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相帮助,互相利益,这才是正确的。

  

    “故吾当一心,勤行诸福善”:为此,我应该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勤修福德、善根,不应该嗔恨。否则,若是嗔恨,就会毁坏善根。

  

  大家现在已经明理了,就应该在心里下个决心、做个决定:既然都是六道众生,都一样是凡夫,所以从今以后,不应该再怨恨他人,而应该利用自己的人身,一心一意地去修善根、福德。只有善根,才能够真正跟随自己、利益自己,这才是英明的选择。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这是一个比喻。例如,房屋失火,当火势燃向其他房屋时,主人看到后应该将能助燃的草木等转移出去,这样火就燃不起来了。否则,火势可能燃得更旺,并且蔓延至其他的房屋。

  

  我们为什么会生起嗔恨心呢?就是因为贪爱世间的名闻利养,当有人障碍时,我们就会生起嗔恨心。如同草木等燃料会使火势蔓延一样,若是把这些草木转移出去,火就会熄灭。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先断除贪爱世间名闻利养的贪心,这样就不会为了这些利养而生起嗔恨心。所以,先断除贪爱心,嗔恨心就不会生起来了。

  

  我执和我所执都是贪心。因为有贪心,就会生起嗔恨心。若是不断除贪心,也很难断除嗔恨心。所以,首先要对治贪心、断除贪心,这样嗔恨心自然就会在相续中无影无踪。怎样能去除贪心?大家要明白,愚痴是贪嗔痴三毒的根。如果你断除了内心的无明愚痴,贪心自然就会无影无踪。若没有了贪心,嗔恨心也就没有了。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若是断除了贪嗔痴三毒,其他的烦恼也不会存在,其他的分别、执着也都会消失。

  

  我们学佛主要是遣除无明,破除愚痴,这是很重要的。若要遣除无明、对治愚痴,就要靠智慧。所以佛法里讲,你若想解脱成佛,就要靠智慧。只要你明白了事实的真相和真理,没有了无明愚痴,也就不会有贪嗔等烦恼了。若烦恼没有了,就不会造业,这样轮回也就结束了。

  

  大家要明白什么是“佛”,学佛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学佛。“佛”是觉悟和智慧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智慧。当你觉悟、有智慧时,就成佛了。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这也是比喻。举个例子,一个将要遭杀的人,假设只是被砍断手就可以免于死亡,对这个人来说,难道这不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吗?尽管手被砍断了,但是通过这样的惩罚,就可以免于一死。

  

  同样的道理,我们本来来要下地狱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但若是在今生遭受一些痛苦的时候,自己能忍受这种苦难,就能远离地狱,那岂不是很好?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如果我们连现在这样一点点的痛苦都不能忍受,那为什么还不遣除地狱的痛苦之因——嗔恨心呢?如果你不遣除嗔恨心,将来就要下地狱,遭受地狱的痛苦。那个时候,你能忍受得了吗?既然你连现在这么一点痛苦都难以忍受,将来怎么能忍受得了地狱的痛苦呢?

  

  其实,我们在人间所遭受的痛苦都不算什么,若将来真的堕落了,地狱的痛苦才真的是不可想象、难以忍受。如果你害怕痛苦,想避免或摆脱这些伤害和痛苦,那么现在就应该利用这个人身,通过佛法遣除嗔恨心。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我们曾经因贪爱世间的名闻利养而造下恶业,并因此而成千上万次地堕入地狱,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尽管遭受过无量无边的痛苦,但是至今也没有承办自己或他人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

  

  在遭受今生那么短暂而又微不足道的痛苦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修安忍,就可以遣除无量劫的罪障,最终还能够获得成就,可以承办自他究竟的利益,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我们现在所要承受的痛苦并不是很大的危害,而且依靠安忍还能承办广大利益,因此理应欢欣、喜悦地承受能遣除一切众生损害的危难或痛苦。

  

  我们现在有佛法,有智慧,可以轻而易举地修安忍。若是没有佛法,没有智慧,谁都无法修安忍。我们现在修安忍,虽然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即使有痛苦,也是瞬间的痛苦,但是却可以承办自他暂时或究竟的一切的利益,这是多有意义的事情啊!

  

  作为学佛人,我们应该具有智慧。当我们遇到对境或遭遇痛苦时,应该将其转为道用,好好地修安忍,这样就可以承办自他的一切利益。这些都是殊胜的对境,也是良好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这些机会,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机会,去承办广大的利益。

  

  作为学佛人,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判断和分辨的能力,应该有取舍的能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