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生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的饶虾蟆林
参加人员:善生居士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善生遵其父遗言,而恭敬、供养、礼拜东西南北和上下六方。佛陀见之,为他而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之四业,以及其原因,和欲、恚、怖、痴等四事.并指示六非道、六灾患、四不亲而似亲、四种善亲等法,最后教他在圣法与律当中,礼拜六方的意义。
关于《善生经》,在《长阿含经》第十一卷中,也有一部《善生经》,其内容与此部《善生经》可谓基本一致。在此不再重述。
附录:
《漫说长阿含·善生经》——
二、善生经
说法地点:罗阅祇耆阇崛山中,后移至王舍城内。
参加人员:长者善生
经中大意:此经为长者之子善生而开导之经,叙述善生长者依父遗嘱,而向六方礼拜。其行动乃落入于形式上的举动,于是佛陀为教导其归入于正途,而说大方礼的意义与内容。首先说明四结业、四处,及六损财业,其次为说四想及四事,四亲及四事,六方及五事。善生听佛启导后乃皈依三宝而为优婆塞。
(一)经中名相分解大纲
佛陀教导善生行真正六方礼的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术语:
1、四结业: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结为结缚,烦恼异名;业为身口意之善恶的行动)。
2、四处:欲、恚、怖、痴。
3、六损财业:①耽湎酒;②博戏;③放荡;④迷伎乐;⑤恶友;⑥懈堕。
4、四怨:①畏伏(畏人而隐藏财物,贪欲);②美言(谄谀他人);③敬顺(口头敬顺,而行动则乖);④恶友(浪费之友)。
5、四事:A、畏伏四事:①先与后夺;②小与望多;③畏故强亲;④为利故亲。
B、善言四事:①善恶斯顺;②有难即舍离;③外有善来,密中止之;④见有危事,便排济之。
C、敬顺四事:①先诳;②后诳;③现诳;④见有小过,便加杖之。
D、恶友四事:①饮酒时为友;②博戏时为友;③淫逸时为友;④歌舞时为友。
6、四亲:①止非;②慈愍;③利人;④同事。
7、四事:
A、止非四事:①见人为恶;则能遮止;②示人正直;③慈心愍念;④示人天路。
B、慈愍四事:①见利代喜;②见恶代忧;③称誉人德;④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C、利人四事:①护彼使不放逸;②护彼放逸失财;③护彼使不恐怖;④屏相教诫。
D、同事四事:①为彼不惜身命;②为彼不惜财宝;③为彼济其恐怖;④为彼屏相教诫。
8、六方:①父母为东方;②师长为南方;③妻妇为西方;④亲党为北方;⑤僮仆为下方;⑥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9、五事:
A、恭顺父母五事:①供奉能使不乏;②凡有所为,先白父母;③父母所为,恭顺不逆;④父母之正命,不敢违背;⑤不断父母所为之正业。
B、弟子敬奉师长五事:①给侍所须;②礼敬供养;③尊重戴仰;④师有教勅,敬顺无违;⑤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C、父母亲爱其子五事:①制子不听其为恶;②指授示其善处;③慈爱入骨彻髓;④为子求善婚娶;⑤随时供给所须。
D、师长敬视弟子五事:①顺法调御;②诲其未闻;③随其所闻,使其善能解义;④示其善友;⑤尽知所以,诲授不吝。
E、夫敬妻五事:①相待以礼;②威严不阙;③衣食随时;④以时庄严;⑤委付家内。
F、妻敬夫五事:①先起;②后坐;③和言;④敬顺;⑤先承意旨。
G、亲敬亲族五事:①给施;②善言;③利益;④同利;⑤不欺。
H、亲族敬人五事:①护放逸;②护放逸失财;③护恐怖者;④屏相教诫;⑤常相称叹。
I、主教僮使五事:①随能使役;②饮食随时;③赐劳随时;④病与医药;⑤纵其休假。
J、僮子奉事其主五事:①早起;②为事周密;③不与不取;④作务以次;⑤称扬主名。
K、檀越(施主)供养沙门、婆罗门五事:①行身之慈;②行口之慈;③行意之慈;④以时布施;⑤门不制止
10、六事(沙门、婆罗门教授信徒六事):①防护其恶,使其不为;②指授善处;③使怀善心;④未闻使其闻;⑤已闻使其能解;⑥开示天路。
(二)本经的主要内容
在佛教的所有现存的经典中,能正儿八经地谈到如何做人处世的经典,其实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对于如何搞好现实世间的人情关系,注重伦理道德,加强自身的修为,从而命终归天的一些经典为数甚少,佛教里大部分都是谈如何出离世间,如何摆脱轮回的一些经典。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以佛教的思想主旨不无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将放到后面去谈。这部《善生经》,可谓是佛教在世俗伦理道德方面主张的典型代表,凡是有关谈到佛教伦理方面的文章,都无法绕开这部经典,因此《善生经》可谓广为人知。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此经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实它的主要内容,我在上面的“大纲”中已基本标示出来了,这里所说的内容,就是对上述大纲稍作展开。我尽量减化,把一些无关紧要的、重复的句子都舍去不用,这样可以精中精力,谈谈我自己对这部经典的一些粗浅想法。
此经的说法因缘,乃是佛陀到罗阅祇城(王舍城)内去乞食。大家都知道,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国都,那里的佛法氛围很浓厚,人民都很崇信,对佛陀都怀着无比的敬仰。摩揭陀国的国王叫频婆娑罗,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而从整个摩揭陀国来看,它地处中印度,是当时的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中国难生”里的“中国”,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印度的摩揭陀国。而城内有一位长者(财德兼备的人,相当于后世的儒商吧)的儿子,名叫善生。这个善生有个特点,或者说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在太阳还没出山之际,就离于王舍城,到郊外的林园中去参观。他首先跳到水池里把全身洗个干净,身上的水珠还没干透,他就开始礼拜东、南、西、北以及上方和下方,加起来共六方,都一一礼拜。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
此时佛陀就住在距善生所礼拜的园林的不远处,当他看到善生如此日复一日地礼拜六方,觉得有些意外,就信步走到善生的林园中,随口就问他:“这位贤士,你到底是出于什么因缘,每天把自己全身弄湿,然后礼拜六方呢?”
其实善生对于佛陀,已早有耳闻,也曾亲睹,只是无缘亲近。此时,他见到佛陀走到他的身边,心情很是激动,他对佛陀礼拜过后,就对佛陀说:“世尊可能有所不知,家父在临终之时,曾经在遗嘱中一再对我说:“你欲礼拜之时,首先应当礼拜东方,其次为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乃承奉父教,不敢违背。因此之故,澡浴之后,就遍礼诸方。”
世尊听后,就对善生说:“贤士!从名称上讲,你所说的六方是存在的,并非没有此六方之名。然而在我的圣法当中,并不礼拜此六方,我并不以为礼拜六方就算作是恭敬之法。”
善生听后就对佛陀说:“原来如此呀,看来我还没搞明白其中的道理,唯愿世尊为我开示开示,好吗?”
佛陀对善生说:“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你可要认真听、认真思索啊!”
从上面一段开场白中,我们就可以对善生这个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他做事有始有终,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此为其一;他很孝顺,对父亲的临终遗嘱从不打折扣,都是规规矩矩按照父亲的教导做事,此为其二;他没有固执之心,听到佛陀的不同意见,他很快就高兴地请佛陀为他开示,并没有因为有父亲的遗嘱而盲目排斥佛陀的善意,此为三。看来善生是位有着深厚根基的大善知识。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B 二、善生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