自己这个花园子根本就不能卖的,不过他听须达多长者想要买,就和他讲了一个笑话,就说:“好!你想要买我这个花园子吗?那么我所要的价钱,就是你用金砖把这花园的地都铺满了,我就卖给你。你要用这么多金子。”须达多长者也没有讨价还价,说:“可以的!”于是乎,回去,把他家里所藏的这个金砖,一块一块的搬出来,就把祇陀太子这个花园子给铺满了;铺满了,然后对太子说:“现在你这个花园子是我的了!你卖给我了。”祇陀太子说:“我怎么可以卖给你呢?这花园子我自己留着用!怎么可以卖给你呢?”

  

须达多长者说:“你说只要我用金砖把这个地铺满,用这么多的金子就可以卖给我。现在我已经是照你的话做了。你将来是要做皇帝的,做皇帝不可以讲笑话,讲出来的话一定要有信用。”祇陀太子一想,说:“好了!这个花园子虽然你用金砖把它都铺满了,可是这些树上,你没有铺金砖,你这个金子没有铺到树上,这些树算我的好了,这我们两个人的,这树就是我供养出来的,这花园子是你买的。”所以这个花园子叫“祇树给孤独园”,因为这个树是祇陀太子的,这个花园子是须达多用金砖买来的。

  

怎么叫“给孤独”呢?给,就是赒济,也就是布施。布施给什么人呢?布施给孤儿和老年的人。中国周文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他先救济四种人。四种什么穷人呢?就是鳏、寡、孤、独,这四种人。“老而无妻曰鳏”,年老的人没有太太,这叫鳏夫;“老而无夫曰寡”,女人老了,没有丈夫,这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幼年的小孩子没有父亲了,这叫孤儿;“老而无子曰独”,老年的人没有儿子,这叫独人。那么文王是先赒济这四种人。这给孤独长者呢,就是须达多长者,他也就是先赒济这四种人,所以他买的园子叫叫“给孤独园”。

  

这个“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个处所,若没有一个处所,这个法也不容易说。

  

B3.众成就(分三)

  C1.声闻众 C2.菩萨众 C3.天人众

  今C1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与,怎么叫一个字呢?“与”当一个“共”字讲。共,就是共同。因为大家都共同跟着一个师父来学,这是第一种“共”;大家都共同住在一个地方,这是第二种的“共”;大家都共同学这个佛法,这第三种“共”;第四种“共”,就是大家都发一种一样的菩提心,大家都开了同样的智慧,大家证得同样的果位,又大家同共成佛。所以,有这么多共同的道理,所以叫“与”。

  

大比丘僧这是把声闻众说在前边,因为这表示出世相。声闻,是比丘;比丘都是出世相。菩萨放到后边,因为菩萨的相不定,有的时候现是出家相,有的时候又现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所以放到中间。后边就说到天人、天龙八部;后边,这是世间相。世间相,就表示一切的凡夫。那么出世相呢?就是代表圣人。菩萨有的时候在法会中,有的时候离开法会到其他的世界去,所以是不定相。比丘是佛的常随众,跟着佛听经闻法,所以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比丘众写到前边。

  

大比丘,“大”有大、多、胜,三个意思。比丘是国王大人所崇拜的,所以这叫“大”。比丘是断一切的烦恼、破一切的恶,破诸恶,所以是“多”,把一切恶都给破了。比丘和其他的旁门外道不同,胜过其他的旁门外道,所以叫“胜”。

  

那么这“比丘”有三个意思:乞士、怖魔、破恶。

  

第一、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想要来乞饭,乞食。

  

第二、怖魔。就是因为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这三番羯磨完了之后,这时候飞行夜叉、地行夜叉就报告给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就报告给天魔,这时候天魔就恐惧了。恐惧什么呢?他说:“啊!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人!我的眷属又少了一个!”所以天魔就恐惧了,魔王的宫殿就震动,所以这叫怖魔。

  

第三、破恶。破什么恶呢?破烦恼恶,破这个八万四千种的烦恼,而发菩提心,所以就叫破恶。

  

僧,是僧伽,Sangha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和合众”。所谓和合众,就是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是是非非的,不会互相斗争。这有“事合”,有“理合”。什么叫理合呢?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这就是一个理合;这是同具这一个理,证得无为解脱的理,这叫理合。那么事合呢?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大家彼此不斗争,所以住在一起。不能你看我也不好,我看你也不对,就斗争起来了,这不可以的。时时刻刻都要自己管自己,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碍人。譬如大家都不喝酒,这僧人不喝酒的,呵!你自己就要做一个特别的样子,要喝酒。人家不抽香烟,你就要抽香烟,这就是身不和了。身不和就不能同住,不能大家住在一起。这要身和同住,守这个规矩,不犯过错。

  

二、口和无争。大家口里不要互相辩论是非,要没有这种诤言。诤言,就是你说我是,我说你非,又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蛤蟆就是frog,三只的蛤蟆就有六只眼了,讲这一套没有用的事情。这叫口不和,就诤了。那么现在又口和无诤,大家说话,都说尊重这一种的道理。不能说:“哦!你说这个道理”,我就说:“啊!你那个不对,我这个才对的!”这就是口不和,就争斗起来。

  

三、意和同悦。这个意念要相和,大家都欢喜这个。你欢喜学佛法,我也欢喜学佛法;你越精进,我比你更精进;你越修行,我比你更修行。我们大家也是要互相比赛,互相来往修道的路上,往前跑,要精进!一天比一天要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天天修行,要少说话,多用功。这意和同悦。

  

四、见和同解。这个见,大家见解都是一样的。

  

五、戒和同修。这个戒律,大家一起来修行这种戒律。

  

六、利和同均。这有利益,大家一同来得到这种利益。

  

这六种的和,就叫“事和”,前边那个叫“理和”,僧人就具足有这些个意思。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常常跟着佛,来侍候佛。佛在什么地方讲经说法,他们一定去听,也不论这部经听过没听过,他一定要听经,听佛说法,常常随从佛。

  

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本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佛最初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这是有五个人了。然后耶舍长者子和他的徒弟总共五十人,也皈依佛了。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个徒弟也皈依佛,那么两个人就两百。这总共有两百五十五人了。还有三迦叶兄弟三人,总共有一千个徒弟,也都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三迦叶兄弟是优楼频罗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优楼频罗迦叶,“优楼频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木瓜林”,“迦叶”翻译为“大龟氏”,因为他祖上修道见着龟负图而悟道,所以叫大龟氏,以龟为姓。优楼频罗迦叶,他有五百个徒弟。

  

怎么翻译叫木瓜林呢?因为他在那木瓜林里边修道。有的又说,他的胸前边有隆起来一个东西,就好像一个木瓜似的,在他胸前这儿,所以又叫木瓜林。有的说,他这个胸前就有这么一个窟窿,塌进去,有的说鼓出来,有的又说塌进去,像一个木瓜似的,那样子。总而言之,他在木瓜林里修道也好,他是有一个木瓜鼓出来,就是长出来也好,或者塌进去,到里边去也好,都像个木瓜似的。我相信这个优楼频罗迦叶最欢喜吃木瓜,所以就住在那个地方修道,身上长出来一个木瓜,那么他欢喜吃木瓜。这木瓜有什么好处呢?木瓜,能润肺;你这个肺若有毛病,吃多一点木瓜是最好的。

  

大迦叶,他名字又叫“庇钵罗”。庇钵罗,是树的名字,因为祈祷树神而生出来的。这第一个迦叶。第二个迦叶呢,叫伽耶迦叶。伽耶,是山的名字,翻译过来叫“象头山”,言其这座山好像一个象的脑袋似的,以山为名。第三个迦叶,叫那提迦叶。那提,有的说是翻译成“河”,就是河流的河;有的又翻译成“城”,就是城市的城。我认为这两个都可以说。可以…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参.前言 肆.释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