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P3

  ..續本文上一頁n="left">你這個身體要是有一個禮拜不去沐浴,身上又癢又不舒服了,你用手這麼一搓,這身上就有很厚的泥。你說這個泥是在什麼地方來的?時間一久,不沐浴,全身就都放出一股臭味來。這個臭味,不要說自己,連那個狗都不願意聞這股臭味。你說!這是有什麼好處呢?所以這叫“觀身不淨”,觀察這個身體是這麼一個肮髒的東西。那麼你還能愛它?你還能對這個身體有所執著?你愛這麼一個不幹淨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那麼說:“可以把它用刀割開它,不要它,就自殺了。”這也不需要!你還要藉假修真,因爲你那個自性要在你這個身體裏邊住,你一走到這個五陰身了,就變成陰陽混合了,也就是在這個清淨和汙濁之間。你要是往上修行,就是得到清淨;你要是不修行、造罪業,就往下墜,和汙濁就合而爲一了,就變成鬼;你往上修,就變成佛。所以,你修行和不修行,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幫助你。好像阿難尊者說,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給他叁昧,可是始終佛也沒有法子給他叁昧。到佛入涅槃之後,他結集經藏的時候,才證四果阿羅漢。那時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你不要那麼愛惜它,不要拿它當寶貝了。不要說,誰說我一句,我也放不下來,“哎!你怎麼說我呢?”誰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惡至極!”自己覺得痛一點,這就受委屈了。其實你要放下、看破,就沒有一個痛不痛。誰痛?痛又怎麼樣子?有人打你,你就當撞了門框上;有人罵你,你當他唱歌給你聽呢!我不常常講,你當他講日本話呢!因爲你不會罵人,他罵你,你就作爲不懂──或者他說英文呢,或者他說的不知道是西班牙?還是葡萄牙?是什麼國家的一種語言?或者法國、德國?因爲我沒學過那種話,就不懂,所以他罵你,你也沒有事了。總而言之,你若能把執著我這個身體看破、放下了,這時候你就會得到自在,這叫“觀身不淨”。不要看這個身體看得那麼重要!這是身念處。這個“觀身不淨”,受、心、法也都不淨,也要觀成不淨。

  

這“觀受是苦”。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苦受就是苦苦,樂受裏邊就有個壞苦,不苦不樂受就是行苦,這叫叁苦。你所接受的,或是你所享受的,你都應該覺悟,這都是苦。你若知道這是苦了,也就不會執著這個享受了。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這苦,這苦就沒有了;你要盡享福,把你的福報享沒有了,你也就消福,福也就消了。所以要“觀受是苦”。你觀受是苦,身、心、法也都是苦。這四念處,雖然是四種,但你把這四種都觀成一種,一種又分開四種。

  

“觀心無常”,你這個心是無常的,不會常常是這樣子。因爲過去心不可得,是無常;現在心不可得,是無常;未來心也不可得,它是無常,所以“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這個心念,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因爲它念念遷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這也是不常。

  

“觀法無我”,這個法根本就沒有法。那麼法既然沒有了,又什麼地方有個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蘊的色法而成的;那麼既然沒有這五蘊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沒有了,所以“觀法無我”,這叫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這要修“四念處觀”,常常觀想這四念處。所以佛滅度之後,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處而住。

  

第一要觀身不淨,你不要對這個身體有執著。第二要觀受是苦,你不要對享受有所執著。第叁要觀心無常,就身、受、法也都是無常。第四、觀法無我,這個心和受、身也都無我。

  

那麼,這個四念處是很妙的!可以把它詳細研究研究。你明白這“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沒有執著;沒有所執著,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執著,就沒有自由。你沒有自由,爲什麼?就因爲你有所執著!所以要修這“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是無住而住,無所住了,也就是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現在講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的第四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就是惡性比丘怎樣來對付?佛答覆說:“惡性比丘,默而擯之。”由這一件事情,我們就知道,當初就是佛住世的時候,也一樣有這種的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性的人。遇著這惡性的居士、惡性比丘、惡性的普通老百姓,遇著這種人,就應該不要和他講話。擯,就是軟遷單。遷單,就是叫他搬家。你不理他了,他自己覺得沒有意思,就會走了,這叫擯。那麼在佛入涅槃之後,遇著這種的惡性比丘、惡性居士,就以這種的方法來對待他。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因緣是這樣子的。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這個法就可信;不如是,這個法就不可信,這叫信成就。“我聞”就叫聞成就。這個“聞”本來是由耳朵聞的,爲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因爲這個耳朵是身體的一部份,這個“我”呢,是這個身體的一個總的名稱;耳朵,是一個別的名稱,所以這叫舍別就總,把這個別的名不用,而用這個總的名稱,所以叫“我聞”。

  

B2.時主及處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一時就是這一個時候,這叫時成就。那麼這個時候,爲什麼不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呢?只說“一時”呢?因爲這個日曆,國家與國家的這種年、月、日、時不是全都一樣的。有的以正月,就是第一個月,做一年的開始;有的用二月做一年的開始;有的用叁月做一年的開始;乃至于用的月份都不同的,所以這個“時”就沒有法子確定這一個時候。

  

那麼若要確定這一個時候,令人又要考察這是對不對,考古家就該考察了,說這個正確不正確。若就“這一個時候”,就不需要考古家來考察了,所以這叫“時成就”。

  

那有了“時”了,你想要講經說法,頭一樣,要有人信;有人相信這個法,才可以說法。有人相信,但他若沒有時間來聽,甚至于聽聽經就跑了。爲什麼他沒有時間?因爲他不聽,他不聞。所以,你有講經說法的,他不聞,那也沒有用。那麼他想要聞,想要聽經聞法,就要有個時候。那麼時候也有了,也有信心了,又要有一個說法主。所以這是主成就,是說法之主。這說法主也有了,這主成就了。那麼又要有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個地方就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舍衛國是印度一個國家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就叫“豐德”。豐,就是豐滿;德,就是道德。因爲這個國家的人都很聰明的,所以說:“國有五欲七寶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這國家就有七寶、五欲之豐,人就有多聞解脫之德。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五欲是什麼呢?有的說,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有的又說,色、聲、香、味、觸,這都是五欲。這五欲的境界,總而言之,就令你的智慧顛倒,令你眼睛就跟著色塵跑,耳朵就跟著聲塵跑,鼻就跟著香塵跑,舌就跟著味塵跑,身就跟著觸塵跑。這五欲把人迷得顛顛倒倒的,都來追逐這個五欲。這國家的人有多聞。多聞,就是讀書讀得很多的;解脫,就是無拘無束的、很自由的,得到這個解脫,也就是執著心很輕的,這就是這個國家“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祇樹,就是祇陀太子所種的樹;給孤獨園,就是須達多這個長者的花園。須達多長者是印度當時一個很有錢的人,但是他不懂佛法,連佛的名字也沒有聽過。有一天,他因爲給兒子娶媳婦,就到城裏邊,他一個朋友的家裏去。他這個朋友,叫珊檀那長者,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他到這個地方了,見珊檀那長者晚間就起身來設備他這個房子,要把房子莊嚴得非常美麗。須達多長者看見他這樣莊嚴舍宅,收拾得這樣的美麗,他就問他這個朋友說:“喔!你把房子收拾這麼樣莊嚴,這麼樣好看,是不是辦什麼喜事啊?或者是給你的兒子娶媳婦?”珊檀那長者就說:“不是!我想要請佛來應供。”這個須達多長者一聽見“佛”字,啊!他頭發也觰沙起來了,身上毛孔也都豎起來了,都觰沙起來了。說:“什麼叫佛呀?”珊檀那長者就對他講:“佛呀,是淨飯王的太子。本來他應該做皇帝的,可是,他出家,出家修道成佛了。我預備請佛來應供,來供養佛。”

  

這個須達多長者,就是給孤獨長者,聽見佛的名字以後,也就睡不著覺了。釋迦牟尼佛知道他有一種誠心,就放光來照他;這放光一照他,須達多長者以爲就是天亮了,于是乎起來,就出城。這城門本來是鎖著,那麼以釋迦牟尼佛這個神通的力量,就把這個城門開了。須達多長者就到佛所住的地方──竹園精舍。到那兒,預先就有一個天人,來到這兒向佛右繞叁匝,向右這麼轉了叁轉,然後向佛頂禮。因爲須達多長者沒有見過佛,也沒有聽過佛法,不懂這個禮節,所以就有這麼一個天人來作一個樣子給他看。于是乎,須達多長者也就向佛右繞叁匝,然後就向佛叩頭頂禮,佛就給他說法。須達…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