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供佛所得的福报。如果眼目不明亮呢?那就是在佛前没有供养过灯。这种种的灯,都有什么呢?“酥灯”:有酥油灯,就是用牛奶油来点灯。“油灯”:又有油灯,就是用普通的油来点灯。“诸香油灯”:又点种种的香油灯,如芝麻油灯等。
在密宗里头有一种法叫护摩,由密宗的金刚上师在那儿念咒,前边点一堆火,或倒一点酥油,或者是用普通的油来点。有人就拿着衣服或其他供养丢到火里去烧,来供养佛。据说烧越值钱的东西越有功德,你若拿金子来烧,这供养的功德就很大。实际上功德的大小不是这样的,不是说你烧黄金功德就大,你烧一块泥巴功德就小。功德的大小全看你的诚心,最贵重的东西你都可以拿去供养佛,这就现出你有一种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并不是一定要烧黄金才有功德。这个点灯多少有点像密宗的这个道理。那么说,这些东西一烧就没有了,这究竟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在试验你有没有真心。你若有真正的布施心,烧什么都舍得,所谓的功德就是这一种舍心。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个灯炷,都如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所用的灯油,就像大海水那么多。这种供养,谁能供养得起呢?谁可以供养像须弥山那么大的灯柱,像大海水那么多的灯油呢?《华严经》讲的是法界量、法界性,只要你真心供养,这个量就等于须弥山,这个量就等于大海水,并不一定要用大海水那么多的油来点灯。你的心若发得真,这个量就等同沙界,就像恒河沙数那么多。这里说须弥山王,并不是真像须弥山似的,是说你发心大如须弥山,你这供养就等如须弥山;你发心小,供养的功德也就小。“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像上边所说的种种供养具,都以具足那么多的数量来常作供养。
以前有一位很穷的人,买了一斤油,到苏州镇江金山寺去供佛,在佛前点灯。金山寺的方丈是一位明眼人,就是开了五眼的人。他前一天就预先告诉知客僧说:“明天你把正殿的门打开,大约十点钟的时候,有一位大护法要到这儿来供佛。他供佛完了之后,请他在方丈室吃斋,不要叫他走了。你要对这位护法客气一点。”第二天知客僧就把各地方也都打扫干净,把正门开开,就等着这位大护法。
这位大护法来的时候,方丈就穿着袍出来欢迎他。这护法是什么样子呢?是一个很穷的人,就拎着一斤油要来供佛,但方丈和尚很欢迎他,又请他在方丈室吃斋。为什么这供养一斤油,方丈和尚就这么欢迎他?因为这个人一生全部的财产就只够买这一斤的油,他把全部的钱都买了油来供佛。
当时也有一位有钱人在拜佛,一看这个人供佛一斤油,方丈和尚就对他这么好。第二天,这个有钱人买了一千斤油送到庙上,在佛前点灯。他想:“昨天那个人才供了一斤油,你都这么好招呼;我供一千斤油,你当然更要好招呼了。”殊不知,这次方丈和尚也是预先就对知客师打招呼说:“明天又有一位护法要来供油,在佛前点灯。你把侧门打开就得了,就在客堂里留这个人吃斋,不必到方丈室里边去了。”这知客僧就照办了,但心里很不明白。
等这两个护法的事情都办完了,这个知客僧就问方丈,说:“为什么那一个穷人送一斤油要打开正门,方丈还请他在方丈室吃斋饭?那个送了一千斤油的这么有钱,怎么方丈也不亲自欢迎他,也不叫打开正门,就在客堂里留他吃斋呢?”方丈和尚说:“你知道嘛,送一斤油的这个人,他就只有这么多钱,他把他全部的财产都买油来供佛了。那个送一千斤油的人钱多得很,不要说一千斤,就是一万万斤油,在他的份上也是很平常的,所以我不需要亲自来陪他。”由这一件事情看来,供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诚心。你的心真诚到极处了就有功德,你的心若不真诚,那你就是供养再多也没有那么多的功德。
H2.校量显胜(分二)
I1.校量 I2. 征释 I1.(分二)
J1.所校量 J2. 正校量
今J1.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普贤菩萨又叫一声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这一切供养之中,给人讲经说法的供养是最大的。《梵网经》上说,你若是能为人讲经说法,那你一天就是吃三两金子也不为过,也可以受得了。可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一天可以受三两金的供养,也不必生惭愧心,就尽量去吃去。经典上是这样说,不过我们还不可以自满,说:“我讲经说法,你就是一天供养我三两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金刚经》上也说,你就是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你给人讲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诸供养中,法供养是最大的。我现在天天给你们讲经说法,这是用法来布施,也是用法来供养佛。我们这儿转*轮、讲经说法,都叫以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譬如听了布施波罗蜜,有的人就修布施了;听说了持戒波罗蜜,有的人就一天吃一餐,修这个持戒的波罗蜜;讲说了忍辱波罗蜜,真明白佛法的人就修忍辱,不发脾气,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地去修忍辱。有的人听讲了精进波罗蜜,他就昼夜六时恒精进,常常依法修行;有人听讲了禅定波罗蜜,知道四禅、八定能生出无量诸功德,得到种种的解脱,他就依照禅定波罗蜜去修行;有人听见般若波罗蜜,就修般若波罗蜜,不生愚痴的想法。有人听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就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照四谛法去修行;有的人听讲十二因缘,就依照十二因缘法去修行;有人听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依照这四无量心去修行。总而言之,听见什么法门就去实行什么法门,这就叫“如说修行供养”。
谈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就曾经为了半个偈子而舍生命。一偈有四句,半偈就是两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修行一切法,有一天他听见一个罗刹鬼讲: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释迦牟尼佛一听,说:“哦,你说的这个是佛法啊,你说的这只是一半哪,还有另外一半,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这个罗刹鬼说:“不错,我说的这是佛法,可是现在我饿得不得了,没有气力再说了,就想找一个人吃一吃。我吃完了东西才可以继续说。”释迦牟尼佛一想,说:“你先把它说完,我就给你吃,可不可以?”罗刹鬼说:“你可以给我吃吗?”释迦牟尼佛说:“可以的,但是你要先把这个法说完了,我明白这个法以后,你就把我吃了我也愿意。”罗刹鬼说可以,就又继续说: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说完了,就对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可以吃你了吧?这个法我已经说完了。”释迦牟尼佛说:“你等一等,等一下我再给你吃。”这个罗刹鬼说:“哦,你是不是后悔了?你原先答应我的,你现在想不算数了?”
释迦牟尼佛说:“不是。因为你说的这四句偈的佛法,一般人都没有听过,我现在要用刀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等我刻好了,你再吃我,这样可不可以?”罗刹鬼想一想,说:“可以,你就把它刻到树上啰。”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用刀把树皮给割去,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了。刻完了,他又想这个树木不坚固。这个时候罗刹鬼又要吃他。
他说:“你再等一等,我想要令一般人都知道这个佛法,但是树木不坚固,等我再把这四句偈颂刻到石头上,然后你再吃我也不迟。我不是为我自己,我是想令一切众生都明白这个佛法。”罗刹鬼一想,说:“可以,那你就开始工作哪,不要拖延时间了。”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又把这四句偈刻到石头上。刻完了,就请罗刹鬼来吃他。这时候罗刹鬼就说了:“你真要给我吃啊?”
释迦牟尼佛说:“当然了,我不会打妄语的,请你现在就把我吃了吧!”罗刹鬼说:“你真是一个修行人!我现在知道你是一个真修行的人了,好了,我们再见了。”说完这话,这罗刹鬼就涌身虚空,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试验他的。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也都要为法忘躯,为法把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作布施了。
“利益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为众生说法,来利益众生,这就是利益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看一切众生,都和自己的子女一样,没有分别地这样的慈悲摄受一切众生。
“代众生苦供养”:行菩萨道的人,要发愿替代众生受苦,常常在佛前发愿──请把刀、兵、水、火、瘟疫流行,这种种的灾劫都免除,众生所应该受的苦,不妨令我一个人来受,我一个人所应该受的苦,可不要给加到众生身上去,这就是菩萨发心。
“勤修善根供养”:菩萨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劝化一切众生勤修善根,这也是一种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什么是菩萨业?菩萨所造的业就是六度万行。常行六度万行,行菩萨道,这叫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常常要发菩提心,时时刻刻都不离开这个菩提心来供养众生,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都要去做。不但自己不离菩提心,也劝化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能常发真正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道。
J2.正校量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像前边所说的诸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可是,“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比起法供养的话,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这个法供养的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养的一分,乃至于“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俱胝是梵语,此云“百千万亿”;“那由他”也是个大数目。“迦罗分”:迦罗,是不可思议。乃至于不可…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