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P6

  ..續本文上一頁和他舅父辯論道理,是屢辯屢北,就是辯一次,敗一次,得不到勝利。自從她懷孕了之後,可就不同了,再和她哥哥辯論的時候,她哥哥就講道理講得沒有她那麼圓滿了,就被她勝了。他母親的哥哥也非常聰明,說:“哦!這不是你自己的力量,一定是你肚裏這個小孩子聰明不得了,所以他幫著你來和我辯論,所以我辯不贏你。”于是乎,他就發了一種心。發什麼心呢?“我一定去學辯論的這個論學,學這個論。”

  

于是乎,他就到南印度去學論議;一學,學了很多年。那時候也沒有電燈,他白天、晚間都是讀書,讀這個論學,讀這《四韋陀典》四種的論學,甚至有一分鍾、一秒鍾,他都不肯把它空放過去了。那麼,學了幾年,他衣服破了也不縫,臉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因爲手指甲也不剪,所以手指甲長出來很長,他也在手指頭上這麼帶著,所以一般人給他起名,就叫“長爪梵志”。

  

他把所有的論學都學完了,回來了,預備和他這個外甥,和他妹妹這個兒子來辯論一下。因爲他自己這麼想,他是一個大論師,如果不充實自己的學問,將來這個外甥出世了,和他辯論,他勝不了外甥,這好像很沒有面子似的。所以他發心去學論議。那麼學論議回來了,見他的妹妹,就問:“你生的兒子到什麼地方去了?”他妹妹說:“喔!他呀,舍利弗跟佛去出家去了。”

  

這個長爪梵志一聽,就不高興了:“這是胡鬧!怎麼跟著佛去出家?佛,他有什麼道德?他只是一個沙門,沒有什麼意思!跟他出家幹什麼?我去把我這個外甥要回來。”就去和佛來交涉,想把他的外甥要回來。但是,要有一個理由才可以的,若沒有理由,不可以就這麼隨便的就要回來。

  

佛就問他:“你憑什麼理由,想把你的外甥叫他回去呢?你立一個宗來看一看。”他的舅父,他的舅父叫什麼名字,現在先不要講他,後邊會講的。你現在就知道他有這麼個舅父,就得了。他說:“我以什麼爲宗啊?我以“不受”爲宗。”

  

佛說:“好啦!你以“不受”爲宗。那麼你還受不受你這個見呢?你立宗這個見,你受不受呢?”

  

他本來說什麼也不受,那麼佛問他受不受這個見。他自己想──若說受吧,自己是以“不受”爲宗,自己這個宗倒了,立不住了,因爲有了受了。嘿!受這個見,就有了受了;若說是“不受”,連這個見都不受。根本立這個宗就是個見,你怎麼可以不受這個見呢?所以說受,自己的宗也立不住,不受也立不住了。于是乎,自己就認爲敗了。

  

但是沒有立這個宗以前,他和佛立下一個條約、一個條件,就是立下一個好像signlease這個契約似的。他說:“我立個宗,我要是勝了,你就把我的外甥舍利弗給我。我帶他回去,不跟著你出家。如果我是輸了,我把我這個頭割下來送給你。”送給釋迦牟尼佛。你看!今天方小姐說:“棒!”這才叫棒呢!你看這棒、不棒?以頭做打賭,用自己的腦袋來打賭。賭就是賭博的賭。輸睹這個頭!啊!他這回把自己這個宗立不住了,敗了!你說怎麼樣呢?他就跑了,呵!撒腳就跑。跑了大約有叁mile(哩)或者五mile(哩)這麼遠,他一想:“噢!這不對呀!我跑了,我和佛打賭輸了,要給我這個頭?那麼現在我跑了,我是個男人呢?說了割我這個頭就應該割下來才對啊?那麼我現在跑了,這豈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所爲呢!”

  

他想到這地方就又回來了。回來就和釋迦牟尼佛要這個刀,說:“你給我一把刀。”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刀幹什麼?”“我輸給你了,我要把我的頭割下來給你嘛!”釋迦牟尼佛說:“我法裏頭沒有這個法。你若贏了,就把你外甥拿回去;現在你輸了,你就不要走了,你也在這兒出家了。”他說:“佛!你肯收我嗎?”佛說:“可以的!”他來找外甥,不單外甥沒找回去,連舅舅都搭上了,也跟著出家做比丘了。出家之後,隨時就得法眼淨,就證果了。

  

這是舍利弗,在他母親的肚子裏頭,就有這麼樣的大智慧,幫著他母親來欺負他舅舅,把他的舅舅給氣得就去學論議。那麼,舍利弗在七天之中,就通達一切佛法,通達諸法實相;在八歲的時候,就論勝印度一切的論師。這是大智舍利弗。

  

釋迦牟尼佛說《彌陀經》,不問自說,那麼當機衆呢,就是舍利弗爲首。因爲有舍利弗這樣的智慧,才可以接受淨土法門深妙的道理。所以這長老舍利弗。那麼舍利弗他智慧第一,可是他不僅僅智慧第一,他的神通也不落第二,也是第一。

  

爲什麼?有一次,有個居士來供佛請齋,請佛去應供。請佛應供啊,舍利弗入了定了,人家叫他,他也不出定──不是說裝模作樣的,說是我坐著,我明明知道,我也不起身,我裝模作樣,這是好像入定了似的。不是那樣,他真入定了──入了定,他們給開靜,他也不出定。于是乎,這個目犍連就用起來神通了;他神通第一,就想用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來,可是把他所有的神通都使用出來了,想把舍利弗,叫他出定;但是,他這個神通,連舍利弗衣服的衣角,絲毫都不能動。所以,由這一點證明,這舍利弗不單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第一。因爲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都沒有法子他。不是說像我們這個人,就說打坐入定了,人家碰一下也知道,怎麼樣都知道。你看!舍利弗那樣才真入定。

  

那麼,我們現在要研究研究這舍利弗,他怎麼智慧第一呢?他怎麼叫大智舍利弗呢?這就要講到因果上了。舍利弗,在因地的時候,最初他發心學佛,遇著一個師父。這個師父就教他,說是:“你要不要聰明呢?”他說:“我想要聰明,我想要有智慧。”那麼他的師父就告訴他說:“你想要聰明、有智慧,你就要學習這個般若法門,誦持〈大悲咒〉、〈楞嚴咒〉,乃至于〈十小咒〉、《心經》。你天天誦持它,就會開智慧了。”舍利弗聽了師父這樣講,于是就這樣去做。白天,行住坐臥來誦《心經》、〈大悲咒〉、〈楞嚴咒〉,晚間也是背誦。那麼不單日夜這樣去誦,他還發願:“生生世世都要拜這個師父,來跟這個師父學般若法門,學佛法。”那麼,一生一生的學習這個般若法門,一生一生的增加這個智慧,于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一生,他就有這樣的成就──七日之中能通達諸法實相。那麼教他這個師父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變成阿羅漢了。這是舍利弗所以有大智慧的原因。爲什麼?就因爲聽這個善知識的教化;善知識所說的道理,他是時時刻刻不忘,所以所學的法在七天之中能通達。

  

爲什麼他能通達?就因爲他在前生都讀過,都學習過。我們念經、念咒,念得很慢,有的時候,念幾個月〈楞嚴咒〉也背不出來。爲什麼?就因爲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那麼多佛法,現在才開始學佛法。那麼學佛法,可不要懶惰,這是最要緊的!要學舍利弗那麼勤勉,日夜都不懈怠來學佛法。所以現在你們記不住這個經和咒的人,應該更用功去學習;若能記得清楚的,也更應該用功去增加你的智慧。我的智慧爲什麼比人家小呢?有一個人智慧那麼高那麼大,我的智慧就這麼樣子不清楚,遇著事也不懂,就因爲沒有學佛法。現在我們遇著佛法了,應該發願學佛法。將來追過去、趕過去這個舍利弗,要學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比舍利弗,那可就大得多了!所以,我們現在知道舍利弗這個因果、這個情形,這對于我們每一個人,我相信都很有用的。

  

卍卍卍  卍卍卍  卍卍卍  卍卍卍  卍卍卍

  

到臺灣去的叁個沙彌、兩個沙彌尼,已經受比丘戒、菩薩戒,受戒受完了。這可以說是,新的比丘在美國;也可以說是,新的菩薩回到美國來了。那麼受菩薩戒的人要行菩薩道,受比丘戒的人就執持佛法來教化衆生。他們五個人回來,美國人新産生這五個寶貝,你們大家應該擁護,來做護法,護持這叁個比丘、兩個比丘尼,要來護持他們。大約在十叁號,或者十四號,就會回來了。他們七號到香港去,到香港一個禮拜。在臺灣,他們各處去參觀參觀有一個禮拜,到香港也是各處去參觀學校、佛教的寺院,佛堂,各處都去看一看。等到回到美國來,好提倡佛教,發揚光大。我希望美國人將來個個都成佛,要個個都修行,這是我的希望。

  

卍卍卍  卍卍卍  卍卍卍  卍卍卍  卍卍卍

  

摩诃目犍連。

  

“摩诃”是梵語,有叁種的意思,就是大、多、勝。因爲這個長老是國王大臣所恭敬,所以就是大。他學習叁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所以謂之多。他和其他的旁門外道不同,超勝過他們,所以叫勝。“目犍連”是梵語,翻譯成“采菽氏”。采,就是去采取;菽,就是一種豆類。采菽氏是他的姓氏。又譯爲“蘿菔根”,就是一種的菜的名字,蘿蔔。因爲他的先人修道的時候,吃這種的東西,所以也就以這個蘿菔作爲姓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一種樹的名字;因爲他父親、母親,在這種樹神這兒祈禱,而生了目犍連,所以他名字就叫拘律陀。

  

這位目犍連尊者,他的神通第一,神通最大。在他修道最初證得阿羅漢的時候,得到六種神通。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一、天眼通:…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