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议分,“算分”:你用算来算分,用数来数分,“喻分”:喻是比喻。用喻来喻分,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优波尼沙陀,就是微尘的意思,又叫尘性,就是微尘的性。有微尘那么多的数量,“亦不及一”:也比不了法供养的一分。
I2.征释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何以故”:什么原因这法供养的功德就这么大呢?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法的缘故。不但我们一切凡夫要尊重佛法,就是诸佛如来也都尊重佛法,因为若没有佛法就没有人可以成佛。你想要成佛,必须要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出家人就是住持佛法的,所以必须要向出家人来学习佛法。以法来供养诸佛如来和众生的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说得出它有多少的。“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因为你依照佛法所说的去修行,就会成佛的缘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假设有菩萨修行法供养的话,他一方面是供养如来,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成就如来的果位。“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像这样子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呢!
G3.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广大最胜供养”:这种法供养是最广大、最殊胜的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乃至于虚空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我这供养才会穷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而虚空界和众生界、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永远都不会穷尽,所以我这广修供养的愿,也没有穷尽的时候。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这种供养的愿力,是念念相续,永远都不断的。“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乃至于身供养也没有疲厌,意供养也没有疲厌,口供养也没有疲厌。这身、口、意业的供养,又有所谓的:
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
意里无瞋是珍宝,无痴无贪供养香。
你面上没有一种发脾气的面貌,这就是身业具足供养了。口里若不说恶语,就等于出微妙的香气一样,这是口业的供养。你的意念里也没有瞋,就是供养的珍宝,这是意业的供养。再能没有痴心、贪心,这就是真正的供养。
F4.忏悔业障(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
“复次”:讲完广修供养之后就要忏悔业障,你若修供养而不忏悔业障,这也是无有是处的。“善男子”:所以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忏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业要忏除;悔是悔其后过,不再重犯。佛教里有拜忏的修法,就是在佛前精进拜佛来悔过。我们拜忏必须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拜,这样才有功效,不可以马马虎虎的。
你看智者大师,那时候《楞严经》还没有传到中国来呢,他就对着西方拜《楞严经》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十八年过去了,他也没有见到《楞严经》。若是我们,不要说拜十八年,就是拜十八个月,若没有一点什么成效会停止了,说我这么拜没有什么用啊!就不拜了。
智者大师一生拜《法华经》,又一天到晚拜忏,抄写藏经一次又一次,所造的佛像、木像连画像,总共算起来有八万多尊。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五色祥光到他家里来,以后就生了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十几岁时,听一位法师诵念《普门品》,他听一遍就都记得了,就好像他前生已经念过似的。等到他去见南岳大师,大师一看见他,说:“你现在可来了,我们以前在灵山会上一起听《法华经》,你还记得吗?现在因缘成熟了,我们又到这个地方来了!”
南岳大师就教他《法华经》〈安乐行品〉,又教他读诵《法华经》、拜《法华经》。当他拜到〈药王菩萨本事品〉那一段,就开悟了。他就把这个境界告诉南岳大师,说:“我拜经拜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的时候,怎么看见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那儿说《法华经》呢?这是什么道理?”
南岳大师就给他印证,说:“若不是你呀,也得不着这种微妙的境界;若不是我呢,也不认识你这种境界。所以你这种境界必须你才可以证得,也必须要我才可以认识,给你证明。你现在得到的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罗尼。”经过印证之后,智者大师就真的得到智慧辩才无碍。
南岳大师就对他说:“你这种智慧,就是普通千千万万的法师,也没有法子可以辩赢你的。”由此之后,智者就智慧大开,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之后,他更用功,更精进修行《法华经》。等他临圆寂的时候,还叫侍者给他读诵《法华经》,听完后,又叫侍者拿香汤给他漱口,又说了偈颂,坐着就圆寂了。
智者大师到天台山以前,那个地方本来有很多打渔的,以后他把那些地方都买了过来,从此三百多里路远都没有人打渔,也没有人杀生了,附近的人也都皈依了他。所以智者大师有很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门是拜忏。
G2.释相(分二)
H1.所忏境 H2.能忏相
今H1.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菩萨自念”:发忏悔心的多数都是菩萨,那些个没有善根的人,他根本就不会忏悔。好像你们一样的,一样皈依三宝、一样的信佛,有的就愿意叩头拜佛,有的就不拜佛也不念经,甚至于他自己原来发动叫大家念经,念着念着,到后来连他自己都不念了,这就是业障没有除。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我过去生中,在无始劫那时候,“由贪瞋痴,发身口意”:因为有贪心、瞋心、痴心,而发出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作诸恶业,无量无边”:造种种的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那么多。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假使我这个恶业有一个形体、相貌的话,“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就是整个虚空也容不了啦!这个业障如果有形相的话,把这虚空都会给装满、胀破了。你看这个业障有多少啊!
H2.能忏相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我现在完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口业、身业、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遍于法界最细的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刹土,在一切诸佛和大菩萨的前边,“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诚意地来忏悔,以后再也不造这种罪业了,“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常常住于所有净戒的一切功德上,守持这个戒相。所有的戒相的功德,和所有修的功德,我在这个功德上住着。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像这样子,一直到虚空没有了,乃至于众生也没有,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没有了,我这个忏悔的愿力才能没有。“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也不会没有,众生的业障、众生的烦恼也不会没有,所以我这个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之间相续不断,总也不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口意三业总也不会厌烦。叩头、拜忏要拜得越多越好,不能拜一拜,就说:“我很辛苦啰,很疲倦了。”要越拜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F5.随喜功德(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这是第五“随喜功德”,随喜有随而不喜、喜而不随、亦随亦喜、不随不喜这四种的分别。随而不喜,就是出于勉强而去做功德。喜而不随,是虽然欢喜,知道做功德是好的,但是他自己不做,叫旁人去做,说:“你做多一点哪,这是最好了。”亦随亦喜,是既跟着去做功德又欢喜。不随不喜,就根本也不随也不喜,不去做这个功德。“功”就是所立的功,“德”就是所做的德行。功是很显著的,德是很秘密的;功是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德有的时候人就看不见。
“复次,善男子”:普贤菩萨又对善财童子说,我再跟你说一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什么叫随喜功德呢?现在我跟你讲一讲。
G2.释相(分四)
H1.随喜诸佛德 H2.随喜六趣善 H3.随喜二乘善 H4.随喜菩萨德
今H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好像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从最初发菩提心,想修一切智慧的那个时候,“勤修福聚”:就都很精进不懒惰地修福修慧,把福都聚到一起。福怎么样聚的呢?这个福是从多方面修成的,不是一方面…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