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34、居士的学修要和出家人一样吗?▪P5

  ..续本文上一页是自己的骨肉,有什么轻重的分别呢?如果家庭间待子女不公平,非但有伤兄弟姊妹间的感情,而且也不是佛弟子所应做的。

  (2)不可溺爱或苛刻或放任。

  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往往不是过分的溺爱,便是过分的严厉,苛刻申责,要不是,就取放任的态度。这些都是错误的。

  过分溺爱的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怎样就答应怎样,真是千依百顺。于是便养成子女们一种自傲的习惯。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发脾气。在家庭中有父母依从他,可是将来长大后,到社会上去,便没有人来顺从他的意志,于是就要和人发生争吵,到处碰壁。这是从幼溺爱的害处。

  过分苛刻申责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味用严厉高压的手段,不假颜色,铁板面孔,使用命令式的口吻,给与牢狱式的生活。这种教育法使子女们心灵受到创痛。他们得不到家庭的乐趣和温情,只觉得父母是可怕的。于是由畏惧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厌恶。日后子女成人就将视父母为老厌物了。

  过分放任的父母,对于子女的一切,都不去指导和管理。一切都由子女自己去料理,或是嘱咐仆人代管。要知道儿童若不加管理,将来就会放荡不羁,无恶不作。子女幼时受不到良好的管教,将来如何能成为健全的公民呢?虽有学校教育补助其不足,然而家庭间养成的不良习惯,沾染已深,也不容易教诲了。

  (3)教育子女母亲的责任比父亲更重大。

  子女在家庭中和母亲时刻在一处,比较和父亲的关系来得密切。所以要培养一个完美人格的儿童,必须由母亲负担大部份的责任。母亲的一切举动,应作为子女的模范。要子女听话,要子女摹仿,就非自己以身作则不可;否则嘴里尽管这样说,那样说,自己却不切实做去,这样便失去了做母亲的威信。有的母亲教孩子不要骂人,而自己常常不自觉地骂人。佛告诉我们要“言行相应” ,不只是在社会上要这样去做,就是对待子女也应如此。

  《尸迦罗越经》里,佛陀指示父母对待子女:“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 。《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尽力而为使子女有善美的婚姻)。

  (4)当使之断恶向善。

  去恶就善,就是要除去恶习,向善的一方面做去。教导孩子要随时随地注意他们的言行。有一类父母和孩子游戏的时候,不是父亲教孩子打母亲,骂母亲;就是母亲教孩子打父亲,骂父亲。他们以自私的占有欲,用这种卑劣的方法来测验孩子对于自己爱的程度。不知道这种打骂取乐的举动是就恶去善,是错误到极点了。这种举动映入小孩八识169田中,而形成习惯,那就遗害不浅了。

  有很多小孩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达到他的欲望。当我们遇到这种小孩时,千万不可因他发脾气,而对他让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也不要对他生气打他骂他。他愈发脾气,我们愈要保持镇静,做出全不理睬的样子,好教他明白发脾气得不到什么好处。

  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大庭广众之间,切勿责打小孩。否则,当小孩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以后,便会不知羞耻,预备挨骂挨打而任意犯过错的。有些儿童因受了骂,挨了打,由惧怕而嫉恨,而养成仇视父母的心理。

  在一本传记里,记载父亲教育他的一段故事,很是幽默,很有深意,是很可以为我们训育小孩作楷模的。

  “还记得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的一小串钱,(那时所用铜钱有小孔,以麻线贯串之)忽然不见。各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见之,心知是我自己遗忘,并不责斥,也不喊我来看,他却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他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也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 。

  各种轻便的事,应当教小孩去做。就是家庭里有佣人的,也应当使小孩共同服务。养成子女们勤劳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关于穿衣,折衣,扫地拭灰尘,整理东西等工作,都可以叫他们学习。当他们的工作做得圆满的时候,就要奖励他们。小孩是好胜的居多,所以与其多责罚,不如多奖励;但在奖励的时候,应该利用机会,加以指导,加以勉励。

  我们要使小孩知道,无论对于什么人,必须有礼貌。碰到亲朋尊长要教他称呼。接受人家的礼物或好意时应该道谢。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招待。这种种都应该随时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长者、扶助弱小、爱惜贫苦人的观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许多孩子的恶习气是从小朋友方面传习来的。我们应该为他注重和选择,应该使他和顽童疏远隔离。

  不良的习惯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的方法,使他们自知趋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从口入说起;小孩讲话肆无忌惮的,便把祸从口出说起;小孩不知礼貌,便把举动粗鲁不为人重视说起。诸如此类的纠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习性渐渐就善了。

  现在把去恶从善的要点概括如下:

  第一、不可说谎。

  第二、不可骂人。

  第三、不宣扬他人短处。

  第四、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不拿人家的东西。

  第五、不要在路上吃东西。

  第六、做错了事要承认要改正。

  第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插嘴。

  第八、吃东西要细嚼慢咽。

  第九、要爱惜花草和动物。

  第十、东西用过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

  第十一、要恭敬三宝。

  第十二、做事要有始有终。

  (5)当教计书疏。

  计是计算——算术。书是读书和写字。疏是美术。当子女放学归家,或假日在家的时候,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督促他们温习作业。如有疑问或错误的地方,应该详细为他们解释或改正,使他们彻底明了。

  教小孩学算术,要顺序渐进,使他们多做练习题,而练习题要切合实用,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遇到难题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尽可能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倘若还是解答不出,这时可叫他们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休息一下,或者到外面去散步一次。最有效的办法,是叫他们闭目静坐专心念佛,把神经松弛,心身放宽,在静定之中有时很自然的会把难题悟解出来,因为定能发慧啊!

  早晨读书最易记忆,这时就要督促他读书。句调要有轻重疾徐的音节,遍数越多越好,文句的意义容易明了,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啊。

  重要的篇目(中文或英文)必须要使小孩背熟,这样功底扎实,进步得快。过长的文章,可以先分段背熟,然后把全文读几遍,再统篇背出。

  做父母的要绝对禁止儿童看无益的小说,使他们保持纯洁的思想。最好在闲暇时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使子女明了些佛教的道理,和卫生上、社会上、自然上浅近的常识。

  我们不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在学校教师的身上。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是不能对每一个儿童个别照顾得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从子女出生后,就要负起教、养兼施的职责,为他们奠定良好品性和习惯的基础,然后和学校的教育才能相辅相承啊。

  “疏”是美术。儿童有爱美、审美的本能,审美的训练,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所以,家庭间的布置要美术化,一切陈设和装饰,应该整齐、清洁、美观而不要奢华。屋外如有空地,应该种一些花木,增加环境的美好。家庭的陈设和扫拭,也应随时激励儿童去做。但不可以命令,而须用激励的方法。实施美育,可以养成儿童健康的情操和行为。

  (6)当教持经戒。

  子女有相当识字能力后,可以教他读佛经,读因果故事,由此明白做人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造就高尚人格。这是做父母的最大责任。因为男女老幼没有不喜听故事的,听了故事之后,故事中的情景和人物,常会留存在脑海里,时日久了,儿童既受因果故事的薰陶,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会不期然而然的去恶向善。

  时常见到,有些信佛的父母,不能本著佛陀的教诲(也许是根本不知道),去造成优良和乐的家庭;不知教导儿女,使儿女在德性、知识、技能等方面,成为佛化的良好公民。却命令儿女去拜佛、烧香,命令儿女在早晚做著冗长的课诵,或者强求他们素食。不理解青年儿女的心情,只是按著牛头吃草,以为这就是引他们信佛,使他们蒙受三宝的恩光了。儿女未成年,还会莫明其妙跟著学;一成年,可能就变了!佛法是真正的信仰自由,信仰是需要自发的。所以父母对于儿女,应有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命令、强迫。使儿女从父母的慈爱中,接触到三宝的光明,引发对于三宝的恭敬。这才能在进入成年的时代,成为一良好的正信弟子。

  因此,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熔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三)复神晓园书》)

  (7)莫让家庭“垃圾”毒害孩子。

  做父母的都期待著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然而,事实却并非尽如人意。一些家庭,只顾向孩子灌输知识,却没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的精神垃圾正在毒害著自己的孩子。

  第一、粗鲁的语言:家长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最深。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之间经常出…

《34、居士的学修要和出家人一样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