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長者非常高興,說:“佛!您這麼多的弟子,要有一個大的地方才可以住的。我預備找一個大的地方,請佛到那邊住去。”佛說:“好啊!那你就找啦!”
須達多長者回去,就各處找地方來造廟。各處找,所有的地方他都不歡喜。最後就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子。他一看這花園子是夠大了,這個地方也好,于是乎他就想向祇陀太子把這個花園子買過來。祇陀太子呢,自己這個花園子根本就不能賣的,不過他聽須達多長者想要買,就和他講了一個笑話,就說:“好!你想要買我這個花園子嗎?那麼我所要的價錢,就是你用金磚把這花園的地都鋪滿了,我就賣給你。你要用這麼多金子。”須達多長者也沒有討價還價,說:“可以的!”于是乎,回去,把他家裏所藏的這個金磚,一塊一塊的搬出來,就把祇陀太子這個花園子給鋪滿了;鋪滿了,然後對太子說:“現在你這個花園子是我的了!你賣給我了。”祇陀太子說:“我怎麼可以賣給你呢?這花園子我自己留著用!怎麼可以賣給你呢?”
須達多長者說:“你說只要我用金磚把這個地鋪滿,用這麼多的金子就可以賣給我。現在我已經是照你的話做了。你將來是要做皇帝的,做皇帝不可以講笑話,講出來的話一定要有信用。”祇陀太子一想,說:“好了!這個花園子雖然你用金磚把它都鋪滿了,可是這些樹上,你沒有鋪金磚,你這個金子沒有鋪到樹上,這些樹算我的好了,這我們兩個人的,這樹就是我供養出來的,這花園子是你買的。”所以這個花園子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爲這個樹是祇陀太子的,這個花園子是須達多用金磚買來的。
怎麼叫“給孤獨”呢?給,就是赒濟,也就是布施。布施給什麼人呢?布施給孤兒和老年的人。中國周文王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先救濟四種人。四種什麼窮人呢?就是鳏、寡、孤、獨,這四種人。“老而無妻曰鳏”,年老的人沒有太太,這叫鳏夫;“老而無夫曰寡”,女人老了,沒有丈夫,這叫寡婦;“幼而無父曰孤”,幼年的小孩子沒有父親了,這叫孤兒;“老而無子曰獨”,老年的人沒有兒子,這叫獨人。那麼文王是先赒濟這四種人。這給孤獨長者呢,就是須達多長者,他也就是先赒濟這四種人,所以他買的園子叫叫“給孤獨園”。
這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處成就”。因爲有人說法,一定要有個處所,若沒有一個處所,這個法也不容易說。
B3.衆成就(分叁)
C1.聲聞衆 C2.菩薩衆 C3.天人衆
今C1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衆成就”。與,怎麼叫一個“與”字呢?“與”當一個“共”字講。共,就是共同。因爲大家都共同跟著一個師父來學,這是第一種“共”;大家都共同住在一個地方,這是第二種的“共”;大家都共同學這個佛法,這第叁種“共”;第四種“共”,就是大家都發一種一樣的菩提心,大家都開了同樣的智慧,大家證得同樣的果位,又大家同共成佛。所以,有這麼多共同的道理,所以叫“與”。
“大比丘僧”:這是把聲聞衆說在前邊,因爲這表示出世相。聲聞,是比丘;比丘都是出世相。菩薩放到後邊,因爲菩薩的相不定,有的時候現是出家相,有的時候又現在家相。菩薩是修中道的,所以放到中間。後邊就說到天人、天龍八部;後邊,這是世間相。世間相,就表示一切的凡夫。那麼出世相呢?就是代表聖人。菩薩有的時候在法會中,有的時候離開法會到其他的世界去,所以是不定相。比丘是佛的常隨衆,跟著佛聽經聞法,所以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把比丘衆寫到前邊。
大比丘,“大”有大、多、勝,叁個意思。比丘是國王大人所崇拜的,所以這叫“大”。比丘是斷一切的煩惱、破一切的惡,破諸惡,所以是“多”,把一切惡都給破了。比丘和其他的旁門外道不同,勝過其他的旁門外道,所以叫“勝”。
那麼這“比丘”有叁個意思:乞士、怖魔、破惡。
第一、乞士。就是托缽乞食,想要來乞飯,乞食。
第二、怖魔。就是因爲登比丘壇受比丘戒的時候,這叁番羯磨完了之後,這時候飛行夜叉、地行夜叉就報告給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就報告給天魔,這時候天魔就恐懼了。恐懼什麼呢?他說:“啊!佛的眷屬又多了一個人!我的眷屬又少了一個!”所以天魔就恐懼了,魔王的宮殿就震動,所以這叫怖魔。
第叁、破惡。破什麼惡呢?破煩惱惡,破這個八萬四千種的煩惱,而發菩提心,所以就叫破惡。
僧,是僧伽,Sangha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和合衆”。所謂和合衆,就是大家相處在一起,沒有是是非非的,不會互相鬥爭。這有“事合”,有“理合”。什麼叫理合呢?大家同證無爲解脫,這就是一個理合;這是同具這一個理,證得無爲解脫的理,這叫理合。那麼事合呢?有六種:
一、身和同住。大家彼此不鬥爭,所以住在一起。不能你看我也不好,我看你也不對,就鬥爭起來了,這不可以的。時時刻刻都要自己管自己,自己不要犯過,不要妨礙人。譬如大家都不喝酒,這僧人不喝酒的,呵!你自己就要做一個特別的樣子,要喝酒。人家不抽香煙,你就要抽香煙,這就是身不和了。身不和就不能同住,不能大家住在一起。這要身和同住,守這個規矩,不犯過錯。
二、口和無爭。大家口裏不要互相辯論是非,要沒有這種诤言。诤言,就是你說我是,我說你非,又什麼“張家長,李家短,叁只蛤蟆六只眼”,蛤蟆就是frog,叁只的蛤蟆就有六只眼了,講這一套沒有用的事情。這叫口不和,就诤了。那麼現在又口和無诤,大家說話,都說尊重這一種的道理。不能說:“哦!你說這個道理”,我就說:“啊!你那個不對,我這個才對的!”這就是口不和,就爭鬥起來。
叁、意和同悅。這個意念要相和,大家都歡喜這個。你歡喜學佛法,我也歡喜學佛法;你越精進,我比你更精進;你越修行,我比你更修行。我們大家也是要互相比賽,互相來往修道的路上,往前跑,要精進!一天比一天要精進,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天天修行,要少說話,多用功。這意和同悅。
四、見和同解。這個見,大家見解都是一樣的。
五、戒和同修。這個戒律,大家一起來修行這種戒律。
六、利和同均。這有利益,大家一同來得到這種利益。
這六種的和,就叫“事和”,前邊那個叫“理和”,僧人就具足有這些個意思。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衆,常常跟著佛,來侍候佛。佛在什麼地方講經說法,他們一定去聽,也不論這部經聽過沒聽過,他一定要聽經,聽佛說法,常常隨從佛。
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本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佛最初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這是有五個人了。然後耶舍長者子和他的徒弟總共五十人,也皈依佛了。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各有一百個徒弟也皈依佛,那麼兩個人就兩百。這總共有兩百五十五人了。還有叁迦葉兄弟叁人,總共有一千個徒弟,也都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叁迦葉兄弟是優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優樓頻羅迦葉,“優樓頻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木瓜林”,“迦葉”翻譯爲“大龜氏”,因爲他祖上修道見著龜負圖而悟道,所以叫大龜氏,以龜爲姓。優樓頻羅迦葉,他有五百個徒弟。
怎麼翻譯叫木瓜林呢?因爲他在那木瓜林裏邊修道。有的又說,他的胸前邊有隆起來一個東西,就好像一個木瓜似的,在他胸前這兒,所以又叫木瓜林。有的說,他這個胸前就有這麼一個窟窿,塌進去,有的說鼓出來,有的又說塌進去,像一個木瓜似的,那樣子。總而言之,他在木瓜林裏修道也好,他是有一個木瓜鼓出來,就是長出來也好,或者塌進去,到裏邊去也好,都像個木瓜似的。我相信這個優樓頻羅迦葉最歡喜吃木瓜,所以就住在那個地方修道,身上長出來一個木瓜,那麼他歡喜吃木瓜。這木瓜有什麼好處呢?木瓜,能潤肺;你這個肺若有毛病,吃多一點木瓜是最好的。
大迦葉,他名字又叫“庇缽羅”。庇缽羅,是樹的名字,因爲祈禱樹神而生出來的。這第一個迦葉。第二個迦葉呢,叫伽耶迦葉。伽耶,是山的名字,翻譯過來叫“象頭山”,言其這座山好像一個象的腦袋似的,以山爲名。第叁個迦葉,叫那提迦葉。那提,有的說是翻譯成“河”,就是河流的河;有的又翻譯成“城”,就是城市的城。我認爲這兩個都可以說。可以…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