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P2

  ..續本文上一頁一些個比丘應該怎麼樣住法呢?”釋迦牟尼佛說:“哦,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這叫四念處。第一要“觀身不淨”,看自己這個身體是個不淨的東西;你知道它是不淨的東西了,就不會對它生一種愛心;不會生一種愛心,就沒有執著了,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觀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種苦,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樂受也是一種苦的因。第叁要“觀心無常”,觀這個心,它是念念遷變,無常的。第四要“觀法無我”。

  

那麼對于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和惡性的一般的人,應該怎麼樣呢?阿難就請問佛:“這惡性比丘、惡性的居士、惡性的一般的人應該怎麼樣處理呢?”佛說:“哦,這個是很簡單的,一點問題都沒有!怎麼樣子呢?你就用一個“默擯”兩個字。”

  

默,就是不和他說話;擯,也就是不理他。這個也就是,你遇著這個惡人──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人,你應該怎麼樣?你就要用定力來對治他,不要被他轉。他惡,你也惡,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它那麼狂吠,你也對它狂吠一聲,那你也變成狗了。因爲惡性的人,他生來就具足這麼一個惡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管他。這樣子,他就沒有法子了。所以,這叫“默擯”,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他。

  

阿難說:“哦!這果然是很簡單!第四個問題也都解決了。”

  

佛爲什麼就教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作爲經首?因爲這個“如是我聞”有幾個意思:

  

第一,異外道。異,就和外道不一樣,和它不同。怎麼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就用“有無”兩個字;印度用梵語,就是“阿嚘”兩個字。阿,就是無;嚘,就是有。它說,一切的法,一切萬事萬物、天地間所有什麼都算上,就不出兩個字。所以它用這兩個字來代表,什麼呢?一個就是“無”,一個就是“有”。它說:“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無。”總而言之,不能出“有”、“無”這兩個字,所以它經典的一開始就“阿嚘”。“無有”,本來無,它說現在有了;但它可沒講真空妙有。不過這個道理有一點相似,但是沒有把它詳細講出來。所以佛所說的經,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這個法你說什麼不是這樣子?世界上什麼不是這樣子?什麼都是這樣子!你若說,什麼都是這樣子,什麼也都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如是”,非常之妙的!那麼,這個“如是我聞”第一個意思是異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樣,和外道的經典是不同的。

  

第二,斷衆疑。佛知道大家有這種懷疑,懷疑什麼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後,阿難和老迦葉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也升座說法,坐到佛的坐位上。在這個時候,你說,怎麼樣啊?阿難往那個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頓起叁疑,就生了叁種的疑惑心。叁種疑惑心是什麼呢?疑惑:“哦!釋迦牟尼佛沒有圓寂嘛,沒有入涅槃呀,我們這個大師又活了!”以爲阿難就是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這是一個疑。

  

又有的人,生了一種懷疑,懷疑什麼呢?“喔!這是他方佛來了。那麼這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這不知道是東方的佛來了?是西方的佛來了?或者是南方的佛來了?是北方的佛來了呢?哦!這是其他佛到這兒成佛來了!”這又是一個疑惑。

  

第叁個疑惑:“哦!不是!這個大師入涅槃了,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也不會又活了。他方佛是教化其他世界的衆生,也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哦!這原來是阿難現在成佛了!”大家又懷疑阿難轉身成佛。

  

當時法會大衆有這叁種的懷疑,等阿難尊者一說“如是我聞”,說出這四個字來──說出這個意思來,不一定是四個字,因爲梵語或者是六個字、八個字也不一定。英文呢,也不知道是幾個字。總而言之,意思就是說“如是我聞”這個意思就好了──叁疑頓息,大家都:“哦!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個法,這如是之法,是阿難他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這叁疑頓息。這叫斷衆疑。

  

第叁,息爭論。怎麼叫息爭論呢?因爲阿難在這諸大比丘裏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這時候才四十九歲,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論資格,老迦葉是最老的。還有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這些尊者都比阿難尊者年齡高。論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難道德高;論學問,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難的學問也高;論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難尊者的智慧也高。

  

那怎麼就能選到阿難來結集經藏呢?來說這個經典呢?所以這裏邊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難是個最年輕的。如果他說這個經典,那麼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爭了。你也想爭第一,他也想爭第一,這個說:“哦!我聽的經比你多,我應該作經。那個就說:“哼!我跟著佛一輩子,佛所說的法都在我肚裏呢!我應該作這個經。”這樣大家就爭起來了。等阿難說:“如是我聞”,把這一個意思一說出來,原來這不是阿難的意思,也不是大衆的意思,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所以大家都沒有得講了。這叫息爭論,

  

這個“如是我聞”是阿難以四事問佛,前邊已經講過兩種,現在講第叁種。這第叁是依四念處而住。什麼是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

  

第一、要觀身不淨。我們所有的人,對于自己身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爲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爲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爲這個身體而有;若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自私,也沒有自利了。爲什麼自私自利?就因爲沒有認識這個身體,認爲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造罪也因爲這個身體,作惡也是因爲這個身體,對這個身體看不破、放不下,啊!爲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東西吃,爲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衣服穿,爲這個身體找一個好房子住,爲這個身體找一點娛樂,這都是一種執著。這個執著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爲這個身體來作打算。有一天這個身體直到要死了,那時候還不明白,“唉!我這個身體怎麼死了呢?怎麼不幫忙我呢?”那時候才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實的,可是已經晚了,已經後悔遲了!

  

究竟這個身體是不是個真的?在這個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個真實的,不是個虛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這個身體,知道它是一個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一個身體。這一個身體不是究竟的,那麼究竟的是什麼呢?究竟的,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圓滿無礙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暫時,這個自性寄居到這個身體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館呢!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旅館,可是住旅館這個人不是旅館哪!你若拿那個遊客就當了旅館,那個遊客以爲這個旅館就是自己了,那豈不是大錯而特錯呢?那麼你能看這個身體是旅館,那麼這個主人呢?你要找著他。你找著這個主人,那你就認識自己了。

  

現在先說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生來就不淨,爲什麼不淨呢?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變成一個身體。化出這一個身體,由小的時候,啊!也不知道什麼,它就長大了。等長大了,他就生出種種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貪、瞋、癡、慢、疑都生出來了,就造出來一些個殺、盜、淫、妄、酒。造的殺業,造的盜業,造的淫業,造的妄語業,造的這個飲酒,喝醉了酒這種的業。造種種的業,都是因爲這個身體。

  

那麼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一個寶貝?不是的!寶貝,爲什麼叫寶呢?寶,是清淨無垢的,沒有染汙,沒有一點不清淨的,這才叫寶呢!可是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兩個眼睛就有眼眵生出來,兩個耳朵就有耳屎生出來,兩個鼻孔就有鼻涕生出來。

  

有那些個外道──你們這些美國人哪,沒有看見那種外道──中國有那種外道,專門怎麼樣子呢?專門吃鼻涕。啊!這鼻涕由這個鼻孔擤出,他把它吃了。他說什麼呢?他說這是煉丹呢!丹,CharlieZhang,你見過這種的人沒有?在臺灣,有沒有這種的?(答:沒有。)沒有啊?(答:沒有!)沒有看見?這個在中國多得很,修這種外道法。他說這是煉丹。你說這個簡直的!如果不是愚癡,怎麼能這樣呢?把鼻涕也吃了!不單吃鼻涕,而且還吃眼眵,又吃耳屎。他說:“這個身上出來的東西,這都是寶貝呀!”這麼肮髒的東西,他說是寶貝!你看!可憐不可憐,這種人?!

  

這是有六孔了,兩個耳朵、兩個眼睛、兩個鼻孔,這六孔。還有一個嘴巴,這嘴巴常常有這個黏痰吐沫,你說!這個東西清淨不清淨?這是七個孔了。還有大便、小便,加上這兩個,就是九孔。大便、小便,人人都知道它不幹淨。你不信?你作再好的菜,你如果用一點大便擱裏頭調一調,那個味,人若沒有看見,會吃的;人若看見,哪一個人也不會吃這個東西了。爲什麼呢?沒有吃,就想作嘔了。爲什麼?因爲它不幹淨。這個九孔常流不淨。你說這個是寶貝不是寶貝呢?要是寶貝,爲什麼有這麼不幹淨的東西常常流出來?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參.前言 肆.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