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五)~B 二、成就戒经

  

二、成就戒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优陀夷、阿难、白净比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舍利子告诉比丘: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时,则可在现世当中出入于想知灭定-灭受想定。如在于现世不得究竟智,就身壤命终时.亦可以生在于余意生天中。在那里出入想知灭定。佛于众中说舍利弗已成就五法,众人应爱敬尊重他。  

  

  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概念,即在《中阿含》第五卷中,其中的主角,除了佛陀以外,当数舍利弗莫属。而我们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经常会提及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众多的罗汉弟子,而对于为大众所熟知的文殊、观音等大菩萨,则很少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在这里顺便说几句题外话。佛教自两汉时代也就是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而此时印度的佛教,基本上还是以注重自我修炼为主的。也就是说,当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所谓的大乘佛教思想,还似乎得到全面的弘扬。一直到竺道生主张一羼提皆可成佛时,很多人都说他在谤法,一直到《大涅槃经》的传入,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后来有了“顽石点头”这样的历史典故。自隋唐以降,国人对于大乘佛教日趋崇信,于是将四阿含判为小乘。为什么将阿含经判为小乘呢?因为四阿含里主要是讲的是自我修证的法门,是针对那些根基平平的一般人士而宣说,而对于高上根基者,佛陀则宣说大乘教法,诸如《法华》、《楞严》诸经。这种说法为很多人接受,结果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即四阿含,就等于是小乘的同义词;而多数学佛人甚至耻谈《阿含经》,仿佛我们一说起阿含,就是自私自利代名词。我觉得这种说法,乃至这种观点,事实上是很有问题的。当然,我们也胡乱地评说大乘经典,近代有的人主张“大乘非佛说”,这种观点似乎欠妥;而把阿含判为小乘教法,似乎也同样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观点皆执于二边,皆有悖于公允。

  

  经过了很多次实践以后,值得欣慰的是,原始佛教的精神被很多有识之士重新予以估值。比如说有我国的台湾地区就成立了“原始佛教协会”,并创办了探讨原始佛教教法与教义的佛教刊物,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原始佛教的学者;甚至一些出家僧人也开始意识到原始佛教的重要性,开始认真研读四阿含。而在四阿含之中,大多数人对于《杂阿含》倍加重视,认为这部经典是最接近释尊真实面貌的一部宝贵经典。

  

  这两天,我在网上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台湾显如法师的《杂阿含与初期大乘思想》,一篇是一位自称佛陀弟子写的,文章名叫《信仰大乘十五年后的认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就是对于早期佛教十分崇敬,尤其对于《杂阿含经》。早期佛教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大乘佛教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而不同点在于,前一篇文章比较理性化,对于有些观点的获得也藉助于一些颇有说服力的考据,在观点上较为心平气和,让人易于接受;而后一篇文章感性色彩较为浓厚,对于原始佛教的主张可谓五体投地,而对于大乘佛教则是予以全面的否定,认为当前各种佛教问题的出现,统统都是大乘佛教的过度膨胀所引发。这种观点可能有些极端,因为我对佛法了解的确实很少,现在也就是一个起步阶段,需要把整个佛教理论体系把握全面,也要把佛教发展的脉络大致上搞清楚,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于所谓的大乘小乘做些个人的评论。因此,我现在可以说还没有资格对于这些观点进行评判,但愿有一天会搞清楚。

  

  我在写这篇文字之前,罗里罗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阿含经》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根据当代人的一些思想根基,我想对于大乘佛法,也未必完全能够接受。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收拾好,再去顾管人家的事。中国有句俗话,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人家瓦上霜”。这话听起来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但是细细一想,却也有几分道理。为何如此说?因为你自己家门前的雪都不愿扫,你会跑到人家那里去替人家扫霜?如果别人在你家门口被雪滑倒摔伤了,你负责不负责?当然要负责啦!到时肯定要带他去看医生,既要交付医药费,又要赔礼道歉,麻烦不断。如果你把自己家门口的雪扫得干干净净,自然不会有麻烦产生。待自己家门口收拾利落之后,再去帮扶人家,人家肯定会很赞叹。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看到你的家门口的雪被你扫得如此干净,你替他扫雪,他心里放心啊,因为他相信你肯定帮他家的积雪也清扫得干干净净。这就好比我们生病了去看医生,首先要找对我们病情较为内行的名医,因为人家经验丰富,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自家的身家性命,去交给一个毫无看病经验的街头郎中吧?——当然啦,实在无药可救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也未尝不可……

  

  下面开始接触到经文。

  

  此时,佛陀与诸弟子们仍旧是行止于祇园精舍内。大约是大众比丘中午乞食过后,各自返回讲堂,然后大家都聚在一起,继续探讨着佛法的一些义理。尊者舍利弗又一次为大家做了开示。他开示的内容是: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于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于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

  

  这段话,就是本经的核心内容。舍利弗所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诸位比丘,如果我们大家都成就戒、定、慧的话,那么便能于现法当中,出入于想知灭定,这种说法必定是有道理的;如果在现法当中不能得到究竟智,当我们身坏命终之后,也能够超过抟食天,而生到余意生天中,然后在那个地方再通过修行,便可以出入于想知灭定当中。我说这番话,是必定有道理的。”

  

  现在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想受灭定”。关于这种定,说实话,我们远未达到那种境界,因此无法体会,只能从现成的辞典中去找寻。所谓想受灭定,就是想与知都停止的定境,也就是一切意识感觉都停止发挥作用。有人说,它就相当于无色界的第三天,即无所有处定。而部派间对此定的定位在看法上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它是超于无色界的第四天,即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上。对于这种问题,我在此处不作讨论。

  

  第二个问题,就是何谓抟食天。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对这个问题都是一笔带过,一般就是讲它是欲界的代名词。对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粗浅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搞清“抟”为何义。抟,圜也。《说文解字》:“抟,以手圜之也。”《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即别抢着吃)。如果按照它的本义来说,所谓抟食,就是把米饭捏成饭团,然后放入口中。那么为什么要把米饭捏成团呢?这需要联系到印度的风俗习惯。中国人从古至今,用筷子已成定例,以至于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筷子文化”。而古印度则没有使用筷子的习惯。那用什么呢?我个人以为,用手抓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个风俗在中国的一些小数民族,仍可见其踪影,即“手抓饭”。用手抓饭往往会把米饭洒落到地上,古代粮食很金贵,为了节约粮食,往往先用手把饭捏成饭团,然后就可以很方便地放入口中。以此推引,我们就可以把靠食物为生的众生居处,叫作“抟食天”,也就是泛指为欲界六天。

  

  第三个问题,就是意生天。它的意思就是“意生身”所往生的天界,也就是色界或色界以上的天界(无色界)。至于“意生天”究竟是属于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南北传经文均无直接说明。但是联系到本经中所阐述的一些义理,则可以推定其应是指无色界(即想知灭定,即无色界的第三定)。从这部经中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就是比丘成就戒、定、慧,只能够证得“想知灭定”,而无法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我们在读经时需要留意的。因为“意生身”顾名思义,它仍有“细微色身”,也就是说不能够完全摆脱我们的肉体而独立存在。从这里亦可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无色界”,并不是绝对地离开“色”,它只是相对而言。但是很多论家对无色界众生到底还有没有“色”,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根据“五蕴”经教者主张“无色界”众生仍有“细微色”,依此则可说“意生天”可以是“无色界”;但既然有色,为什么还称其为“无色界”呢?因此有的人就主张完全无色,据此推论意生天只能是“第四禅”色界天。《俱舍释论》说:“此中意生天者,世尊说是色界”,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不过无论如何,意生天是指色界或色界以上的天界,应该是没错的。

  

  对于舍利弗所说的这段开示,在听众中就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尊者乌陀夷。这位乌陀夷是何方神圣?原来他也是位比丘众中的老资格,其在未出家前,受净饭王拔擢,为悉达多太子的学友,奉侍太子,也就是过去的侍读生。这个人能说会道,曾经多次以其辩才阻止悉达多舍家弃欲之念。佛陀成道后,乌陀夷也出家做了佛弟子。经中记载他善于化导民众,做了不少好事。《增一阿含经》卷三称其“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那么这位乌陀夷尊者提出了什么样的异议呢?他对舍利弗说:“尊者舍梨…

《漫说《中阿含》(卷五)~B 二、成就戒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