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麼說,說這一個河就在這個城的旁邊,所以也可以說是城,也可以說是河。這個講,你依照說它是城也可以,說是河也可以,有兩個意思,這是那提迦葉。這個叁兄弟,統統的有一千個徒弟。
佛最初教化衆生,先度的五比丘。度完五比丘,一看,我現在應該度誰去呢?他一看摩竭提國這個叁迦葉,機緣成熟了,應該去度他們叁個去。于是乎,他就走到優樓頻羅迦葉所在的地方去。去做什麼呢?你度人,不能到這個地方就說:“哦!我來度你來了。你信不信呢?”不能這樣講;就是佛,也有方便權巧的方法。佛到這兒了,說:“哦!現在天黑了,我不能走了,我想在你這兒借一宿住,可不可以啊?”這個老迦葉,那時候已經都一百六十歲了,他看佛,“哦!這個人與衆不同。喔!是有點來曆的。”他想要看看這個人究竟是什麼來曆?怎麼個因緣?可是就找不出來,看不出來!看這個人是普通人一樣,但是又知道這個人是個特別的人,不是普通人。“啊,奇怪了!什麼人的因緣,我都可以觀察,一看就知道,怎麼就不知道這個人了呢?”于是乎,他說:“你要在這邊住,好!”就留他在這兒住吧!
他住到什麼地方去呢?住到這個火龍洞裏頭去。那有一條火龍,在那兒給優樓頻羅迦葉當護法。當護法,但是這條火龍,可非常的惡,誰若到它那地方去,就是死的!它就用火給燒死。晚間到半夜了,這火龍出來了,看見佛在這兒,就用這個邪火來燒佛。佛就入這個“火光叁昧”,在這火裏,無論它怎麼樣用火來燒佛,也一點都燒不著佛。然後,佛就把這條火龍收到缽裏了。但是這個佛當初,我相信不會像六祖那麼樣說:“你呀,只會放火,你不會到我這缽裏來呀!”佛不用這麼講,那麼自自然然地用法,就把這條火龍給收到這缽裏了;收到缽裏,就給這火龍說法。這火龍先皈依佛了。然後佛又用種種的神通變化,這個老迦葉一看,自己是沒有這麼大的道德了,是要皈依佛了,于是乎就皈依佛。他皈依佛之後,他這五百個弟子,他統統都叫他們都皈依佛,出家了。他出家沒有好久,就證聖果了。
那麼,他兩個兄弟一看這老大哥已經出家做和尚了,原來他們都是事火外道,都是同事的。現在這哥哥出家了,弟弟也要跟著出家了。于是乎,這個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帶著五百個弟子也都來出家了。出家之後,沒有好久就證聖果。
這是已經一千個。那麼統統合起來,這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因爲感謝佛的深恩、慈悲教化這種的恩,所以作佛的常隨衆。無論佛在任何的地方講經說法,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一定來護持這個法會。好像,現在我們這個講經,所有來聽經的人,都是擁護這個法會的人;擁護這個法會,所以有一些個已經明白這個經典的道理,但是仍然在忙裏偷閑來聽經聞法,這都是擁護法會的人。當初佛,擁護他的法會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麼多。
好像果遵到很遠的地方去教書,禮拜六回來,他一定要隨喜這個法會,來擁護這個法會。在這個兩天假期之中來作佛事,這就是見出他的一種真誠的護法心。還有這個果循,天天去讀書,還去做工,也非常的忙;在這麼忙的時候,也能來聽經,這也是見出一種真誠的心。還有,各位白天都去做工,本來很忙的,很疲倦的,放工之後還到這兒來聽經。像果許、果在、果圓、果進,這一些人;尤其這個果地,在這麼忙的時候,不避風雨,都來聽經。這都是擁護法會的,有一種真心才能這樣子。
“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現在就說這個“俱”。俱,就是大家統統聚會在一起,聚會在一起都有什麼樣的人呢?
“皆是大阿羅漢”:皆是,統統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也是梵語,翻譯有叁種意思,和“比丘”的意思是相同。比丘是羅漢之因,羅漢是比丘之果。“阿羅漢”有叁種意思:
一、應供。因中叫乞士,果上就叫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二、無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無生。
叁、殺賊。因中叫破惡,果上就叫殺賊。殺什麼賊?殺無明賊,殺煩惱賊。
因中那個怖魔,怖的五陰魔,怖的煩惱魔,怖的死魔。死,這死也是一個,好像修道的人,修修有了病了,病得要死。這個人就恐懼起來了,說“這要死,不得了了!”這是被這個死魔魔動了。修道的人,什麼也不怕,死也不怕,活也不怕;活和死是一樣,死和活也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分別。在活的時候也就像死了一樣;你在活的時候像死了一樣,就什麼欲念心也沒有了,你已經像死了嘛!死了,怎麼還會有這種的欲念呢?沒有了!淫欲心呀、貪心呀、癡心呀、瞋心呀,慢心、疑心呀,都沒有了。所以你到這個境界上,啊!一切的煩惱都沒有了,什麼麻煩也沒有了。你說,這是多快樂,這個境界!但是,這可不是很容易就得到的。但也不是很困難,只要你肯去做去,就可以。
我記得在去年的時候,果甯有一次有病了,病得很辛苦,告訴我好幾次,說:“師父啊!好辛苦喔!”我說:“越辛苦越好,哎!辛苦多一點哪,那你就明白多一點。”有一天,他就覺得自己死了,到這麼一個地方,很多人非常快樂。他就問:“這地方快樂是很快樂,但是我想見見我師父。”這一些個人說:“你師父是誰啊?”他說:“我師父是誰誰,某某。”那麼這些個人,一聽見他師父這個臭名,就都不高興了,說:“那你在這地方不能見你師父。”說:“不能見我師父,那我就走!”于是乎他就走了。走了就又跑回來了;那麼又跑回來,就沒有死。這也可以說是死魔之一。那麼他由這一關過來了,以後他的功夫就很有進步了。接著就開了叁關,現在他也有小小的境界。
那麼這個“大阿羅漢”,還有“衆所知識”:這一些個大阿羅漢,都是有名望的,都是道德也高超,國人所恭敬,人人都知道這一些大阿羅漢的名字,所以是“衆所知識”,大衆都認識,都知道。這個“聞名曰知,見面曰識”,聞著他這個名字,沒有見面,這是“知”;等見著面了,這叫“識”。這一些大阿羅漢,一般人又聽見過他的名字,又認識他,所以這叫“衆所知識”,在英文大約叫什麼?famous?這些大阿羅漢。那麼,現在佛教講堂就有五個到臺灣受戒,等這叁個比丘、兩個比丘尼,他們回來,也變成了“衆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
“長老”:這是一個尊稱,尊敬的稱呼。長老有叁種:
>第一,年耆的長老。這怎麼叫年耆長老呢?這個“耆”,就是年紀很大的,“老”字底下加一個“日”字,這個“耆”就是一個老年的人,就是年紀活得很大的,這叫年耆長老。
第二,法性長老。法性,“法”就是明白佛法,“性”就是自性的性。因爲他明白佛法,通達自性,就不論他年紀是老呀,是少呀,都沒關系了。就是他有智慧又聰明,雖然年紀輕,可是他會講經說法,智慧無量,辯才無礙。他的智慧猶如大海一樣;他的辯才,沒有人可以辯勝他。好像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就把印度所有的論師都給戰勝了;他在七天之內,就能把佛法都通達了。所以這說“長老”,這個法性長老舍利弗。
第叁,福德長老。這個福德,就是他非常有福,有福報,人人都歡喜供養他,這是有福。那麼能供養他,他接受人家的供養,也能給人家種福。爲什麼呢?因他自己有德行,有道德;因爲他有道德的關系,所以就有人歡喜供養他。他又可以給人家種福德,所以這叫福德長老。
這個“長老”是誰呢?舍利弗、目犍連,這都是長老。
“舍利弗”是梵語,這是以父母作他的名字。他的父親叫優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就是“子”,所以有的經上翻成“舍利子”。以他父母的名字合起來,作爲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這個“舍利弗”有好幾種翻譯的意思,有的翻譯就叫“身子”,又有一個翻譯叫“鹙子”,又有一個翻譯叫“珠子”。怎麼叫“身子”呢?這是因爲他的母親,身體非常的美麗,相貌也端嚴,她的身體也非常的美麗,所以叫身子──這是那個身體很好的女人的兒子。這是一個講法。又有叫“鹙子”,就是鹙鹭之子。鹙鹭,是鳥的名字,鹙鹭鳥。這種鳥的眼睛,非常的美麗,非常好看。那麼這種小鳥的眼睛非常好看。舍利弗的母親,她的眼睛和這種鹙鹭鳥的眼睛是一樣的,也像這鹙鹭鳥的眼睛這麼美麗,所以就叫鹙子。又叫“珠子”,也是說的她的眼睛就像一粒寶珠那樣好看,也是因爲他母親那個眼睛生得最美麗,那麼生出兒子的這個眼珠子也就非常美麗,所以叫珠子。
舍利弗在聲聞裏邊,智慧第一,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人都知道,我以前講過很多次了。舍利弗,他這個智慧沒有人可以比的。因爲他在他母親肚裏邊的時候,就幫著他母親來和人辯論,一辯論就勝了。和誰辯論呢?和他的舅父辯論。本來他的母親在沒有懷孕之前,…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