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刘宋 僧规)
南北朝(刘宋)时,僧规是武当寺僧人。当时京兆张瑜在这里,经常请僧规在他家供养。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十二月五日,僧规无故突然死亡,过两天苏醒。自己说:那夜五更时,恍惚中进来五个人,手执火炬和引幡,把他绑走。走到一处城外,有数十间用泥墙建筑的房屋,屋前立着一根木料,约十多丈高,上面横着铁梁,好似杠杆。两边有许多箱子装着泥土样的东西,大小不等。有个穿红衣的人对僧规说:"你生前有什么罪恶和福德,老实交代,不准说假话。"僧规很惶恐,没有回答。那人便对官员说:"可翻簿册查他的罪和福。"官员走到杠杆下面,提起一箱泥土,挂在铁梁上去秤,似乎高低不等。官员对僧规说:"这是量罪福的秤,你的福少罪多,应先受恶报。"忽然来了一位长者对僧规说:"你是出家人,为什么不念佛 !我听说凡能悔过的人,可以度脱八难。"僧规听后立即一心念佛。长者又对官员说:"可再给这人称一下,他总是佛弟子,希望度脱他。"官员便重秤一次,秤就平了。过一会儿带僧规去审判官面前,翻阅簿册,并没有他的名字,叫暂时留下。一会,看见带来五个反绑着的人,审判官说:"该死的小鬼,怎么错捉人来!"不久来一个传令的说"天帝叫和尚去!"走进天宫,地面是金银珠宝造成的,富丽辉煌。天帝说:"你是出家人,为什么不精勤修持,以致被小鬼错捕!"僧规叩头求诸佛保佑。天帝说:"你的寿命未尽,现在放你回去。今后要认真修持,不要常去俗人家。小鬼捉人,偶然也有弄错的。"僧规问道:"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被错捕呢 "天帝说:"首先要种福德,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能持八关斋,生前可免横祸,死后可免地狱。"说完叫带他回去。途中看见一座精舍,住有许多僧人,武当寺主的弟子慧进也在内。住房清洁高朗,生活丰裕安闲。僧规要求留下,有个僧人说:"这里是福地,不是你能住的。"带路的将他送到张瑜家便走了。
(出《冥祥记》)
译者按:八关斋,即遵守八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戒除化装虚饰,戒除逸乐生活,戒除奢侈生活。一斋,即过午不食。又名八戒斋。"关"字是说在家居士于受持此斋戒之日,关闭恶道之门,打开人天贤圣之路。于每月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严持此戒,故又称为六斋日。
妄改说戒 恶报示警 (隋 僧云)
隋朝时东川释僧云,为人聪明有辩才,对大小乘均有研究。住宝明寺,领导大众。于四月十五日,全寺僧人集合说戒时,他是上座,对大众说:"戒律是为了防过失,个个都会念,何必劳烦大家常常来听。可以让一个人解说,使初学懂得就行了。"他平时自负很高,没有人敢反驳,都依从他。直至夏季过完,时常停止说戒。至七月十五日早晨,应当升座说法,忽然他失踪了。大众因新年未受戒,互相规诫的自恣活动也废除了。一时人心浮动,四处去寻找。结果在寺旁三里多的古墓中找到他,遍身出血,像受刀伤。问他才说:"有个巨人,手拿大刀,狠狠骂我任意改变诵戒制度!拿刀刺我的身体,剧痛难受。"接他回寺院后,便至诚忏悔,从此对诵戒布萨(集众说戒,增长善法,叫做布萨),读诵经典,不敢随便,十年来奉为常课。后来他临终时,有异香迎他,神态安详而逝。当时僧俗都称赞他能及时改过,终有成就。
(出《唐·高僧传》)
三世因果 丝毫不差 (唐 鉴空)
唐朝洛阳香山寺释鉴空,俗姓齐,吴郡(今属江苏省)人。中年时在江浙一带来往,境遇很穷困。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遇着杭州灾荒,准备去天竺寺讨饭吃,走到孤山寺西面,又饿又乏,无法再走,坐在水边流着眼泪,口中哼着凄凉的诗句。忽然有一个印度和尚也坐在水边,望着他发笑说:"法师秀才!旅游的滋味够吗 "他说:"旅游滋味是很够。为什么叫我法师呢 "和尚说:"怎么你忘记在洛阳同德寺讲《法华经》吗 "他说"我活了四十五岁,只在江浙一带活动,怎么说到洛阳去了 "那和尚说:"你大概是饥饿所迫,没功夫去回忆了。"便从袋里取出一颗拳头大的枣子给他说:"这是我国出产的,吃了可以获得大智慧,能知过去未来的事。"他正饥饿,立刻将枣子吃了,又捧些水喝,忽然连打呵欠,靠在石头上便睡着了。过一阵醒来,回忆起在同德寺讲经的事,好像才隔一夜。不觉叹息流泪问:"震和尚在哪里 "印度和尚说:"他修持不够专精,今生又作四川僧人。"问:"神上人在哪里呢 "答:"他过去的愿未满,堕落在军队中。"问:"悟法师在哪里呢 "答:"你忘记他在香山石像面前,开玩笑发的大愿:如果不能证无上菩提,愿当—个威严的武将吗 昨天已经当上大将军了。当时一道云游的五个人,只有我一个人获得解脱,只有你变为受饥饿的人。"鉴空哭着说:"我四十多年来,每天只吃一顿饭,穿一件破衣,世俗的事,连根断绝。怎么福报这样薄,弄到受饿受冷的地步呢 "印度和尚说:"因为你在法座上,说了许多邪见,使听法的人产生疑惑,自己又犯戒破斋。譬如一件东西,它的形状不端直,影子就必然弯曲。受果报是理所当然的事。"他问:"应当怎么办呢 "印度和尚说:"今生的事已成定局。来生的因缘,你现在应该警醒和努力。"便从袋中取出一面镜子,对他说:"要想知道贵贱的缘分,寿命的短长,佛法的兴衰,你可以看一看。"他照了许久,感激地说:"果报的真实,盛衰的道理,我都明白了。"起身同走几步,忽然印度和尚不见了。他当晚去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专诵《法华经》,戒行很精严。后来赴洛阳,会见河东人柳珵,谈到这件事,并说:"我将活到七十七岁,在世还有九年时间;我死以后,佛法可能要衰败了!"柳珵再问,他提笔写道:兴一沙,衰恒沙;兔而置,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后来的事实都和这谶语符合,就是指唐武宗(公元841—846年)毁灭佛法的事。
(出《法华经持验记》)
享用过奢 生人面疮 (唐 知玄)
唐朝释知玄,号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属四川省)人。七岁时在宁夷寺听讲《涅槃经》,觉得过去曾学习过,当夜梦见佛用手摩他的头。十一岁出家,学习经论,领悟很深。十三岁便升座讲经,僧俗都虔心倾听。宣宗时诏进京城,赐赠紫袈裟,他奏请恢复全国各地停废的寺院,不久要求回山。僖宗(公元874—879年)时赐"悟达国师"称号,并赐沉香宝座。这时,他膝上忽然生一"人面疮",特赴四川彭州九龙山,寻访过去在京城遇见患迦摩罗病的高僧,求为治疗。高僧叫童子带他去用泉水洗疮,疮忽然说道:"你知道袁盎杀晁错的事吗 你是袁盎,我是晁错。多生都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十世都是高僧,持戒精严,找不到机会,现在你享用太奢,所以才能有机会害你。承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水洗我,我将离去,不再报复了。"果然,洗后疮就痊愈。悟达国师因此著《慈悲水忏法》,广为流通。国师平日清除五欲,过午不食,昼夜精修,时常有感应。一天忽听空中说:"必定往生净土。"便问:"说话的是什么人 "回答说:"是佛。"又一次见一位菩萨降立在庭中,对他叮咛赞叹,忽然不见。临终时嘱咐将遗体喂鱼鸟,并说:"我早已和西方净土有约,现在是时候了。"说完,面向西方右侧卧而逝,世寿七十三岁。
(出《净土圣贤录》)
译者按:袁盎杀晁错的事是这样的:汉朝晁错劝汉武帝削弱诸侯的势力。后来诸侯起来反抗,袁盎建议杀晁错以平息诸侯的气愤,晁错因此被杀害。
舍道还俗 受大罪报 (唐 明解)
唐朝人姚明解,本是普光寺沙门。他生性聪敏,爱好文学,又会书画,音乐也很出色。因为他对这些世俗事很留恋,便无心学道。于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以后还俗,不久死去。后来托梦给净土寺僧智整说:"我生前没有积功德,又违犯戒律。现在受很大的罪报,十分饥饿。如果还念朋友交情,能给我一食饭吗 "智整在梦中答应了,醒后便给他施食。到夜间,刚入睡,又梦见明解前来致谢。
(出《冥报记》)
私用寺物 罪报极重 (唐 惠澄)
唐朝调露元年,启福寺住持释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长宁夜里梦见惠澄形容很憔悴,说:"我因为私用三宝的东西,受的苦说不尽。其他的罪报还较轻,唯私用寺院财物的罪报极重,求你救度!"长宁便为他诵经忏悔,过一月后,又梦见他来说:"承蒙救度,我已免除受苦,另住一地方,只是还不知道哪天能得度脱。"
(出《佛祖统纪》)
用僧众物 变牛偿报 (唐 法爱)
唐朝五台山的北台后黑山寺释法爱,当监院二十年,用十方僧众的财物,在南原购置许多田产,私下留给他的徒弟释明诲。法爱死后,就投生他家变牛,独力耕田长达三十年。牛老了,又有病,庄头打算用牛向别家换油。当夜,明诲梦死去的师父哭着对他说:"我私用僧众的财物,为你购买田产。今生变牛,现已衰老。希望你剥我的皮做鼓,把我的名字写在鼓上,供僧众礼诵时使用,这样我的罪苦才有了脱的日期。否则,纵使南原变成沧海,我也脱不了苦!"说完,举身向地上扑去。明诲惊醒,正是半夜,立即敲钟集合全寺僧众,向大家宣布这桩事。第二天,庄头来报说,老牛撞死在树下。明诲照他的话,剥皮做鼓,把名字写上。并将南原田产全部卖掉,用所得价款,在五台供僧。同时变卖自己所有衣物,为师父礼忏。后来把这鼓送至五台文殊殿。
(出《文殊大士灵应录》)
鬼神守护 岂能懈怠 (宋 光孝安禅师)
宋朝光孝安禅师,一次在定中看见寺内两个僧人靠着栏杆在谈话。开始有天神在旁护卫并倾听,过一阵便离去;一会来些恶鬼,唾骂他们,并扫他们的脚印。后来询知两人,开始谈佛法,次谈别情,最后谈生活。…
《释门法戒录 可为戒者 (破戒果报 引以为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