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梵志陀然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的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舍利弗
参加人员:陀然梵志等人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舍利弗在舍卫国时,闻旧友梵志陀然在王舍城怠于道业,耽于邪恶,乃去诘问。并告诉他:为父母,或为他人而行恶,是不能脱离堕入地狱之苦,应当如法、如业、如功德,而得钱财,而行福业,不可作恶业。陀然终于自皈依三宝,而为优婆塞。后来陀然病笃,尊者闻后,就驰赴慰问。尊者知道陀然憧憬于梵天之心,乃为之说“四梵室”,至梵天共住之道。陀然修习后,命终而得生梵天。舍利弗的对机说法,得到了佛陀的充分肯定。
在写这部随笔之前,我先讲一件事情。有位陕西的比丘道友,大约是在凤凰博客上看到我在写阿含经的系列随笔,便通过QQ与我取得联系。他本人很想看阿含,可是找不到门径。因为阿含经里面的各种长短小经很多,也很庞杂,初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老师带引着,很难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但是过了几天,他觉得很烦恼,因为他在看阿含经时遇到了外部的阻力,其周围的一些道友们,都劝他不要再去看阿含了。我感到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些人都说了,看阿含经没有用的。我问他看什么经有用?他说反正看阿含经没有什么用了。
其实细细一想,他的话代表了当今大多人的真实心理状态,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种浮躁的、迷失自我的,也是一些急功近利思想的一个缩影。的确,看一些浅显的经典,或者一些所谓大乘的经典,可能会很“有用”,因为它们拿来就可以用,可以训导别人,比如说《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等广为人知的经典。我们在看到居士们烦恼的时候,总喜欢说上一句话:“看破,放下!”或者是套用《金刚经》里面的话,叫“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三心不可得”;或者教导别人学六祖大师那般去“顿悟”……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有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观音菩萨以耳根圆通广度众生,地藏王菩萨以无边大愿誓愿度脱一切饿鬼。那么,众生为什么需要菩萨们前来度脱?因为众生们感到无论是人世间,还是无边地狱,因为在这些地方生活,实在是太苦了。而一谈到苦,就必须要联系到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大乘”,怎么“度众生”,都离不开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些佛教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还有一点,比如说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在祖师们看来,是最契合末法时代的苦恼众生的。无论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还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都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当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人中的大多数,他们时尔念佛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求生西方,而是籍用佛号声,获得内心片刻的清凉,使动荡杂乱不安的心能够静一静。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人手里持着或脖子里挂着一串念佛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念珠的装饰意义可能还会大些,真正静下心来念佛的人毕竟还是有限的。而念佛法门,时下似乎变成了老太婆们的专利品了。这些老人们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吗?我看未必全部是这样的,祈求佛菩萨保佑家里平安,儿女们工作顺利,多多发财,孙子们学习成绩优秀,我想这些才是他们念佛的真正动因。也就是说,时下的人亲近佛法的动机变了,可以说功利性增加了,虔诚与纯洁性减少了。就这么简单。因此,也难怪乎很多人,包括出家的比丘与比丘尼们,都说读诵阿含没用。从世俗功利性上讲,当然是没用。这是僧团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悲哀!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这部《梵志陀然经》。
这部《梵志陀然经》中的说法主讲人员,仍是舍利弗。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只见到舍利弗一人代佛说法,十大弟子中其他的弟子代佛说法的情形我似乎还没有见到。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舍利弗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这部经典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它的说法地点并没有固定在一处,而是从舍卫城到王舍城,跨跃的范围较大;第二个特点就是经中的故事情节比较强;第三个特点就是这部《梵志陀然经》,是佛教早期对机说法的一个典型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总结。
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此经发生的时间,应该在夏安居结束之后;而从地点上讲,佛陀此时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而舍利弗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可以说,佛陀住竹林精舍期间,把教导弟子们的重任,基本上都委托给了舍利弗。当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的时候,比丘们都开始整理衣物,纷纷摄衣持钵,到人间去四处游行。在佛陀身边安居的一个比丘,就辞别佛陀,前往舍利弗所居的祇园精舍。他到了住处,放下行囊,首要之事就去拜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见到这个比丘之后,就慈祥地问他:“贤者,你是打哪儿来啊?又是在哪儿夏安居的呢?”
那个比丘就回答说:“我是从王舍城来,在那儿夏安居的。”
舍利弗知道佛陀就在那儿带领大众安居,于是就询问比丘:“世尊的圣体还康强吗?他老人家饮食起居,一切都很正常吗?”
比丘回答说,佛陀“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
舍利弗一听,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可以放心了。
舍利弗的问话很有次第,先问佛陀,接着问诸比丘、比丘尼众,再问优婆塞、优婆夷众,最后问那些异学沙门与梵志们的身体怎么样?修行都还好吧?此比丘都一一作答。
当舍利弗问完上述人等的情况后,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出家前的老朋友,名叫陀然,他就是住在王舍城内。于是他问:“贤者,王舍城内有一个叫陀然的梵志,你认识他吗?”
这个比丘听后说:“我认识他的呀!这个人在王舍城里小有名气,很多人都认识的啊。”
于是舍利弗就开始向比丘打听陀然的近况如何。这个比丘回答说:“陀然别的都还好,但是就是不喜欢去拜会佛陀,也不喜欢听闻佛法。”
舍利弗听后有些好奇,忙问原由。那个比丘回答说:“尊者舍梨子,梵志陀然而不精进,犯于禁戒,彼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恃梵志、居士,欺诳于王。”若用现在的话讲,这个陀然就是喜欢仗势欺人,坑蒙拐骗样样都来。他利用国王来欺骗百姓,然后又利用百姓,来欺骗国王。就好像无赖律师帮人家打官司,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和被告都被他蒙得团团转,无赖律师借机从中渔利。
舍利弗听后,也没有多说什么,等到夏安居一结束,便开始收拾行装,从舍卫国前往王舍城,住在竹林精舍。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著衣持钵,往陀然的家中走去。因为舍利弗与陀然以前是很要好的朋友,对于陀然的住址都很熟悉,所以不大一会,舍利弗出现在陀然的家门口。
陀然此时正在干什么呢?经中说他“从其家出,至泉边苦治居民”。从这句话我们大体上可以测知,这个陀然是当地有名的商人阶层,或者投机份子。这个“泉”,可能就是一口天然生成的水井,其水质颇好,就好像现在的天然纯净的矿泉水。而陀然对这口泉井拥有主权,凡是前来取水的,必须缴纳一笔费用。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印度社会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天气闷热干旱,水资源匮乏,而优质泉井更是稀少。掌握了优质水资源,就等于拥有了很丰厚的物质财富。而这个陀然拥有了这口井泉,其获得的途径的合法性值得怀疑,很可能是“欺诳”而来。而他正是利用这口水井,对取水百姓进行层层盘剥,百姓对他是忍气吞声,既不敢怒亦不敢言。
这一天他正准备出门去井边收费,正巧遇见了远道而来的昔日老友舍利弗。老友相见,自然是十分亲热。他很高兴,叉起双手,连连作揖:“你好呀,舍梨子!咱们是好久不见啦!”他边说边搀扶着舍利弗,将尊者请至家中。到了陀然的家中之后,他就亲手为舍利弗敷设好坐床,请尊者坐下,然后用金盘取来泉水,请舍利弗漱洗完毕,就献上丰盛的饭食,请舍利弗享用。
可是舍利弗并不接受陀然的献食,他说:“止!止!陀然!但心喜足。”舍利弗的意思是说,我心里高兴就可以了,饭就不用吃了。
陀然听后觉得很尴尬,他就问道:“舍梨子,你好不容易来我家里一趟,为什么不肯纳受我供养给你的食物呢?”陀然此时很想知道舍利弗不肯纳受饮食的原因所在。
舍利弗觉得必须把话挑明才是,于是他就质问陀然:“陀然,听说你不用功精进,反而冒犯禁戒,上下欺诳,可有此事?”
陀然一听,就明白了舍利弗此行的真正用意,于是他就老实作答:“我说老朋友啊,你应该知道,我是在家人,不像你们出家人两袖清风,无牵无挂;而我…
《漫说《中阿含》(卷六)~B 二、梵志陀然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