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惠:马来西亚人,他要读。
老法师:他很有兴趣,他儿子现在学中文,在北京学中文。
陈大惠:就他做为首相,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这个前途。
老法师:没错。所以我告诉他,我说我曾经在美国、在欧洲访问,我很注意这些学中文的学生,这都是外国人。我问他们,他们都是读中国古籍,用儒释道经典去写博士论文,这很难得了,看中国古人的注解。我问他们,你们学文言文学了多久?三年,都给我讲三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也是三年,到欧洲也是三年,不难!
陈大惠:师父,我们看到您老人家这些年的经历,我们有个体会,比照现在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包括政要,能够有外国的这些人到国内向他们来请教的几乎没有。好像就您老这儿门庭若市,都是外国人来请教。什么原因?他们不也在学吗?
老法师:我现在教他们认字。
陈大惠:认汉字。
老法师:认汉字。
陈大惠:教外国人认汉字。
老法师:认汉字。你看我用这个方法。
陈大惠:是。
老法师:这是中国汉字的。
陈大惠:我们叫四角拼音。
老法师:这是注音符号。
陈大惠:注音符号。
老法师:这是汉语拼音。
陈大惠:汉语拼音。
老法师:这是一个音分平上去入。
陈大惠:是,四种,四音,对。
老法师:四个音。
陈大惠:「八」、「拔」、「把」、「爸」。
老法师:对,是这四个字。总共这个卡片多少张?四百二十张。
陈大惠:四百二十张。
老法师:就全了,所以中国的音就是这么多。
陈大惠:是。
老法师:同音的字也很多,有些同音的字。
陈大惠:四百多个音就概括全了。
老法师:就四百二十个音,每一个字平上去入,四个音,这四四一千六百,不难!我看哪一个国家文字都不止这个数字,所以中国东西好学。这样他信心就来了,兴趣来了,所以他们都会念。我想我做这个卡片,做个实验,我让这个书店替我做,将来一盒一盒,你看一盒就是四百二十张,这汉语的基础,从这学起。我们小时候,大概我是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认字,就用方块字,那时方块字一张纸写一个字,没有拼音。小时候是这样的,从认字开始的。
陈大惠:师父,你教大家的这个字应该是正体字。
老法师:正体字。
陈大惠:不能用简体字。
老法师:不能用简体字,简体字将来,你《四库》你没办法,你不能看。
陈大惠:所有古书一本都不认识,一篇都不认识。
老法师:对。我们现在,你看,这两年买了,我买《四库》买了一百零二套,买《四库荟要》买了二百七十套,分送给世界许许多多图书馆,赠送他们。我希望他们都能够读原文,好好学中国文言文。所以我想出这个方法,这个音就这么多,四百二十张,中国这个读音就全了。
陈大惠:纳吉首相的儿子就在学这个?
老法师:我现在给他这个,我觉得这样念,他很有兴趣。
陈大惠:师父,您知道,尤其是商人,因为我们这次专访主要向您老提问的是企业家,可能包括世界各地企业家,都是这个问题,有钱一定把孩子送到国外学英语。挣钱做什么?就是让他学英语。
老法师:要学中文,要学古文。学英语可以,将来把中国古人这个东西翻成外国文,那这个功德就大了!
陈大惠:不懂中文还是不行。
老法师:不行,因为什么?全世界,可以说,智慧在《四库》里头,理念在这里头,从自己修身,从自己个人生活,怎么样过一个幸福的生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念方法全在《四库》里头,你能不要它吗?纳吉小我很多,他今年五十九岁,他就很羡慕我的身体。
陈大惠:是。
老法师:我说我是跟老祖宗学的,作息正常,我晚上十点钟就睡觉,四点半、五点钟一定起来,过正常的生活,夜晚该休息就休息,白天该干就得干。不能白天睡觉,晚上去干,那颠倒了。
陈大惠:好多年前,我们听说医生检查您老的身体,八十多岁的身体年龄,那个血液是三十岁的。
老法师:七十五岁。
陈大惠:七十五岁的时候检查。
老法师:就是我在澳洲。澳洲,拿澳洲公民要检查身体,是个印度医生,给我检查二十分钟,聊天一个半钟点。很有味道。
陈大惠:可以说没有人不感叹的、不向往的。我们看到有的时候,有热心的居士想孝敬您老,给您老按摩一下,我们看到您的四肢皮肤非常年轻,比年轻人还要年轻。
老法师:不会、不会。
陈大惠:我们听说前一段时间,很多人担心您老身体,因为您老一直在出访。有一次您老吃饭的时候,把筷子给咬断了一截。我们在想,年轻人让他故意咬,他都咬不断。
老法师:这是偶然的。我以为是吃的硬的东西。
陈大惠:这个偶然我们很放心,您老这个身体那就太好了。这些都和学古文……
老法师:有关系,有大关系。中国古人,因为中国是大家庭,大家庭不能有私心,要有私心的话,那个家破人亡。所以大家庭人起心动念要为我整个家族想,不能为我个人想。你看心量这就拓开了。所以中国人很少讲国家,你看这个古书里头,都讲天下。
陈大惠:天下。
老法师:这心胸多阔。所以从小有这个思想,他进入佛跟道就很容易。因为佛家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有这样的胸怀,人就乐了。为自己很苦恼,为自己有得失,患得患失;为天下人,没有得失。得,天下人有福;不得,天下人没福。我责任尽到了,得,我尽到了;不得,我也尽到了。
陈大惠:很自在。
老法师:对!
陈大惠:师父,很多企业家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看历史书就会发现,从秦朝之前,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三千多年的时间,中国社会各阶层它排列的顺序,士、农、工、商。
老法师:对。
陈大惠:您老讲经也讲过这个。也就是说,把商,就商人、商业,排到最后,而且这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命令。我在这儿给您老介绍一些史料,观众也可以了解一下。一个是在最早的时候,在周朝的时候,就有这个说法。就是说王者之治,它是什么特点?叫崇本抑末,崇尚根本,把那个细枝末节的要控制、要压制。
老法师:没错。
陈大惠:表现出来就是重农轻商,那可是三千多年前的情况了,可不是四、五千年前。到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他下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就是穿丝绸、坐车不可以;「重租税」,给他重税,多交税,「以困辱之」,好像把他囚困起来,不让他太自在,还要辱之,就是不给他面子。市井之孙,就是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他们的后代,不得仕宦为吏,就不能当官。一直往后推,东汉,再到唐宋、到明朝,我们又看史料,洪武年间,国家的法令规定,农民之家可以穿绸纱、绢布,绫罗绸缎可以穿;商贾之家,商人他们家,不可以穿,种地的可以穿,做买卖的不能穿,再有钱不能穿。如果农民家有一个人他做了生意,做了买卖,他们全家也不能穿了,就沾了商人这就不可以。再说到清朝,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大学士赵国麟,他和一个商人联姻,成了亲家了。乾隆皇帝骂他,赵国麟平时还讲理学,他还是大学士,结果跟市井庸人结亲,这不是给我丢人吗?就骂他。一直到乾隆都是这样,就是商人地位很低下。我们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商人的问题也出来了,企业家也想问,商业能够让一个家庭富足,社会繁荣,为什么独独在中国重农轻商,士农工商给排到最后,一直都是这样,怎么我们商人,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难道我们又错了吗?
老法师:在古时候,一般人理念当中,他这就是错的。为什么?你说贪财,哪一个人,我们在佛法讲,哪一个人阿赖耶识里头没有?
陈大惠:有。
老法师:这个是什么?这是所有不善心所里头最严重的一个。
陈大惠:贪财?
老法师:对。财、色、名、利。
陈大惠:头一个。
老法师:它是连带的,它排在第一个,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很容易激发人的贪心。贪是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贪在第一。贪不到,他发脾气。
陈大惠:瞋。
老法师:对,瞋。它会引起很多一连串的烦恼,所以必须要把这个根给它伏住。所以,家庭里头没有教育,这个家庭就完了。而家教,绝对是抑止贪瞋痴慢。人,贪瞋痴慢四个字惹到一个,都不能成就,都会败事。这就是外国人讲的,中国人懂得教育。
陈大惠:师父,那这个智慧可是太高深了。
老法师:对。
陈大惠:经商…
老法师:所以这种智慧,只有读书人,士摆在第一,读书明理。
陈大惠:士是读书人。
老法师:读书人。
陈大惠:师父,那他读的书可是圣贤书。
老法师:圣贤书。
陈大惠:不是现在这些大学教授读的。
老法师:不是,不是现在这个。
陈大惠:现在大学教授读的书是帮人赚钱的。
老法师:对,不错。
陈大惠:那就是士,前面是没有士,现在。
老法师:对,现在没有士。
陈大惠:那他们那个时候,古代的时候,士也没有钱,又很穷困,但是社会地位排头一个。
老法师:高,非常高,群众当中他排在第一。所以人就喜欢念书。
陈大惠:国家倡导。
老法师:对。
陈大惠:风尚。
老法师:对,不错。在史书里头好像有记载,周文王日常的生活跟一般农民差不多,很朴素,居住的房子也很简单,卑宫室。为什么?给人民做榜样。
陈大惠:师父,四、五千年过去了,请您老给大家讲解,慈悲开示,他在做一个什么榜样,在生活上他这么俭朴?
老法师:做一个知足常乐的榜样。要晓得,人生活需要很少。
陈大惠:就是做个不贪的榜样。
老法师:对,是!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这…
《挣钱为什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